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尚
知止是一把尺子,也是一把利劍。知足知止,是自我約束、自我警醒,是一種精神境界,是一種明智選擇。
《增廣賢文》 有言:“知止常止,終身不恥。”這句話是說,人的一生,要學會適可而止,做了錯事就要改。知足知止方可遠離屈辱、長久平安。
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深厚的處世智慧。《大學》 有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心里知足知止,內心就會有戒懼,行為才有分寸和底線,做事謹慎,才不會出差錯。反之,什么話都敢說,什么事都敢干,什么規矩都敢破壞,就會直到泥足深陷才發現已無路可走,再想回頭為時已晚。
知止是一把尺子,也是一把利劍。知足知止,是自我約束、自我警醒,是一種精神境界,是一種明智選擇。《韓非子·飾邪》說:“公私不可不明,法禁不可不審。”對于每個人來說,衡量一個人品行的重要尺子就是“公私”二字。
心存敬畏,方能知止。“敬”體現出一種認知態度,督促我們要“有所作為”;“畏”則表示應嚴守底線邊界,警示我們要“有所不為”。公私一桿秤,稱出清與濁;公私一把尺,量出廉與貪。
知止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定力。“內無妄思,外無妄動。”指的是一個人格成熟的人,能夠管住不該有的雜念、克制不該有的欲望。妄思不止則妄為,妄為不止則自害。心不知足,則無所不取;行無所止,則無所不為。眼里只有權力,只有利益,私心私欲就會膨脹到連一絲陽光都透不進去,不禍敗還能怎樣呢?
“一念收斂,則萬善來同。”否則,欲望的閘門一旦打開,各種誘惑便會隨之而來。如若不能正確面對、及時警醒,小欲望越滾越大,最終也可能釀成大禍患。人需要有一顆檢討自己的心,才能克制約束自己的欲望;能夠克制約束自己的欲望,才能在誘惑面前堅守底線,在考驗面前行穩致遠。
知足知止的品質難能可貴,并非難在利益取舍,而是難在信念覺悟。有的人前能做到,人后做不到;有的最初能做到,時間一長就做不到;有的在大是大非問題上能做到,細枝末節之處就做不到。知足知止,就是要有所取舍,當行則行、當止則止。如此,才能控制好欲望,磨煉更好的自己,做到行止有度,外無愧于人、內無愧于心。
身處新時代、邁入新階段、建功新征程,考驗無處不在,挑戰無時不有,誰也不能把自己當成終身“免檢產品”。每個人只有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把好第一關、走好第一步、杜絕第一回,浮躁不安時心態平靜,面對誘惑時手腳干凈,經受考驗時頭腦清醒,才能做到“亂云飛渡仍從容”“風雨不動安如山”,讓自己的人生之路始終保持純潔、干凈、清白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