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代伊始,隨著外來移民的增加,遼寧地區的人口激增,對于農產品的需求也隨之增高,農業的擴張也就成了必然趨勢,然而受制于當時國人對于近代農業技術的無知,大多數的農業擴張成了對自然界的無盡索取和掠奪,故有優渥的自然環境相繼遭到破壞,自然災害亦隨之而來,這不僅是遼寧地區農業發展的一大特點,亦是近代中國農業技術落后以致天人不合的真實寫照。
關鍵詞:近代;遼寧地區;農業;自然環境;破壞
人類與自然環境互為依存,任何人類的生產生活更是無法脫離自然環境而單獨存在。近代以前的遼寧地區地廣人稀,相較于關內其它地區而言,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保持的也相對完好。近代以來,隨著外來移民的快速增長,遼寧地區的農業發展也呈現出加速擴張的景象,然而,由于農業技術所限,許多移民的農業耕作方式相對原始,對遼寧地區的大片荒地、灘涂、森林多進行粗放型的開墾,以致近代遼寧地區的自然環境相繼遭到破壞,自然災害亦隨之而來。
一、近代以前遼寧地區優渥的自然環境
遼寧地區自古以來即為中國領土。遼寧地區大部分處于與寒溫帶,只有南部沿海的少部分地區處于中溫帶,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受大陸性季風氣候影響,遼寧地區四季分明,春秋季節溫暖宜人,但是持續時間較短,一般只有兩個月左右,夏季炎熱潮濕,一般在六至八月間,冬季寒冷干燥,且時間較長,大約持續六個月左右。每年六、七、八三個月是降水最多的時期,同時也是一年中日照時間最長的時期,這種雨熱同期的自然環境非常有利于農作物生長,因此,遼寧地區的農業活動多集中在四月至九月間。
遼寧地區的自然資源豐富,動植物種類繁多。這些豐富的自然資源提供了人類活動的一切資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以說是對近代以前遼寧地區自然資源情況的準確描述。
近代以前的中國東北地區地處偏遠,清代為了確保“龍興之地”民風之淳樸,又施行了二百余年的封禁政策,使得東北地區的自然環境基本保持原生態,生態環境優渥,人為破壞程度較低。總之,近代以前的遼寧地區山水環繞,土地肥沃,既有平原農耕地帶、草原游牧地帶、又有山區森林漁獵地帶。四季分明,春秋季節溫暖宜人,夏季炎熱潮濕,冬季寒冷干燥,生態環境優渥,人為破壞程度較低。這些優良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為近代遼寧地區大規模的農業擴張奠定了優渥的環境基礎。
二、近代遼寧地區農業的擴張及其對自然環境的破壞
隨著偷越柳條邊到東北“闖關東”謀生的人越來越多,加之清初流放犯人至尚陽堡、寧古塔等地,人們開始了對東北地區進行初步而相對原始的開發,遼寧地區的生態環境開始發生改變,人為破壞自然環境的事故屢有發生,林木植被多被砍伐。近代伊始,列強勢力入侵,東北地區的生態環境遭到了進一步的破壞。由于沙俄在中東鐵路沿線肆意砍伐森林,導致森林面積大幅減少,加之草原沙化,無力阻擋西北風帶來的沙塵,遼寧地區出現了沙塵暴天氣。針對遼寧地區生態破壞的現象,雖然遼寧地方政府也相應地采取一些措施加以保護,但從整體來看,收效不大。近代的遼寧地區仍舊處于開發與生態環境破壞并存的進程之中。
清朝末年,中國東北地區的農產品生產大致形成了“南豆北麥”的基本格局,主要呈現出在遼寧地區大豆、紅豆、綠豆等豆類作物的種植相對較多,而在吉林和黑龍江地區小麥、大麥等麥類作物的種植相對較多。時至中華民國初年,高粱、谷子、大豆、小麥四種糧食作物已經成為東北地區的主體農作物。隨著近代遼寧地區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大豆及大豆制品的出口貿易飛速發展,并成為遼寧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大豆及大豆制品的商品化程度發展很快,并在出口貿易中占據主體地位,其產值比重也日漸升高,居于遼寧地區所有主要農作物的首位。
據統計,近代東北地區主要農產品的商品化率以大豆為首,其商品化率為80-83%;其次是高粱,其商品化率為40-42%。從種植面積來看,受出口增長較快的因素影響,大豆和小麥的種植面積增長到36-42%,高粱、小米和玉米等自給作物的種植面積從60%減至45%。其中大豆的種植面積已經占達總耕地面積的30.3%,大豆、高粱和小米三種農作物加在一起則占達70%。由此不難看出,大豆及大豆三品已經成為近代東北地區最主要出口農產品,并在出口貿易份額中占據了絕對的主體地位,其增長趨勢也是逐年上升的。此外,小麥、高粱和玉米等農產品也在出口貿易中占據一定的份額,其出口增長趨勢也是逐年上升的。其中,遼寧作為東北大豆的主要產地,占據了絕對的主體地位。
然而,這一時期遼寧地區農業經濟主要增長方式還是依靠單純的擴大耕地面積來實現的,近代農業機械和農業種植技術應用較低,化肥、農藥等近代農業科技產品的使用率幾乎沒有,由此可見,近代遼寧地區農業生產的近代化屬性較低,生產方式不僅落后還很低效。這種刀耕火種的原始耕作方式,仰賴天雨的灌溉方式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也是很大的,其最終的結果就是導致自然災害發生頻仍。近代百年間,中國東北地區共發生較大的水災就有92次,其中遼河流域出現較大水災的年份主要就有1846、1870、1878、1879、1888、1903、1910、1915、1917、1930、1938、1947。
三、結語
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互為依存,彼此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自然環境是人類活動的基礎,人類活動反過來又作用于自然環境。而自然災害頻仍不僅揭示了近代遼寧地區農業的擴張對當地自然環境產生的破壞,亦是近代中國農業技術落后以致天人不合的真實寫照。
參考文獻:
[1]董淑萍.淺議遼寧省農業發展的環境問題與對策[J].農業經濟,1994(04):37-38.
[2]張家悅,金思敏,劉明涵,等.遼寧省農業界限溫度時空變化特征及其對農業生態環境的影響[J].南方農業學報,2018,49(06):109-117.
作者簡介:郎元智,(1982-),男,遼寧省鞍山市人,蘇州大學社會學院中國史專業博士研究生,遼寧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主要從事近代東北社會史和近代東北紅十字運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