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建明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其中許多篇章談到修身處世之道,對當今領導干部加強官德修養、提升思想境界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和重要的參考價值。
學修身之道,做淡泊名利、潔身自好的干凈人。孔子云:“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意思是說,只要有粗茶淡飯,喝喝白開水,彎起胳膊當枕頭,美美地睡上一覺,人生快樂無窮。那些非法攫取的富貴,就像浮云一樣與我毫不相關。又云:“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意思是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正人君子是不會接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正人君子也是不會做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顯然,孔子所言無不充分體現了其見利思義與取之有道相統一的義利觀,尤其值得領導干部細細品味和深思。面對當代社會中燈紅酒綠的誘惑,領導干部一定要自覺修剪欲望,增強內心定力,學會知足常樂,時刻堅守為人做官的底線,常修為政之德,常懷律己之心,常思貪欲之害,努力凈化思想境界,培養高尚情操。唯其如此,才能視名利淡如水,看事業重如山,真正做到不仁之舉不為、不義之財不取,不正之風不沾,不法之事不干,干干凈凈做人,規規矩矩做事,清清白白為官。
學處世之道,做勤勉實干、公道正派的帶頭人。《論語》中的處世方法,對領導干部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比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里面就隱含著一個前提,就是“在其位,要謀其政”,那么,怎樣才能“謀其政”呢?要“居其位,安其職,盡其誠而不逾其度”。再如:“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這就是指領導干部在工作中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凡是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凡是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這叫作“先之”,同時要“勞之”,就是要忠于職守,勤于政事,不能有絲毫懈怠。此外,孔子還把公正作為其為政思想的價值取向,在《論語》中就有許多關于公正的論述,例如:“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無疑,這些經典論述對于當今領導干部仍頗有啟示意義。
作為領導干部,身處領導崗位,肩負重要職責,理應明白“權為民賦,責重山岳”的道理,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其位謀其政、司其職、負其責,真正把心思集中在真干事上,把本領用在多干事上,把目標放在干成事上,努力把本職工作作為敬業的舞臺和奉獻的平臺。同時,恪守“正”字,踐行“正”字,切實做到人品端正、光明正大、剛正不阿、伸張正義,以自身的人格魅力贏得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做一名合格的人民公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