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農業大學 廣東 廣州 510642)
水網交織的廣府地區因水創造出了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與傳統民俗活動,延續至今的龍舟文化便是能夠代表嶺南傳統水鄉文化的特色人文景觀活動之一。“和舟共楫穿濤谷,金鼓齊鳴逐浪頭;萬眾歡騰遮望眼,千蛟奪冠展風流。”便展現了龍舟競渡的熱鬧場景。龍舟是龍舟競渡的載體,龍舟制作處于龍舟傳統文化鏈的前端,不僅關系到龍舟的競渡,更關系到龍舟文化鏈的可持續發展。2008 年,龍舟制作技藝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是在非遺保護的整體性視角下,以“手工木制”為特色的龍舟制作技藝漸處邊緣弱勢,少人關注,保護現狀堪憂。為此,東莞、佛山、廣州等廣府地區的政府采取保護龍舟制作技藝傳承人、記錄龍舟制作技藝流程、建立龍舟制作技藝保護區等措施積極開展龍舟制作技藝保育工作。但是,保護的同時還需要對技藝本身的創新性繼承。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龍舟制作技藝,廣府地區的龍舟制作開始出現轉型。將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予以現代化轉型,使其貼近現代生活,是對其最有利的保護。因此,龍舟廣作現代化轉型刻不容緩,這對龍舟制作技藝的保護與傳承以及嶺南傳統水鄉特色人文景觀的延續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嘗試在共建“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圈”的背景下,以非遺保護的角度剖析龍舟廣作的轉型之路,通過調研和口述訪談,總結現代化轉型的成效和困境,嘗試提出龍舟廣作新時代發展的思考。
“龍舟廣作”,是指廣府地區的龍舟制作技藝。廣府地區的龍舟可劃分為兩類,分別是用于“游龍探親”的傳統龍和用于“競技比賽”的標準龍。廣府地區的傳統龍可達三四十米長,可乘坐六七十人左右,國際標準龍乘坐22人,舟長15.8米,寬1.05米。傳統龍舟由龍頭、龍身、龍骨、龍尾組成,外加漿和舵以及龍船鼓、銅鑼、龍旗等飾物。
龍舟制作對手工技藝水平的要求高,一般由龍舟作坊內的專門師傅制作,傳統龍一般會擇良日開工。制作龍舟要選用上等的大木料,用于制作傳統龍與標準龍的材料不同。廣府地區用于“游龍探親”的龍船大多使用坤甸木、梢木或柚木,這些木材耐腐力強,可泡在水中長年不腐,是傳統龍的主要制作木材;用于競渡的龍舟則要求船身輕巧,船速快,這類龍舟的制作一般采用玻璃鋼或杉木等吃水淺、重量輕的材料。木料的選取沒有統一的標準,大多是由選料者的經驗決定。如龍舟制作師傅霍灼興所言:“杉木要選輕、直、長的,坤甸木則要選重的”。
龍舟制作是一項工序復雜的技藝,制作工期短則6-7天,長則20 多天。工序包括:選龍骨—打磨龍骨—起底—打水平—轉水—做坐板—做橫擋—上桐油灰—安龍腸—加固中腸—刷桐油—刨光—涂清漆—制作安裝龍頭—安裝尾舵。其中選龍骨是關鍵步驟,龍骨相當于龍舟的脊椎,貫穿著整條龍舟,是整條龍舟的核心部位,龍骨的強度和彎度決定了龍舟結實的程度和弧度,如果龍骨沒有接正,龍舟就無法安全滑行。
龍頭和龍尾則被尊為龍舟的“靈魂”,是可拆卸的獨立部件。龍頭和龍尾一般用木質比較堅硬的檜木或樟木來雕刻。手工雕刻的龍頭工序復雜,需要投入較多的時間和精力,一般需要二十多天來完成。其工序包括:設計—開樣—打初胚—初雕—精雕—初磨—細磨—拋光—上漆—安裝鼻球、彈簧。
改革開放后,經濟發展迅速,龍舟市場需求大,龍舟制作業達到一個高峰。近些年,由于龍舟制作投入不足,手藝人才奇缺,加之社會記憶的適應性變化,龍舟文化日漸式微,龍舟制作和生產不容樂觀。如廣州市上漖村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有30 多家船廠,時至今日只剩下6家船廠在經營。廣府地區現存的龍舟作坊不多,主要聚集在廣州和東莞。
目前廣府地區具有代表性的龍舟制作技藝傳承人有廣州番禺上漖龍舟制作基地的陳漢慧、盧浩英以及東莞中堂斗朗霍灼興龍船廠的霍灼興。在傳承方面,廣府地區的龍舟制作技藝以家族式傳承模式為主,只有少數人掌握關鍵技術。
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代化轉型是一個使傳統技藝貼近、適應現代生活,并為其在現代社會找到合理生存空間的過程。跟保護物質文化遺產時所需的“修舊如舊”不同,保護龍舟制作技藝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時,應不斷賦予這項技藝所制造的產品以現代化的內涵,使之適應現代的精神需求。文化產品如果失去了對本土文化的自覺意識和特有的文化精神,最終必將導致其如同一般的工業品一樣而失去差異性,成為簡單的復制品,文化產品在現代的吸引力也就無從談起。目前,龍舟廣作普遍存在產品類型單一、產品形態雷同、產品銷路單調等問題,為了更好地保護與傳承,龍舟制作技藝需要通過現代化轉型來融入現代生活。
但以家族式為主要傳承模式的龍舟廣作仍處在轉型的瓶頸期。廣府地區龍舟制作技藝現代化轉型面臨的困境主要有以下三點:
經濟效益低、工序復雜、勞動成本高等因素使得越來越多的技藝者“轉行”尋找經濟效益較高的職業。以歷史悠久的手工制作船只和維修基地——廣州番禺洛浦街上漖村的龍船制造廠為例,輝煌時期達到30 多家龍舟作坊,但如今村內只剩6 間龍船廠,且制船師傅多數是50 多歲的老工人,幾乎沒有年輕人愿意留下來,村內面臨著人才流失且后續力不足的困境。
龍舟制作的關鍵在于:材料,技藝和形態。龍舟制作在材料選擇上歷經了三個發展階段,清代采用進口木材;民國至20 世紀末采用松木;近十多年的傳統龍舟以杉木為料,競技類的龍舟大多采用玻璃鋼和纖維混合材料制作。現階段龍舟的重量、舟速已達到一定水平,因此龍舟制作在材料方面的創新空間很小。技藝是處理材料的手段,在傳承的過程中,龍舟制作技藝已經規范化,因此在技藝上創新的空間很小。形態的創新必須基于對傳統形態吃透的基礎上,然而傳統的龍舟形象已經深入人心,因此形態方面的創新空間同樣不大。
廣府地區的政府對龍舟制作技藝的資金扶持力度受限。以東莞市和佛山市為例,東莞中堂鎮的龍舟制作技藝已于2008 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但佛山對龍舟制作技藝的申遺卻相對遲緩,在2013 年政府才將其列入第四批市級非遺名錄。由于佛山市龍舟技藝非遺的層級較低,發展資金資助不足,部分經驗豐富的龍舟制作者未被列入傳承人名單中,間接造成技藝發展受限。
面對上述困境,年輕一代嘗試探索突破轉型困境的新出路,以廣府地區最年輕的龍頭專職制造者張偉潮為典型代表的龍舟廣作新生代傳承人們,緊跟時代步伐,將新時代的創新理念注入到傳統的龍舟制作技藝中,面向市場與消費者研發出一系列具有實用價值、審美價值、社會價值的創新型文化產品。他們在保留龍舟傳統技藝“原汁原味”底蘊的基礎上實現了開拓創新,積極推動廣府龍舟文化,拓展龍舟制作技藝。本文通過口述訪談,總結廣作新生代傳承人三方面的探索:
文化產品要符合消費者的審美和消費需求,在注重產品質量的同時還要不斷提升其中所蘊含的文化附加值。張偉潮從2010 年開始將制作龍頭作為職業,直至今年,已經做了200 多套龍頭龍尾。他堅持根據每個村特有的文化進行設計,同時將一些新的元素融入設計中,讓每個村落的龍頭龍尾具有當地色彩。在設計前需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和龍舟的用途,不同的文化和用途決定了“龍”的不同神態,競技用船的龍頭要顯得進取、威風甚至兇猛,巡游用船的龍頭則要柔和一些。除了手工制作龍頭龍尾外,他還致力于修復百年龍頭龍尾、協助村民復原龍舟文化等服務。
龍舟是一項具有濃郁傳統民俗文化色彩的娛樂和競技活動。新一代傳承人致力于發揚龍舟精神,傳播龍舟習俗,向世界展現中國嶺南文化。2019 年,張偉潮帶著龍頭雕刻創作作品參加中俄建交70 周年系列活動之《絲綢之路——優秀作品海外巡展》,在世界舞臺上充分展示了傳統龍舟文化。
與以往師傅傳授技藝所不同,新生代通過參加“廣作新生代清華創意設計工作營”等活動,與多個領域的廣作傳承人進行文化交流,在提升工藝制造創新能力的同時,堅定文化自信。并且依托港澳地區龍舟協會的紐帶作用,加強粵港澳地區龍舟文化交流。
年輕廣作匠人尤其注重在中小學開展龍舟文化及龍舟制作技藝的講座,多次在廣東省嶺南風物民間文化大講堂、廣州市文藝市民空間開展龍舟文化及龍舟制作技藝的推廣活動。
傳統龍舟具有明顯的民俗性和競技性,其產業化產品也主要體現在民俗活動和龍舟賽事中。傳統龍舟文化產業鏈主要包括龍舟產品制作、龍舟節事舉辦、龍舟賽事承辦等方面,然而各個環節呈現相互分離的狀態。新生代手工藝者則不局限傳統龍舟產品的手工制作,而是圍繞廣府地區傳統龍舟的活動內容擴散產業鏈,加強創意產業、文化產業以及服務業的融合,通過展示創意龍頭雕刻產品,開展龍舟文化體驗活動,協助龍舟體育賽事開展,幫助村落恢復龍舟文化等方式將龍舟文化產業鏈融合延伸。
通過上述的轉型探索,新時代年輕龍舟廣作匠人們利用傳統龍舟文化的資源,通過市場化營銷、品牌化運作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收入,成功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資本,以個人收益緩解了非遺傳承的經濟壓力,進而實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創新與發展的雙贏局面。但是在轉型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瓶頸,如開展的文化推廣活動效果不佳,聽眾的共鳴感低;政府資助受限,經濟壓力大等。
龍舟廣作新生代的轉型探索為原生的龍舟制作技藝賦予了新活力,形成了創新與發展雙贏的局面,使得日趨式微的龍舟廣作涅槃重生。在“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圈”的建設背景下,以粵劇、龍舟、醒獅等為代表的嶺南非遺,是粵港澳大灣區共同的文化記憶。龍舟廣作可依托灣區文化圈交融的發展機遇,尋求突破轉型瓶頸的新路徑:
公眾的文化認同是支撐龍舟文化鏈延續的關鍵,以龍舟制作技藝為代表的嶺南傳統文化作為媒介加強大灣區群眾的交流,更容易喚起灣區公眾情感上的共鳴。政府可借助灣區傳統文化交流平臺的建設,聯合灣區城市群,開展傳統非遺巡游、展演、展銷和體驗等項目,讓非遺實現民間交流。如借助“廣府廟會”的展示平臺,邀請灣區非遺項目與廣府非遺同臺亮相,向市民傳播粵港澳大灣區各地的文化魅力,提升灣區群眾對本土非遺文化的認同感、歷史感與歸屬感。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高校密集型城市群,具有人才集聚的優勢。政府可充分利用人才優勢,加強與高校的文化合作,利用傳承基地、展演活動,爭取高校資源,創作非遺文創產品,吸引年輕一代為非遺注入新活力,努力恢復非遺的存續空間。此外,政府還可以與高校合作開展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和記錄工作,打造良好的非遺保護氛圍。
政府應以“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工作為契機,實施“走出去”戰略,開展與國內外全方位的文化交流與合作。一方面,政府可與周邊灣區城市共建非遺聯盟,加強灣區非遺項目、傳承人以及非遺保護工作者的聯系,同時對赴港澳和其他城市傳播廣府文化的團組和個人給予獎勵和支持,實現非遺走向灣區。另一方面,政府應注重傳統文化對外交流渠道和載體的建設,如組織非遺團體或個人出訪國外參與展演和交流活動,推動嶺南歷史文化的國際傳播,實現非遺走向國際。
龍舟廣作現代化轉型現象的背后主要反映了傳統技藝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自身創新能力不強、社會文化認同感低、發展資金受限等問題。而當下新時代龍舟廣作傳承的難點在于創新,包括如何在保留傳統龍舟制作技藝“原汁原味”的基礎上實現技藝本身的創新升級,以及政府如何在共建“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圈”的背景下給技藝傳承群體提供創新交流平臺。通過對龍舟廣作現代化之路的剖析,可以看出龍舟廣作現代化轉型是保護和傳承的必經之路,龍舟制作技藝應突破傳統的限制,自我革新,主動適應現代生活,滿足現代人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同時,政府和社會應提升非遺重視程度和支持力度,實施“走出去”戰略,為龍舟廣作提供更多的交流學習平臺,鼓勵傳承人進行創造性發展。
致謝:
在此,謹向配合訪談的張偉潮老師,參與前期調研的潘子林、李鈺涵、唐紫蕎、周隆志同學致以誠摯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