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玉強
(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機電工程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
2015 年,李克強總理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旨在讓創業、創新匯聚起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新動能。作為技術技能型“雙創”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各高職院校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均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結合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教學實際,就學生創新精神培育和創新能力的提升進行了深入研究。
美國:高度重視學生創新教育,在培養學生專業才能外,注重其創新潛能培養。美國高校形成了“以學生為中心,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科學與人文相結合、教學與研究相結合”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1],如圖1 所示。

圖1 美國“三結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德國:德國制造業的繁榮,得益于“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制度,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為根本,讓企業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參與到學生的全面培養中,成為人才培養的重要一元。專業課程設置和實施以解決問題為導向,體現教、研、訓有機融合,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如圖2 所示。

圖2 德國“雙元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英國:“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深入人心。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三種能力,分別為獨立思考的能力、創造性思維和跨學科知識融合能力。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更有助于創新人才的智慧交流與啟發,如圖3 所示。
中國的高等教育發展迅速,近20 年來為國家輸送了億萬人才。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校企合作”、服務地方的辦學方向更加明確,各高職院校在教學改革中取得了不少成功經驗。但職業教育還存在一些問題,如社會認可度不高、專業辦學存在著辦學條件差、培養模式陳舊、不適應社會需求等現象[2]。不少高職院校以晉升本科層次為辦學目標,在專業設置條件與要求等硬指標方面投入了大量資源,創新教育只作為課程進行建設,創新人才培養的體制機制、評價體系、師資團隊、軟硬環境建設等環節存在脫節現象,創新育人的成效有待進一步提升。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勇于創新,它是職場人敬業精神的價值追求,也是“人藝合一”的文化追求。在不斷打磨“精品”的過程中,創新精神培育就顯得非常重要了[4]。
服務“雙高”建設計劃,提出創新工作舉措。作為“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在“雙高”建設方案中,明確提出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的目標和要求,各職能處室、二級學院細化落實,分工明確、責任到部門,這在制度層面保證了創新人才培養工作的順利推進。
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明確創新工作要求。人才培養方案作為人才培養綱領性文件,在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中,強化學生職業素養養成和專業技術積累,將專業精神、職業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全過程。在人才培養方案執行中,為體現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校企雙方深入推進產教融合,培養服務地方經濟、富有創新精神的實用型人才。
形成創新特色課程體系,全程培育創新精神。建設創新教育基礎課、創新教育技術課、創新教育拓展課為一體的課程體系。結合《中國制造2025 規劃綱要》對高職人才培養新要求,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創新開設貼近技術前沿的“職業素養與工匠精神”“機械設計與創新”“機器人創新設計”“機電創新實訓”“3D 建模與打印技術”“智慧農業管理”“自動化生產線”等課程,系統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與素養。除此之外,將“創新精神”作為課程思政的重要元素有機融入其他職業技術課程,將創新精神根植在每位學生的職業素養中。
改革學業評價方式,激勵學生參與創新活動。為更好地貫徹“服務學生,成就學生”的育人理念,滿足學生發展需求,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修訂了《學分制管理辦法》,鼓勵學生參加包括“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等在內的各類賽事,根據獲獎級別獲得不等的學分獎勵。另外,學生發表論文、專利、參加教師主持的科研項目亦可獲得獎勵學分,可兌換除專業核心課程、思政類課程、藝術類課程的其余課程,為學生全身心參與創新活動解除后顧之憂。
高水平的師資團隊是指導學生提升創新能力的關鍵。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注重打造一支專兼結合的創新項目師資隊伍:專任指導教師以副高職稱和研究生以上學歷校內教師為主,企業兼職指導教師從學院兼職教師庫中遴選,主要考察有無指導創新項目經驗、創新能力情況等,2019 年起學院聘請2 位江蘇省技術能手擔任兼職指導教師,有力地提升了創新團隊的整體水平。
創新團隊指導學生的工作量和參賽獲獎情況作為專兼職教師量化考核、專任教師職稱晉升的重要指標,充分調動了團隊成員參與創新指導的積極性。
搭建學生創新實踐鍛煉平臺。以現有校內各實訓室為主,建設創新實訓室,購置創新訓練單元模塊,積極搭建學生創新實踐鍛煉平臺,鼓勵學生進入教師在研項目進行鍛煉,提高創新能力[5]。
打造激發學生濃厚興趣的第二、第三課堂。專業社團是學生課外專業實踐活動的載體,是促進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第二課堂”?!盁o人機”社團、“天馬行空”社團、“機器人”社團等專業性強、學生興趣濃厚、參與活動人數多,對選手遴選參加各類大賽起到關鍵作用?;凇熬€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教師將富有創新精神培養和創新能力提升的各類項目和案例呈現在課程平臺上,以網絡為載體的“第三課堂”正成為創新人才培養的新渠道。
營造培育創新精神的文化氛圍。開展科技創新講座、課內開展創新方法訓練、畢業設計圍繞創新設計進行選題;組織省級、校級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申報;組隊參加各類創新能力大賽等,積極營造良好的創新文化氛圍。
近年來,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圍繞學生創新精神培育和創新能力提升進行了不少嘗試,取得了較好的工作成效:先后獲得“挑戰杯-彩虹人生”全國職業學校創新創業創效大賽二等獎2 項,江蘇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1 項、二等獎1 項,江蘇省職業院校創新大賽一等獎1 項、二等獎2 項,“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二等獎1 項,江蘇省大學生畢業設計二等獎2 項。
高職院校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沒有終點,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