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霞
案例背景:
新課程中所倡導的核心內容是課堂教學中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的轉變,要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要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提高能力,升華情感。
教材分析:
《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主要介紹了宋元時期的都市生活,展現了宋元時期都市的繁榮和社會生活的豐富多彩。前后聯系,都市的繁榮離不開前面所學的政治經濟,繁榮的影響至今仍可以找到。
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形象思維活躍,應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從而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學中注意資源整合,通過圖片,視頻,錄音,表格用多種教學形式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輕松愉悅中完成學習。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能說出宋元時期都市生活繁華的主要表現,知道宋朝就有了春節等傳統節日,能說出宋詞、元曲的主要特點及代表作家。
過程與方法:
通過設計開封一日游,賞析《清明上河圖》,了解宋朝大都市的繁華和市民生活的豐富多彩;通過詩詞搶答,知道宋朝就有了春節等傳統節日;通過聽宋詞朗誦,體會不同詞人的藝術風格;通過講故事了解元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賞析《清明上河圖》,感受宋元時期城市經濟和城市文化繁榮;通過古今節日習俗的對比,體會中華文化淵源流長,傳統節日歷久彌新;通過蘇軾人物介紹,學習樂觀的人生態度;通過詩詞賞析和故事介紹明白宋詞和元曲是我國古代文學藝術的奇葩。
教學重點:瓦子、勾欄、宋詞、元曲、司馬光和《資治通鑒》
教學難點:理解宋元豐富多彩文化生活與經濟繁榮、城市發展的關系
教學方法:
啟發式問題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圖表對比法
教學片段:
1、創設情境?導入明標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課之前播放視頻《清明上河圖》創設--種濃厚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從下課的散漫狀態快速進入學習的氛圍當中,生動幽默形象的視頻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宋元時期的現代化氣息,學生發出陣陣驚嘆,“宋元時期令人驚嘆的不僅僅這些,帶著驚嘆走進《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都市文化?設置懸念,激發每個學生的求知欲,投入學習。PPT出示學習目標,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做到有的放矢。
2、角色體驗?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習繁華的都市生活時,我先創設了富有趣味的情境問題,如果有人想去當時的開封城,學生請做好導游,我引導提問“你能說出宋元時期有哪些著名大都市嗎?”“我想要去開封最繁華的地方,應去哪里呢?”“我想娛樂又想購物,找什么場所呢”?“我購物結束想在瓦子看看表演,應該去哪里”?“你能用圖形表示出瓦子和勾欄的關系嗎”以一個游覽者的身份激發學生做好導游,多媒體展示宋代城市繁華的相關圖片,引導學生閱讀課本,如結合圖片展示《河南開封大相國寺》,導游學生帶領同學一起感受最為繁華的是大相國寺,每個學生都以游覽者的身份,用急切心情來感觀宋元時期的繁華都市;既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熱情,又增強了師生間的教學互動。文字材料雖然精煉,但終究不及圖片資源來得直觀形象,我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清明上河圖》《宋代蹴鞠銅鏡》等圖畫,引導學生觀察圖片,回答“圖中人物的身份是什么”、“他們正在做什么”等一系列問題,了解瓦子、勾欄,并讓學生試著用圖形表示兩者的關系。既鍛煉學生的識圖讀圖與口語表達能力,也讓學生知曉欣賞散樂歌舞、參與蹴鞠活動、觀賞雜劇表演是宋元時期市民重要的娛樂生活方式,從而從豐富多彩的市民生活角度了解到宋代都市的繁榮,較為輕松地把握住本課的重點。
學習宋詞元曲時,我設計了讀詞、賞詞、賞人環節。大膽讓學生嘗試,主動參與其中,激情飽滿富有感情的朗誦,播放?《念奴嬌.赤壁懷古?》錄音,出示人物像,讓學生感悟歷史人物及事跡。讓學生感受詞曲的美妙與歷史的滄桑,體驗宋元時代的名人精神。使學生在說、聽、做中,感知真情,陶冶情操。同時,為了讓學生一直保持濃厚地學習興趣,還采取多形式的傳遞知識方法,如“猜燈謎”。使課堂氣氛迅速活躍起來,讓同學們快樂地學習。
3、啟發誘導?發揮潛力
《新課程標準》指出:?實現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轉變的創新理論,就是注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學中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與興趣,激發學生的潛能和聰明才智。為此,我設計了“與唐都長安相比,北宋開封城商業區在空間分布上發生了什么變化?”“蘇軾、李清照、辛棄疾的詞在風格、內容上有何不同之處?應學習他們什么精神?”“宋元與隋唐的科技成就有哪些相似點”等--系列探究性問題,從這些詞曲人身上你學到了什么?代表作品中又感悟到什么?培養學生勇于創新、積極進取的精神。
4、合作探究?延伸課堂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材要有開放性和彈性,教師的開放性表現在教材要和生活實踐相結合,要課內外結合,要學用結合。作為教師要突破教材對學生的禁錮,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做教材的主人。讓生活回歸課堂,也讓課本知識走向生活,使學生內化課堂學習內容,使課堂知識向課外延伸。在課堂上,我力求將教師“講”的成分降低到最少的程度,而讓學生的“講”和“議”占領課堂,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不知不覺掌握了知識、培養了能力、升華了情感。比如,我提問“與唐都長安相比,北宋開封城商業區在空間分布上發生了什么變化”和?“司馬遷《史記》與司馬光《資治通鑒》體裁上有何不同?”“?我來填……不同詞人的詞風特點”個別學生表現確實很棒,有的學生知識面非常廣,就是那些平時學的不好的學生,歷史人物故事講起來也頭頭是道。
教學反思:
本節課主要是以教材為依托,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并盡力與現實有機結合,讓學生體驗一種真正“有生活”的歷史,從而使學生感受到歷史是親切的、觸手可及的,讓歷史課堂迸發出生命的活力。教學時讓學生主動參與,提高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獨立性,為學生創造了寬松融洽的氛圍。如:當導游、猜謎語、詞曲共享、填表格等活動。讓每一個學生有與歷史對話,與人物對話的機會,傾聽、鼓勵、欣賞每一個學生。激發學生對燦爛文化的欣賞之情,對歷史人物的愛戴之情,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作為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我們應該繼承并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