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莉芬
(宜春學院,江西 宜春 336000)
2011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為660萬,2021年畢業生人數為909萬,年均增加了24.9萬,其中,2019到2020年增長幅度最大,為40萬。隨著畢業生人數的劇增,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形勢也越來越嚴峻。國家、教育部和地方政府高度關注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出臺了相關政策支持大學生就業工作,其中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的有效途徑。與之相對應,大學生創業活動、學校創業教育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培養大學生創業能力和提高其創業意愿也是學術界關注的焦點。
美國學者Bird率先提出“創業意愿”的概念,將其界定為潛在創業者的一種心理愿望,隨著創業條件成熟,最終會演變為創業實踐行動。這一觀點被大部分學者接受,即認同意愿是一種主觀愿望,大學生創業意愿是指作為潛在創業者的大學生是否具有從事創業活動的一種主觀態度。關于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影響因素,學術界主要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研究。
一方面,不少研究表明大學生人口統計學特征,如性別、文化程度、個人經歷等因素對其創業意愿有明顯的影響。葉映華發現,與非創新班學生相比,創新班學生的創業意愿明顯更強。Maes等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性別主要是借助對個人態度以及感知行為的控制來影響創業意愿的。周敏和李劍富研究結論表明,大學生的性別、是否為獨生子女以及文化程度對大學生返鄉下鄉創業具有顯著影響,而文化程度較低的大學生返鄉下鄉創業意愿更強。馬軼群等的研究表明:大學生對貧困經歷感受越明顯,創業意愿越強,盡管政府支持對大學生創業意愿的貢獻弱于家庭支持,但有貧困經歷的大學生受其成長環境影響,產生創業意愿的動機更多依賴于政府支持。
另一方面,大學生人格特質,如心理資本、創造力、自我效能、風險偏好等因素對其創業意愿也有影響。魏國江通過中介效應模型實證研究發現,心理資本在創業資本中居于核心地位,心理資本不僅直接影響大學生創業意愿,而且通過作用于傳統的經濟、人力與社會資本間接影響大學生創業。葉映華的實證研究發現,心理資本與大學生創業動機、意愿之間明顯表現出一定程度的相關性,心理資本對大學生創業績效具有提升作用。郭郁和王智慶提出學業成就在心理資本與創業意愿之間具有顯著的中介效應。施永川等以溫州4所本科高校的605名在校生為研究對象展開研究,得出大學生創造力對其創業意愿有顯著性影響的結論。Miranda等以計劃行為理論為基礎,以西班牙的1178名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創造力會顯著影響創業意愿,并且對創業態度也會產生積極影響。楊春方發現,人格特質方面的自我效能、風險偏好、創業自信、創新能力對創業意愿均有顯著影響。
主要從家庭經濟、文化、社會資本以及父母創業經歷、價值觀等視角展開研究。劉善慶和祁娟的研究表明:大學生家庭經濟、文化以及社會資本對其創業意愿的影響不盡相同。其中,經濟資本對創業意愿的影響并不顯著,文化、社會資本與創業意愿之間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雙向影響。相關研究表明,父母有過創業經歷的和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大學生返鄉下鄉創業意愿會更強,父母的職業類型以及價值觀、家庭收入來源情況等對創業意愿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主要是從政府與學校支持、教育培訓、人文環境等視角展開的。吳立爽發現在杭大學生具有較強的創業意愿;創業環境各維度均與創業意愿呈顯著正相關,教育培訓、市場條件以及經濟環境都是影響其創業意愿的積極因子。張麗艷和陳明認為社會文化環境和教育環境均對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生的創業意愿施加了顯著的正向影響。吳昊和馬萬里的實證分析表明,政府與學校對創業的支持均是影響大學生創業意愿的積極因子。Oosterbeek基于“雙倍差分”方法的研究發現,創業教育對創業意愿的影響為負。朱姝認為創新創業教育以及學校環境、大學生個體因素均對其創業意愿和創業能力施加了顯著的積極影響。
從大學生創業意愿影響因素的相關文獻來看,其主要研究方法有以下幾種。
劉善慶和祁娟以472名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獲取相關數據,運用SPSS數據分析軟件中的Logistic回歸模型,對大學生家庭背景與創業意愿之間的關系展開實證研究。吳立爽借助SPSS20.0和AMOS21.0軟件,采用回歸分析法就創業環境對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影響進行研究。張麗艷和陳明采用線性回歸分析法,就主體差異性、創業能力以及宏觀經濟等各個層面對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影響進行了比較深入細致的探討。魏國江構建了基于心理資本的中介效應模型,就創業資本對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影響進行了分析。楊春方采用多元回歸分析法研究了人格特質、環境因素對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影響。盛玉雪和蔣承采用probit回歸模型分析了網絡借貸對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影響。
吳昊和馬萬里借助SPSS 22.0和Amos 21.0等軟件,應用結構方程模型研究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影響因素。施永川等以高校大學生創造力對創業意愿的影響為研究主題,應用SPSS20.0對數據進行描述性分析和探索性分析,應用Amos22.0對數據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結構方程模型分析)。夏仕武和張明明也借助Amos軟件,運用結構方程模型對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因素進行了深入剖析。Maes等利用計劃行為理論(TPB)并建立結構方程模型,以商學院學生為研究樣本,針對其創業意愿進行了全面調查。
周敏和李劍富利用相關系數分析了大學生返鄉下鄉創業意愿與家庭特征、創業環境和創業自我認知的相關性。吳立爽借助相關系數矩陣分析了創業環境各維度與大學生創業意愿的相關性。吳昊和馬萬里也借助相關系數對創業意愿與個人期望、績效期望、創業態度、政府支持、學校支持、創業能力和創業自我效能相關性進行了研究。
大學生創業意愿影響因素模型的主流理論有計劃行為理論(TPB模型)、SEE模型、雙因素模型。
Ajzen于1991年提出TPB模型,該模型認為外部因素通過作用個體的態度、主觀規范和感知行為控制,進而共同影響行為意愿,行為意愿最終決定個體創業行為選擇。Brayfield和Crockett通過實證研究認為創業態度與創業行為之間有顯著的相關關系。Kolvereid在創業研究中證實了主觀規范與創業意愿之間具有較大程度的相關性。Krueger和Carsrud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對創業意愿顯著相關。
Shapero與Sokol在1982年首次提出SEE模型的概念,用于解釋創業意愿的產生。該理論支持感知期望、感知可行性以及行為傾向都是影響個體創業意愿的顯著因素。Audet借助SEE模型,以加拿大大學商科學生為研究對象,針對其創業意愿展開了跟蹤調查研究。Krueger Jr等在比較了TPB和SEE這兩種模型后,發現它們有很多的類似之處。
Bird提出了基于社會認知的創業意愿模型,他認為創業意愿是建立在個人因素和環境因素的基礎上的。王華鋒等從個人和環境因素兩個維度出發構建了大學生創業意愿的雙因素模型。王滿四和李楚英將影響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因素歸納總結為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兩大塊。
計劃行為理論模型與SEE模型并不矛盾,而且很大部分內容都是重疊的,具有許多相似之處;雙因素模型強調個人因素和環境因素對創業意愿的影響,是通過與創業相關的態度、認知和自我效能間接作用于創業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