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達古拉
摘要: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民族文化習慣、生活方式都發生了變化。這些變化影響現代化的教育教學。蒙語文作為蒙授初中的必修課,是蒙古族學生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教學中寫作是學好蒙語文的重要環節并且在中考中仍然占著很大的比例。而寫作教學成了師生一道難題。這就迫切地需要我們重視蒙語文寫作。也更加需要在語言多元化的今天,傳承這些民族獨特魅力的語言乃至文化。
關鍵詞:初中蒙語文;寫作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秉持《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的設計理念與框架,從四個方面提出了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是為了達到語文教學目的所必需的條件。[1]
從蒙語文課程的實施過程來看,語文課程重在實踐。教師的職責向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平時的作文批改方面,教師要耐心仔細地對待每一篇作文。把存在共同問題的地方記下來統一解決。如出現相同問題的幾個學生時集中輔導,也可針對性輔導,從而“對癥下藥”。蒙語文寫作教學是師生共同面臨的挑戰,教師要與時俱進,學生要勇于創新。
一、初中蒙語文寫作教學的基本概述
寫作與閱讀一樣是人們存在于這個社會不可或缺的手段,也同樣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長期以來得不到人們的重視。根據教科書的編排以及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及問題,恰當的指導寫作變成了蒙語文教學的當務之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7-9年級學生的寫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寫作以教科書中“綜合性學習-寫作”的要求,結合寫作教學的整體來安排教學,布置作文。依據教材標準,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課堂學習過程中吸收的資源及課外資源,不僅做到學生在課堂上聽、說、讀、寫合一而且還包括課外語文實踐能力從而提高蒙語文綜合素質。
二、初中蒙語文寫作教學的有效指導方法
(一)學會提取課文中的素材
語文教科書是進行語文教學最重要的教學資料,也是語文重要的學習資料,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的重要載體。[2]
學生可從教科書中提取寫作素材,在遷移理論的指導下實現知識正向遷移的作用,并將在蒙語文課上學到的知識轉移到寫作中。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全文集中描寫了父親在特定場合下使作者極為感動的那個背影。作者寫了當時父親的體態、穿著打扮,更主要地寫了買橘子時穿過鐵路的情形。父親胖胖的身軀,穿著黑布大馬褂,步履艱難,蹣跚地爬過鐵道為兒子買橘子。課文中細節描寫的內容和描寫的手法可成為學生寫作過程中能運用的素材。
提取課文中蘊含的素材就是豐富知識儲備量的過程。先讓學生養成做讀書筆記的習慣。把書中或文中體現的人物、場景、動作描述、表達方式和寫作方法等選擇性地記錄,再抽出時間反復念熟的基礎上背誦,然后把這些素材運用到寫作的知識結構中日積月累,在大量反復地語文寫作實踐中內容就豐富了。
(二)采用“以問促寫”的寫作模式
寫作與閱讀是人們存在于這個社會重要的表達方式,也同樣是語文教學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初中蒙語文寫作教學中教師積極倡導在閱讀的基礎上促進“以問促寫”模式,在閱讀教育中灌輸寫作知識,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靈活學習。例如,《一碗湯面》閱讀課中,拓展了對細節描寫的觀察,指導學生從細節進入文本深處。課文講述的是十幾年前的除夕夜母子三人在日本街上一家“北海亭”面館里吃了一碗湯面的故事。設定的問題:第一次母子三人到面館吃飯時是什么樣的情景?第三次去面館發生了啥變化?后來他們為什么不去面館了?又為啥面館二號桌成了「預約席」?對于面館老板二人保留“幸福的桌子”的意義?故事感動人們的原因?在現實中我們應受到的啟發?
現代教育依然注重“循序漸進原則”。作為語文教師必須循序、系統、連貫地進行教學。先用簡單的問題引導學生再層層深入。比如,寫《最難忘的一件事》作文時,給學生一些循序漸進的問題:迄今為止你經歷過的影響深刻的事情都有哪些?其中最難忘的一件事是什么?那件事為什么那么難忘?此事情發生事情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以及結果?……你從中學到了什么道理?從今往后該怎么做?等等來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當然,教師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
(三)激發興趣關注寫作體驗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隨著閱讀量的增加,學生視野不斷開闊,知識面拓展,進而更全面的思考。初中蒙語文教材的寫作包括:句子填充式練習;片段的練習;整段練習。當教師組織寫作活動時應逐步培養并強調學生在這三個方面。例如,在寫關于《愛》的作文時,先用“愛”這個字詞來組詞、造句;其次把短句拓展成長句、段落來逐步表達。比如《背影》文章開篇就交代了“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這句簡短平常生活的縮影即“記憶中的背影”。后面具體寫了這種情況下作者父親的做法,用段落分開幾種不同的背影和思念。
興趣也是寫作的基礎,寫作要緊緊“圍繞中心描述”。掌握該中心的技能和所寫內容的細節、感悟或體驗等也很重要。例如《母親的信》,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描繪了母子對待“信”的不同情感變化歌頌偉大的母愛。學完這篇課文要求學生續寫或給自己母親寫封信來激發學生興趣讓他們體驗寫作。
結論
教師的教學就是在與學生的不斷磨合、不斷評價中適應著學生的需要、提高著自己的教學水平。教師研究學生、研究教學就成了教師的需要。[3]教師必須認識到優化作文教育和創新的緊迫性,積極尋求有效的作文教學方法將不斷改善課程現狀,提高寫作質量。《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律綱要》指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說到底,教師的素質是最重要的因素。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4]
參考文獻:
[1]郭根福.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與語文教學改革[J].教育科學研究,2002(12):10.
[2]張秋玲?王彤彥?張萍萍編著.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3.?P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