王桂麗
摘要:高中階段的教學形式也應該重視其形式,這也是由于高中階段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已經面對了太多的語文課,因此在語文課堂中也應該根據學生的需求給他們呈現出不一樣的學習體驗感讓學生能夠增加對于語文課堂新的認識。在高中語文課程教學中,教師必須要積極結合高中語文的學科特點能夠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不僅僅重視知識內容的學習,而且讓學生能夠做到深入理解,做到印象深刻。因此在學科教學中也需要教師,充分結合自身的教學能力,能夠進行學科上的教學變化。
關鍵詞:高中語文;討論式教學;創造良好氛圍;引導深度思考;鍛煉表達能力
討論式教學的教學形式在課堂中有了很多的應用,但是實際上針對于高中教師教學來說,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還是需要充分結合班級學生的學習狀況來進行采取,而不是說在課堂中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只是單純的給學生進行知識的講授,而忽略了學生在課堂中學習效果的提升。學科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通過思考討論,這一環節,讓學生可以充分參與到學科教學中,融入到知識學習的狀態中。
一、創造良好學習氛圍
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由于他們對于學科的重視程度也比較高,但是實際上對于班級當中的某些學生來說,在進行實際教學的過程中,還是需要從興趣入手把握好學生在課堂中的聽課積極性。教師讓他們在課堂中有一些自由的時間進行相互探討知識,或者是說針對于課文當中某些教師講解不夠清楚的地方,學生能夠充分利用這個時間進行相互探討,深入課文思考。且課堂中能夠針對于學生交流這一環節形式,能夠帶動課堂中學生之間學習的動力。
例如,在進行《雨巷》這篇課文時,由于這篇課文是詩歌的形式,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也需要讓學生對于戴望舒這一作者進行深入了解,這樣對于體會這首詩歌的情感也具有一定的幫助作用。那么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前教師可以給學生留出幾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先結合課下注釋嘗試進行詩歌的理解,同時學生在進行預習之后,可以與自己的前后同桌進行探討。給學生在講課之前留出討論的時間,讓學生進行這一環節之后,教師可以給學生拓展戴望舒的寫作背景,這樣對于這首詩歌的理解,可以起到一定的推動效果。
二、引導學生深度思考
高中生在進行語文課文內容學習中,不能夠只是簡單的掌握一些比較基礎的概念內容,更重要的是在理解課文知識內容的基礎上能夠有自己的思考。教師在進行講解的過程中也不能夠只是說簡單的將課文當中的一些思想情感直接給學生講解出來,而是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去對學生進行引導,引導學生去主動回答問題。討論的形式讓學生能夠在這個時間內,能夠討論得更加有積極性,引導學生能夠在探討的過程中更加深入。并且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探討也可以引發課文的思考,加深理解深度。
例如,在進行《燭之武退秦師》這一篇課文時,文言文相關的內容更加強調學生能夠在理解基礎字面意思的過程中,能夠加強整篇文言文思想的理解。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能夠讓學生主動進行文言知識的理解結合,課下注釋,嘗試對文言文進行分析。當然高中階段的學生由于一些學生對于文言文相關內容掌握程度比較好,因此可以在課堂中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讓學生可以學習更多學習文言文的經驗,對于理解和分析這一篇文言文也具有一定的幫助效果。
三、鍛煉學生表達能力
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語文上的學習不僅僅需要提高一些寫作能力,或者是說對于課文的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學習的基礎上不斷提升自身的表達能力,這對于語文學科來說非常重要。同時表達能力的提升,也體現出學生自身對于課文內容的思考,在進行課文內容學習的過程中只有學生在通過學習的過程中,自身有一些思考,那么在進行表達的過程中,學生才會更加有語言去進行表達。且語言表達也與學生的寫作以及學生自身的理解能力相掛鉤,在課堂中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例如,在進行《荷塘月色》這篇課文時,針對這篇課文的思想感情,教師可以結合自己給學生的課文講解,讓學生進行回答。對于教師教學來說,讓學生進行聽課的過程中,不僅僅是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夠有自己的見解,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中表達出來。當然在引導學生進行表達的過程中,也需要讓學生結合作者本身的特點,比如說朱自清在散文描寫的過程中,在特定的情景下,他所表達的感情不同。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中可以結合給學生拓展的知識,讓學生進行課文思想的概括,讓學生可以將自己的所思所想表達出來。
總而言之,在教學中教師不僅僅需要重視課堂教學時間的利用,而且也需要發揮學生在這個學習中的作用,學生處于這個重要的階段,對學生思考能力上的引導,也利于學生能夠增加對于課文的認知,增加學生的理解水平。在學科教學的過程中也需要體現出語文學科的教學特點,讓學生在思考,在交流的過程中能夠增加學生對于課文學習的理解力,增加學生課堂學習的體驗感。
參考文獻:
[1]何鍵.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研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8(07):27-29.
[2]劉哲.高中語文教學中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應用[J].黑龍江科學,2018,9(14):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