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創新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復雜的過程,即在以往觀念中加入需要創新的科學思想,用來深化當前的科技,這是科技創新的主要手段,也是必經之路。我們從復雜科學和科技哲學交叉視野來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創新科技,是一種前沿思想,能夠揭示科技發展的無限性,其中最主要的技術為“倒置顯微鏡技術”。關于倒置顯微鏡技術的研究,是在近幾年才開始的,打破了以往傳統顯微鏡的操作,即理解為:通過高倍復試顯微鏡,并結合新型技術“注射針”,或者是操作器,對研究對象進行操作的一種辦法,目前,為社會提供了許多便利,使用最多的學科為:免疫學、細胞學、植物學等,并獲得了不錯的口碑。在新形勢背景下,對倒置顯微鏡技術結合傳統科技進行深入探究,并應用到各個領域,是未來發展的趨勢,也可以對新型技術有所突破。本文通過科技創新的復雜性與局限性、顯微鏡科技創新的新辦法、交叉視野中科技創新等內容進行論述,希望為相關行業提供一些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科技創新;復雜科學;倒置顯微鏡技術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4.047
0?引言
自近代科學史發展至今,社會科技的發展像雨后春筍破土而出,為生活提供了許多便利,而且可以將簡單的系統行為熟練應用。現階段,人們對自然科學的研究轉向復雜性,即復雜系統的探索,隨之衍生了復雜科學。這里的復雜科學和拉普拉斯決定論不沾邊,也代表了先進性研究的深入化,揭示出來的法則,對人類幫助甚大。
1?科技創新的復雜性與局限性
科技創新系統比較復雜,并且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就拿天體力學三體系統來舉例,經常會出現不穩定性和非線性現象,慢慢地第三者就被出局,不存在于系統當中。科技創新系統發展至今,很多影響因子是琢磨不透的,因為結構太復雜,還需要數輩人的堅持不懈,目前,專業人員對倒置顯微鏡技術仍無法做出正確分析。在上上世紀的發展中,關于物理學的研究,有兩片云彩揮之不去,困惑著科研人員,直到五年后才有一位偉人打破了這種局面,也就是響應世界的相對論,也正是因為此理論的提出,讓物理學領域有了創新源泉。試想一下,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以及我國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定量預測是息息相關的,也成就了如今的科技創新。不管如何,現在科研學家要尊重基本視角,即科學經濟學,當我們走進這個思維的視角,首先是宏觀理論的融合,并有著較強的實踐性,雖帶動了業界發展,但也和傳統視角有著一定關聯,就是局限性未能打破。
2?顯微鏡科技創新的新辦法
目前,國內對科技創新的研究愈發頻繁,希望通過一種途徑,為實際生活帶來便利,加強科技創新也是其中一種路徑,可以為計量統計分析的發展創造更大的空間,并站在國際經濟學市場的前端,這種想法可以為社會帶來效益,但路途遙遠,難度較大,因為在上文中提到科技創新的不確定因素大,若是強勢應用在實踐中,很容易走進“死胡同”,畢竟研究經驗有限,應用在數理模型中還未找到些許突破。
在新形式背景下,科研人員若想要突破研究途徑,可以從宏觀定性角度分析。科學領域發展至今,有一個“荒蕪區”,鮮有人知曉,即復雜科學與科技哲學的交叉領域。現階段“復雜性”的研究成果有了一定突破,關于極小的認識進一步加深,并站在了科學科研的前端,主要成就有: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實際上,極小和極大的魅力相同,只是道路有一定區別,科學家的重視點向著生物學轉移,并慢慢接觸生命的意義,以及社會現象之間存在的矛盾。只是,倒置顯微鏡技術好像已經到達了天花板,對結構特點和主要應用仍前進在道路上。倒置顯微鏡技術應用在免疫學、細胞學領域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它們的存在可以對微生物進行透徹的了解。目前,對倒置顯微鏡技術進行各種創新,并加入科技思想,主要是因為儀器本身的精化還未達到理想中的效果,需要一代代科研人員投入其中,關于儀器本身來說,需要關注效率和分辨率兩點,這是提升精細的主要途徑,若是和計算機技術相結合,更是“上一層樓”的表現。
3?交叉視野中科技創新
關于復雜性研究的發展,科研人員將目光鎖定在了控制論、信息論、系統論這些方面和數學工具息息相關,并由此建立理論和方法。現階段,在研究每一項難點時,會借助計算機技術進行,復雜科學也不例外,計算機主要處理一元化理論,將復雜、多元的內容展現出來,由此“復雜科學”也成了一門獨立于科學的學科。目前,復雜科學的發展涉及各個方面,例如,自然科學、經濟學、生態學等,并通過指定理論和耗散結構論的一項研究成果深入東方和西方文化傳統文化的比對以及研究。近幾年來,科研人員將目光延伸到了復雜科學理論和復雜科學數學理論的融合研究,以求創新如今的網絡研究,為21世紀增添更多科技色彩。系統論出現在整體發展中是非常重要的存在,為科技創新研究帶來了更加深入的理論,同時科技哲學也能很好地融合,這種交叉視野下不僅是未來發展的趨勢,也是科技創新工作深入研究的關鍵因素。另外,宏觀定性的研究存在取長補短的特點,也可以稱為混合研究,主要是依靠實證性定量分析,同樣屬于比較前沿的創新成果。當科研人員確定一門學科的研究,在起步階段結合交叉視野,對后期工作進行預想和設計方案,能夠為社會提供更加深入的思想結晶,畢竟復雜科學和科技哲學是等待人們探索的“荒地”,其中蘊含的寶藏,只是嶄露頭角。
4?復雜性與科技哲學的科技創新
在現代科學研究過程中,需要重視生產要素新組合,這點是未來發展必須要突破的難題,并和以往技術發明的觀念結合,致力于提升其現代化理念,使得后期研究將科技創新和發明形成新的定位,即涇渭分明,兩者分開來看。在國內經濟應用這種理論,身為企業家的人員也要進行改變,不能和發明有什么牽連,換位思考一下,作者群體中提到發明這一觀念,只是他們的過度強調,讓容易引起社會的誤解。如今,科技創新要重新審視,在演化過程中也能看到復雜科學其中的發展,以及框架在慢慢完善,同樣是一種比較好的說明。科技創新發展至今一直存在頻率快的特點,因為在較短的時間內不穩定性急劇上升。微積分理論的產生在世界上掀起了一波熱潮,是17世紀的主要研究成果,以及上世紀國內的知名人士開創了數學相關的創新活動,也是國內進步的一大代表。放眼到天文觀測領域,其中的四大天文提出一樣震驚世界,演化過程科學價值極高,若是放在科學創新角度來看待這件事情,卻不能成為發展的高潮時期。科技創新一路走來十分不易,內在因素和整體演化存在非線性特征,這一明顯的存在,是良好開端的基礎,因為科技創新就像一個系統,若想要健康、順利地運轉,需要非線性特征的加入。回想一下,科技史上的重大事件,其中量子力學理論的提出,確定了量子力學,也是時代發展演化的主要形式。科技創新和很多因素牽扯,影響因子的存在和交集,也和線性關系存在差別,若是拋開其他物質來看,跨學科的研究和投入,為數學的開展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可以彌補其中的短處,同樣也是量子力學再次重現的序幕,為生物工程增加了多元化因素。科技創新中,存在非線性特征是常見現象,并和不同的學科創新進行融合,發生作用,這種復雜科學帶動了社會的發展,才有了如今的繁華景象。
5?結束語
綜上所述,是對復雜科學與科技哲學交叉視野中科技創新的簡要分析。鑒于以上論述,可見交叉視野是一片“荒蕪之地”,其中存在大量財富,等待人們的探索,文中提到的倒置顯微鏡技術,應用在免疫學、細胞學、植物學等領域,并為其帶來了巨大優勢,只是在精化方面遇到了“瓶頸”,還需要工作人員堅持不懈的研究,突破這層高樓。文中對復雜科學和科技哲學的交叉視野科技創新,提出的想法,還存在于表面,相信后期有更多的理論來支撐這片天地的發展,關于文中提到的:科技創新的復雜性與局限性、顯微鏡科技創新的新辦法、交叉視野中科技創新幾點想法。
參考文獻
[1]劉景釗.科技哲學的發展與創新——曾國屏教授訪談錄[J].晉陽學刊,2006,(04).
[2]楊建飛.新世紀中國科技哲學的增長點[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01).
[3]李建會.中美科技哲學合作機會探索研討會在京舉行[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1,(12).
[4]羅振.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沖突與交融——評《科技哲學十五講》[J].語文建設,2019,(21).
[5]蒙本曼.科技哲學的生動展現——劉大椿著《科學技術哲學導論(第2版)》評介[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2).
作者簡介:李林成(1989-),男,漢族,湖南邵陽人,湖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8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