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巖,焉德軍,辛慧杰,鄭江超
(大連民族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遼寧 大連 116650)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詮釋了思想政治課程與其他課程的關系:同向同行,協同效應。從教育的根本要求立德樹人出發,學校的各門課程都應當服務于立德樹人,課堂教學更是立德樹人的主渠道。計算機基礎同其他課程一樣,應當與思想政治課教學同向。計算機基礎課程不但要傳授課程教學內容,還要培育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科學素養,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課程在教學實踐中一直秉承著立德樹人的理念,育人與育才并行,并貫穿教學的全過程。
2019年,計算機基礎課進行了課程內容改革,“計算機基礎與VisualBasic”和“計算機基礎與Access數據庫設計”兩門課替換為“計算機基礎與Python語言程序設計”,用當前應用更廣泛的編程語言淘汰陳舊的知識內容,恰恰體現了唯物辯證法關于“事物聯系和發展的觀點”。目前,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囊括了“計算機基礎與C語言程序設計”“計算機基礎與Python語言程序設計”和“計算機基礎與Office高級應用”三門必修課程和一系列后續的選修課程,這種課程體系反映了各門課程之間的聯系和發展,很好地詮釋了計算機基礎課程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從內容到實踐的同行。大學階段是一個人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矢志不渝地聽黨的話跟黨走,將“德才兼備”作為培養目標,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任務是在立德。這是人才培養的辯證法[2]。
充分認識計算機基礎課程在培養學生知識、能力和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發揮的作用,首先在課堂上,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基本知識和核心內容要不折不扣地認真完成,還要在此基礎上進行更深層次的拓展;其次,將思政內容融入計算機基礎課程中,不僅支撐和豐富教學內容,而且還會潛移默化地加強學生品德修養、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培養用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實現課程思政中價值觀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的融合[3]。
教師是課程思政的主力軍。作為專業基礎課的教師,在授課時,更多關注的是課程涉及的專業知識,往往忽略了課程背后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因此要加強課程思政的基本功,深入挖掘和提煉課程內容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科學精神和道德規范[3]。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教師應積極參加教育部、省、市、學校主辦的各種師德師風培訓、線上課程思政講座,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和政治素養;同時編寫課程知識點與思政元素相結合的教學案例,做到每一門課程的案例都融入思政元素,切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和引領作用。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教高〔2020〕3號)(以下簡稱《綱要》),就如何結合公共基礎課、專業教育課程和實踐類課程等各類課程做好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提出了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導意見。不同類別的課程要結合課程自身的特點,確定本課程的課程思政目標。筆者所在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教師重新修訂了各門課程的教學大綱,對每一章節的內容和目標融入思政內容,所有的案例設計都涵蓋思政教育元素,全面滲透課程的各個環節,并確定了各門課程的課程思政目標。以“計算機基礎與Python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為例,其課程思政教學目標:以計算機程序設計能力培養為載體,以程序的“設計”“實現”和“評價”為主線,體現“設計”的創新性、“實現”的嚴謹性和“評價”的辯證性,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信息素養,激發當代大學生的家國情懷。同時,新編寫的《計算機基礎與Python語言程序設計》《計算機基礎與Office高級應用》兩套教材中例題的編寫和案例設計都融入課程思政元素,修訂《計算機基礎與C語言程序設計》教材、重新編排教學課件等各方面全方位地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建設中。
課堂教學是育人的重要環節,所有課程都蘊含著育人的資源[4],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如何將思政、德育元素與課堂內容相結合,進行多角度、多渠道的探索和研究,對于每個知識點的講解,都將“立德樹人”“家國情懷”的理念滲入其中,讓學生深刻意識到祖國的強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中,每門課程都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內容,典型案例見表1。

表1 計算機基礎課程融入思政元素典型案例
通過以上典型案例的講解和實踐,可以將思政元素與授課內容緊密結合,把隱匿在課程中的德育資源和德育元素挖掘、提煉出來,融入教學過程;引入的思政元素都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與時俱進,不會讓學生產生距離感,同時在面對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時,能正確判斷是非曲直,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真正發揮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作用。
(1)在教學中,積極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的應用,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目前已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手段進行一系列的教學改革,例如課堂教學采用“雨課堂”“超星學習通”;課后,教師花費時間和精力錄制課程視頻在“中國大學慕課”“超星學習通”等平臺上,供同學們學習。“計算機基礎與C語言程序設計”“計算機基礎與Python語言程序”“計算機基礎與Office高級應用”課程視頻目前已投入使用,收到很好的效果。
(2)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如何將思政、德育元素與課堂內容相結合,筆者進行了多角度、多渠道的探索和研究,對于每個知識點的講解,融入時下熱點話題,采用循序漸進式、啟發滲透式、拓展創新等方法進行課程內容的實訓,時刻將“立德樹人”“家國情懷”的理念滲入其中,讓學生深刻意識到祖國的強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從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思政教育已不再是“貼標簽”“兩張皮”式的生搬硬套,而是在保證專業教學水準的前提下,自然地融入,使價值塑造內生為課程教學中有機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3)完善線上線下題庫,將思政教育有機融入作業、考試等環節。目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考試系統是在“百科園考試系統”基礎上改造擴充的。該系統承載著全校計算機基礎課程的作業、上機、考試等實踐環節。2020年,學校又在“學習通”平臺上建設了大學計算機基礎系列課程的線上題庫。每年,都對題庫進行更新,題型涵蓋選擇、填空、操作、程序設計、程序填空等諸多類型,同時,也對一些陳舊、過難、過偏的題進行刪除和改進,根據學校學生的特點編寫一些循序漸進的題目,并把思政元素融入題目中,設置題目的難易程度,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
(4)1+1>2的效果。在課程思政與課程融合的探索實踐中,深刻體會計算機基礎教學、思想政治理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作為一個整體,三者相互聯系、相互支撐,使立德樹人發揮出更好的“正效能”。系統科學的整體性原理[6]揭示:當組成系統的各相互聯系的各部分協調運動,系統的整體效能才能發揮得好;若各部分運動不協調,系統的整體效能就會降低。當課程思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元素融入計算機基礎課程中,學生就會發現,原來馬克思主義原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在身邊,存在于一切學習課程中,一切事物都有普遍聯系性,又有區別;提升自身能力從小事做起,一點一滴積累,從量變到質變,實現質的飛躍。
課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的主要載體,課堂教學是課程的直接表現形式,是課程理念落地的“最后一公里”[7]。課堂教學也是落實課程思政的主渠道、主陣地。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讓價值引導的成分在課程設計和課堂教學中如鹽入水,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因此在考評方式上,采用線上學習考核和線下考試并舉的方法,其中,程序設計課程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下:
總成績=平時成績(10%)+過程化考試(30%)+線上學習考核(30%)+期末成績(30%)。
其中,線上學習課程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教師在中國大學慕課上錄制的程序設計視頻講解課程,這部分課程分成若干個單元,每個單元又細化為若干個模塊,這部分線上學習課程可以實時記錄學生觀看視頻課程的時長、內容,每個模塊還附有重點知識點的練習題,學生看完視頻后,著手做后面的練習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一部分是引入思科ITE(“大學計算機基礎”)的線上教學課程,課程內容涵蓋了時下計算機發展中較新、較常用的硬件、軟件及移動操作系統的介紹,在學習中,引入習近平總書記“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觀念,教育學生要用開放和包容的心態來面對機遇和挑戰。這種考核方式做到“功夫在平時,期末不突擊”,強調“教學全跟蹤、學習有記錄、問題有解答”,讓學生知道程序設計學習是非常注重日積月累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每堂課的學習都是為自己的能力奠定基礎,“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培養學生腳踏實地、持之以恒的品質。
通過兩年多的實踐,尤其是2020年,面對新冠疫情,學生時刻關注國內外疫情發展的態勢,利用所學專業知識和程序語言設計小程序“局部學校生活學生染病概率模擬器”。程序雖小,但體現了當代大學生的憂國憂民之心和計算機基礎課程思政教學的良好效果。
在教學實踐中,深刻認識到,課程思政建設不僅要進行宏觀的教學體系建設、平臺搭建,更要注重“知行合一”,進行具體的課堂教學建設[8]。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特點,開設了不同的課程,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全課程體系。但也關注到課程與課程之間的差異性,不能“一刀切”,針對不同專業,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積極探索適合各類專業的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思政元素教學案例,使計算機基礎課程與思政課程真正達到同向而行,協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