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林,劉春生,王小陽,孫 文,王德勝
(1.山西省農業機械發展中心,山西太原 030000;2.山西萬物科聯科技有限公司,山西太原 030000)
隨著我國現代畜牧業的快速發展,近30年來,生豬養殖呈上升趨勢,生豬存欄量由1985年的33 140萬頭增長到2013年的47 411.3萬頭,增長率為47%,出欄量由1985年的23 875萬頭增長為2013年的71 557.3萬頭,增長率高達177%[1],規?;⒓s化豬場的數量不斷壯大。養殖企業為了追求更大的經濟效益必然會對企業各個環節實行高效管理來降低養殖成本。所以,大幅度提高豬場機械化、智能化作業程度是增加企業經濟效益的有效途徑。目前,雖然采用干飼料自動輸料與喂料系統的省工效果較為顯著,但是干料自動飼喂存在的弊端不容小視,如何更好地提高飼料利用率和降低豬群發病率,提高料肉比和豬肉品質,為企業節本增效,是每個養豬人都很關注的問題。
科技的發展為養豬業提高生產水平帶來了大變革,特別是采用高效率的液態飼料智能飼喂技術后,標志著我國養豬業已經向自動化、高效化、智能化生產模式的轉變。通過對液態飼喂技術國內外發展現狀,以及飼喂系統的結構、原理、優越性、使用效果等進行分析,指出液態飼喂技術將在未來規?;B殖業中發揮重要作用。
液態飼料智能飼喂技術是將干飼料或其他輔料與熱水按一定比例(一般料水比為1∶4~1∶3)配比為液態飼料[2],以自動化控制的方式將配好的飼料通過專用管道進行定時、定點、定量輸送,實現精準飼喂的一種飼喂方式。液態飼料智能飼喂系統是由微電腦編程而成的操作程序,可根據飼喂要求設置飼喂過程中的參數,實現液態飼料定時、定量分配到相應料位,并能在飼喂完成后即時對管道進行自動清洗的一種智能飼喂系統。
這種飼喂方式回到了從前傳統稀料飼喂方式,更利于豬只對飼料的消化和營養成分的吸收。可提高養豬業基礎設施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增加養豬業的經濟效益。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法國、荷蘭已經出現并使用了最早的液態飼喂機械化設備,是將攪拌好的液態料通過手動控制分料,通過目測或流動計時的方式控制喂料量,技術可靠性和成熟度很不完善。21世紀后,隨著計算機技術和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發展,大大提高了設備可靠性的同時降低了設備的生產成本,促進了液態飼喂技術在養豬行業的再次發展。目前,歐洲有30%的豬場使用液態飼喂技術,法國、丹麥、芬蘭、荷蘭則達到了50%~60%,美、日、俄等國對液態飼喂也非常重視,正逐步興起;亞洲的泰國、菲律賓和我國臺灣地區也已大面積應用液態飼喂[3]。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起引進一些國外設備嘗試進行液態飼喂并開始消化、吸收國外技術。引進的國外設備價格昂貴,僅適用于大型豬場,如牧原、溫氏、大象、正邦等經濟實力強能承受先進設備成本壓力的養殖企業。在國內由于受養殖成本和養殖場地的限制,養殖規模只能以年出欄3 000頭以下的中小型豬場為主,所以研發適合中小型豬場的液態飼喂設備滿足國內養豬業的需求是主要研究方向。隨著國外先進設備的引進吸收,國內自主研發液態飼喂技術有了長足的發展,2010年后逐漸有廠家將自己的產品推向市場,如北京京鵬環宇、河南瑞昂、河順等,在國內市場各自占有一席之地。此外,近2年發展起來的山西萬物科聯科技有限公司,可謂是山西養殖市場的后起之秀,憑借其穩定可靠的產品質量和靈活的生產經營模式,業務量在山西養豬市場迅速擴張。
液態飼喂系統主要由供料塔、上料設備、熱水系統、稱重傳感器、混合攪拌罐、飼喂泵、氣動下料閥、飼喂用PVC管道、料槽等硬件結構和中央控制系統及軟件操作界面組成。液態飼喂系統是以中央控制系統為核心,通過預設定飼喂數據和稱重傳感器信號,可對進料工段、混合工段、輸送工段進行智能化管理,一鍵完成飼喂全過程。
液態飼喂系統見圖1。

圖1 液態飼喂系統
液態飼料智能飼喂控制系統是將計算機控制技術、信息技術高科技技術應用到養殖業中,可降低飼料浪費,提高飼料利用率;系統的每個下料閥都可精準定量投料,滿足各階段豬只的采食要求;液態料自動送料能達到零粉塵飼喂,降低了豬的應激性、疫病和呼吸道疾病發生率。
具體飼喂流程:
(1)在電腦(主界面)中設置飼喂總質量、料水比、攪拌時間等數據。
主界面及飼喂數據設置見圖2。

圖2 主界面及飼喂數據設置
(2)電腦根據這些數據計算出每個循環的每次用水量和干料量,分別發送指令給上料電機和水泵進行加料、加水到攪拌罐直至設定總質量。
(3)進入攪拌罐中的飼料按設定時間啟動攪拌電機進行充分攪拌。
攪拌罐示意圖見圖3。

圖3 攪拌罐示意圖
(4)混合均勻的液態料由輸送泵送出,經專用管道送到各個下料閥后進入對應的飼喂槽,每個閥門的下料量已按豬只飼喂要求提前設定好,由電腦系統控制供給。
(5)飼喂完成后,啟動清洗功能,按提前設定的清洗時間將管道內殘留余料清洗出管道,保證管道內無殘留余料。
(1)增強適口性,更利于增加豬的采食量與采食積極性,改善日增重,提高出欄率,對于育肥豬平均可提前約1周出欄。
(2)改善豬只的胃腸道健康,提高豬只的健康水平,減少和避免抗生素的使用,從而提高豬肉品質和安全性。
(3)改善飼養環境,降低氨氣和粉塵含量,減少呼吸道疾病的發生。
(4)滿足不同階段豬的生長飼喂需求,豬群的整齊度高,可做到同進同出。
(5)液態飼喂系統的自動化程度高,適應性廣,用計算機(或通過手機APP)控制就可設置多條飼喂料線(從1 000~10 000頭),可明顯減少養殖場飼養人員數量,大幅度降低人工開支成本。
手機APP界面見圖4。

圖4 手機APP界面
(6)液態飼喂還有利于酶和微生物制劑在飼料中的應用,液態料以水為介質,相比干料拌藥,液態料更便于均勻加藥。
液態飼料智能飼喂系統主要由控制系統指令將液態料通過密閉管道快速精確的輸送到指定豬舍內,可以單獨飼喂每頭母豬和群養管理懷孕母豬,能夠做到定時飼喂、同步飼喂,明顯節省人力成本,大幅度降低勞動強度和減少飼料浪費,而且大大方便了豬場管理。管理得當的情況下,1名飼養員可以飼養200頭母豬,或者300~500頭妊娠母豬,或者5 000~10 000頭育肥豬。采用液態飼料智能飼喂系統節省人工費用至少60%以上,一個年出欄萬頭豬場可以年增收50萬元以上。
飼喂系統主管道見圖5。

圖5 飼喂系統主管道
綜上所述,使用液態飼喂技術既能大幅度節省開支增加豬場經濟效益,又適合豬的生理特點和生產性能,具有同時提高飼喂效率和效益的雙重功效。因此,國內規模化豬場投資引進液態飼喂系統,或將原來的干料線飼喂系統改造成液態飼喂系統是非常必要的。
從2010年之后,我國才開始有部分廠家生產推廣液態飼喂設備,在許多大型養殖公司不斷試點后,其他中小養殖企業才相繼開始試用,但是并沒有得到廣泛推廣。主要有以下原因:
(1)液態飼喂系統設備前期投入成本較高,超出了一些中小豬場的預算,投資人暫時不能接受。
(2)設備在使用過程中一旦出現系統故障,必須由專業技術人員進行修理維護。
(3)液態飼喂系統對操作人員的要求較高,液態飼喂設備都是由顯示屏通過軟件控制,豬場的一線工作人員學歷較低,從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該設備的推廣應用。
我國是世界上的養豬大國,從養殖規模和豬肉消費量來說已居世界第一,但還不算養豬強國,與世界養豬發達國家相比,在生產技術手段、動物福利、環境治理及智能化設備應用等方面,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4]。隨著政府對養殖行業飼料原料多元化發展思想的提出,一些動物營養專家在液體飼喂技術基礎上對液體飼料進行了創新升級,提出了預消化液體飼料,即運用現代酶工程技術手段在飼料進入動物體內之前進行酶解預消化后,可以提高動物消化率、減少糞便排放量、提高日增重、降低料肉比、縮短生長周期、減少疾病發生和環境污染方面都體現出了顯著優勢。
專家預測,飼料預消化技術與液態飼喂技術的結合,通過智能終端控制和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在未來養殖業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5],將會迎來爆發式增長。液態飼料智能飼喂技術將是我國規?;i場實現健康化、標準化、福利化、自動化、智能化飼養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