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組軒
夏日的鐵人村,氣候宜人,鳥語花香。房前屋后花草掩映、綠樹成蔭,苗木、果園、菜園點綴其中。游客服務中心、停車場等公共服務設施一應俱全,優美的自然景觀、錯落有致的民房、恬靜的田園風光引人駐足……
近年來,甘肅省酒泉市玉門市赤金鎮鐵人村充分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按照以韭菜產業為主,設施養殖、高效制種、勞務輸轉為輔,旅游產業為新增長極的“1+3+1”產業體系發展思路,堅持因地制宜,統籌項目安排,通過紅色文化、鐵人精神發展文化旅游產業,通過韭菜產業實現富農增收,讓當地群眾在家門口吃上“增收飯”,捧穩“致富碗”。
鐵人村是“鐵人”王進喜的出生地和成長地,有595戶、2376人,村黨支部有黨員88名。2020年底,全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5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突破2萬元。面對這樣的成績,很難想象,鐵人村曾經偏僻落后、貧瘠荒涼,是典型的戈壁村莊。
黨支部如何發揮作用?農民群眾如何增收致富?面對一窮二白的現狀,村黨支部把發展產業、提升群眾致富能力作為頭等大事,按照支部建在產業鏈上、黨員聚在產業鏈上、農民富在產業鏈上的思路,加快“1+3+1”產業體系發展,建設集實驗示范、生產展示、技術培訓、農業旅游為一體的生態韭菜產業園。20余名黨員干部率先垂范,10名種養殖大戶、土專家、田秀才跟蹤指導,輻射帶動全村500多戶農戶種植日光溫室、大田韭菜,引領群眾走上增收致富快車道。
如今,全村建成日光溫室1195座2480畝,實現戶均有2座增收棚目標,日光溫室的收入占到總收入的40%。
鐵人村集體經濟的良性發展,還得益于科技創新。
“韭菜生產并非一帆風順。前幾年種出的韭菜夾沙帶泥,品相不佳賣不上好價錢,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的品種較為單一,另一方面是因為缺乏經驗技術。”鐵人村黨支部書記畢林兵說。
面對市場沖擊,村黨支部進行考察,廣泛征求意見,和鎮村干部、農戶們一道,研究生物線蟲防治、水肥一體化等新技術,經反復摸索和嚴謹論證,將日光溫室里的大部分韭菜進行了改品換優,提高了韭菜質量,收獲市場和消費者的一致好評。
“好的資源條件加上上級給資金、技術和政策,為我們的發展提供了保障。”畢林兵說出了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關鍵原因。
2019年,鐵人村按照“黨支部+合作社+基地+大場大戶”的運營模式,依托中央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50萬元資金,領辦創辦百順農民專業合作社,投資30萬元建設研究區、展示區、生產區及韭菜博物館,投資20萬元支持凈菜加工廠購買設備,提升韭菜品質、延伸產業鏈條。現在,已建成設施韭菜標準化生產試驗棚4座,生產棚51座,拱棚20座,輻射帶動全鎮7742座1.6萬畝日光溫室韭菜提質增量,村級集體資金年均增長4.2萬元,社員穩定分紅3.7萬元,實現共促雙贏。
在此基礎上,村黨支部依托中石油援建100萬元資金和市級補助資金,打造34座100畝日光溫室連片點,現已全部完工,預計每年可為村集體經濟再增加收入4.2萬余元。
產業興、生態美、百姓富,在鐵人村,處處可見鐵人精神感召下的生機和活力。
近年來,鐵人村黨支部不斷打造村集體經濟特色增長極,以創建鐵人故里AAA級旅游景區為重點,全力打造“中國鐵人第一村”。按照認識鐵人、體驗鐵人、感悟鐵人、傳承鐵人“四大板塊”和鐵人文化街、和平老街、鄉村振興街“三條街”、赤金客廳“一間客廳”的空間布局,實施鐵人事跡陳列館、鐵人留宿館等12項工程。同時,突出沿路鐵人精神、鐵人文化氛圍營造,在鐵人劇場安裝移動式幕布及相關配套電子設施,在沿路制作安裝景區景觀大門及標志性雕塑,鐵人元素處處可見。目前,1.2平方公里核心區域的各類展館布展工作已全部完工。2020年,鐵人村接待游客2萬人次,帶動群眾增收約100萬元。
建好鐵人故鄉,就是對鐵人精神最好的傳承。鐵人村充分發揮黨組織的領導作用,將黨建和鄉村振興戰略深度融合,按照黨建品牌第一、韭菜產業第一、鐵人文化第一、人居環境第一、鄉土人才第一“五個一”工作思路,打造鄉村振興示范村。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廣泛開展“好家風好家訓好家規”、“五星級文明戶”評選等活動,學習推廣“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經驗,建立環境綜合整治長效機制,通過宣傳教育、檢查評比等方式,引導群眾自覺摒棄隨意亂丟垃圾的陋習。如今的鐵人村,無垃圾盲區,無衛生死角,花多了,水凈了,日子更甜鄉村更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