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
摘?要:鄉村治理是“三農”工作的根本性問題,它的有效與否關系黨的治理能力和執政水平以及中國鄉土社會的安定和秩序。從自治、法治、德治三個維度來探索鄉村治理模式,既是基于鄉村發展現狀的考慮,也是時代發展的理性選擇。因具備現代法治、德治和自治因子的治理特征,新鄉賢群體再一次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也成為中國鄉村推進和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治理模式的一個有益探索。
關鍵詞:自治;法治;德治;新鄉賢;治理維度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4.053
作為中華傳統文化在鄉村的一種獨特表現形式,鄉賢文化和禮治秩序因其內含的豐富基層治理經驗和智慧,千百年來被視為維護基層社會的穩定器。然而,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通過土地改革運動等強制性手段消滅了地主、士紳、宗族等群體,傳統鄉村社會秩序被摧毀,鄉賢參與中國鄉村治理的地位也被基本剔除。改革開放后,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中國鄉村社會卻出現了治理能力弱化、生態環境惡化、公共文化流失等“復合型危機”。新鄉賢群體因其獨特的現代自治、法治、德治因子再一次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其在中國鄉村社會治理體系中,如何重新定位并發揮其特有價值和功能也有了時代價值和探索空間。
1?“新鄉賢”之前世今生
“鄉賢”一詞在中國自古有之,人們更多的稱之為“鄉紳”,即一個以知識和功名為表征的鄉村精英集團,主要履行著治安及稅收、民事刑事案件的處理、賑災等公共事務的舉辦、民眾教化即鄉規民約的制定與執行以及民間輿情上達等職能。近年來,繼浙江上虞、廣東云浮、貴州印江等地掀起鄉賢復興浪潮之后,湖南也開始重視鄉賢資源的挖掘。2015年至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連續三年明確指出要培育鄉賢文化。
2?“新鄉賢”之治理維度
2.1?新鄉賢協助鄉村自治:激發自治主體的自覺行動
上世紀80年代產生的村民自治制度是中國農民的一項偉大創舉,村民是鄉村社會的治理主體,也是自毋庸置疑的主體基礎。但是,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新型城鎮化的縱深發展,大量優質人力資源和資金單向流入城市,廣大鄉村面臨著“空心化”“邊緣化”等問題,即使駐守的村民也出現了參與意愿不強、能力不足等問題,鄉村治理主體的缺位導致鄉村自治成為空談。
如何讓村民自治從空談變為現實?一方面需要吸引人才留在農村,另一方面則是需要激發人們的自覺行動。這種主體自覺不僅包括人們對鄉村治理工作的認同,也包括他們能積極參與鄉村治理實踐。新鄉賢作為成長于鄉土,駐扎在農村的有志之士、賢達人群,一方面他們在眼界、學識、財富、經驗以及自身修養方面比本土農民有優勢,能夠用長遠眼光看待農村各項建設,也往往是最早響應并積極支持的群體;另一方面,新鄉賢也能夠通過自身在親緣、人緣、地緣上的影響力直接并帶領村民參與村內各類事務的治理工作,進而促成更多的自治主體產生行動自覺。
2.2?新鄉賢推動鄉村法治:培育鄉土社會的行動規則
鄉規民約是鄉村社會成員共同制定用于維護社會治安、調解民間糾紛、處理公共事務、實現村民自治的行為規范。這些鄉規民約在現代鄉村“自治、法治、德治”融合治理中,對新鄉土社會秩序的構建,發揮了應有的作用。所以,推進鄉村法治工作,不僅要注重現代法律規則的傳播,也要吸納、培育有益的傳統行動規則,繼續發揮其引導作用,而這正是新鄉賢群體一直在積極作為的方面。尤其在一些宗族影響力大的村鎮,新鄉賢群體在鄉規民約的制定中有很大的發言權,他們在原來鄉規民約的基礎上,積極甄別、總結提煉,形成本村村民必須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盡管這些鄉規民約不同于法律,也不是法律,但是卻能在一定范圍內具有較高的權威性,產生較強的約束性,成為當地村民約定俗成的行動規則。
2.3?新鄉賢促進鄉村德治:重塑故鄉熱土的文化體系
中國農村社會所擁有的豐富的鄉土文化資源和傳統道德底蘊,是鄉村社會治理中德治的基因來源,也是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主要方式之一。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日益發展,農民思想不斷多元化,傳統的鄉村價值體系受到一定沖突,原來農村社會所推崇的孝老敬親、兄弟和睦、鄰里互助等傳統觀念被村民遺忘,不再成為自我約束的行為準則。但是,新鄉賢的回歸,讓人們重新注重用道德倫理力量來參與鄉村治理,這對于重塑故鄉熱土的文化體系,促進鄉村德治有著重要的意義。作為新時代的新鄉賢,于家,他們家風淳樸、家教嚴格;于公,他們樂善好施、熱心公益,積極發揮這部分人的引領示范作用,有利于涵養鄉村文明之風,凝聚治理有效之力。
總之,在鄉村社會治理中,只要給予新鄉賢群體一定的自治空間,其在鄉村治理中的禮法并用的積極功能就會不斷再生,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治理新局面也將不斷完善和形成。
3?“新鄉賢”之治理實踐
茶亭鎮靜慎村位于長沙市望城區最北端,村域面積9.2平方公里,現有常住人口9880人。這里環境優美,適合居住、旅游和發展現代觀光休閑農業及特色農業。然而十一年前,這個村卻背負著基礎薄弱、環境臟亂、頻繁上訪的“三座大山”,直到他們開始“九賢治村”的探索。
(1)事事可為,新鄉賢參與基層自治:“九賢治村”的“九賢”并非九個人,而是指鄉賢理事會、黨員之家、學雷鋒志愿服務隊、紅白理事會、環境衛生理事會、六老宣講團、軍人搶險隊、興學堂、快樂靜慎健康協會等九個鄉賢組織,其中鄉賢理事會有會員1600余人,覆蓋全村所有村民小組,既有德高望重的老人,也有年富力強的中青年,既有創業致富帶頭人、美麗鄉村建設帶頭人,也有孝老愛親的村民代表。通過這九個機構,新鄉賢帶領著村民在村兩委的直接監督和指導下,開始共同參與管理靜慎村的各項事務。十一年前,靜慎村的垃圾靠風刮,屋前屋后,白色垃圾圍村,最開始實施村組干部包片,將十幾個村落負責清理干凈,然而,干部一邊撿垃圾,村民一邊丟垃圾,措施難以持久。后來,靜慎村改變了策略,成立了環境衛生理事會,將自己庭院環境搞得好的村民吸收為新鄉賢,讓他們做到既掃自己門前雪,還管他人瓦上霜。果然,被環境衛生理事會吸納為新鄉賢后,這些會員積極性高漲,不管嚴寒酷暑,每天穿梭在鄉間道路,房前屋后打掃衛生、潔凈村莊。近年來,鄉賢理事會已籌資400余萬元,靜慎村形成了“自己的事自己管”的良好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2)講情說理,新鄉賢參與基層法治:靜慎村曾經是個遠近聞名的“上訪村”,但是推行“九賢治村”后,十一年來卻保持著零上訪的記錄,原因在哪?關鍵就在于發揮了新鄉賢以行動化人、以情理服人、以榜樣感人的作用。面對村民天天扯在一起“嘴皮子吵架”,一件芝麻小的事卻往往吵成了大糾紛的現狀,鄉賢理事會和六老宣講團決定將鄉賢講堂建到每一個屋場,他們在30個屋場建立了30個鄉賢講堂,自家堂屋、曬谷場、納涼亭,不限地方,不拘形式,鄉賢講廉政、講新風、講產業。尤其是村民遇到糾紛、爭端時,村兩支委先不出面,而是由鄉賢主動邀請矛盾雙方來到講堂,根據事先制定好的鄉規民約,既擺事實,又講道理,許多矛盾糾紛一般都能做到不出組,在談笑中便消除。事實證明,本土鄉賢土言土語的調解,通俗易懂的鄉規民約更易被村民接受,效果也更好。同時,相對于村民和村支兩委而言,新鄉賢以“第三方”立場表達各方訴求,充當解壓閥,也可以有效改善黨群、政群關系,維護鄉村社會的和諧穩定。
(3)示范引領,新鄉賢參與基層德治:新鄉賢是鄉村社會道德的標桿、村民的榜樣,他們參與鄉村治理應該是對基層社會內生性資源的一種合理利用。這一群體不僅能親身踐行各種道德行為,而且還能積極宣傳、推廣各種善行,在村莊內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帶動村民普遍道德水平的提升。靜慎村每年都會開展“好婆婆”“好媳婦”“五好家庭”等評選活動,培養良好家風,促成友善氛圍,并努力將這種“尊老、敬老、養老”的家庭孝道提升到“和睦、和諧、和美”的社會孝道,進而滲透到村民的日常生活和價值世界,為實現農村社會的有效治理作出了巨大貢獻。
4?結語
新鄉賢群體在鄉村社會治理中的作用重新得以重視,絕非單純的走回頭路,從某種意義上說,應當是鄉土中國自我組織和治理能力在更高水平的一種回歸。他們發揮自身獨特優勢,參與鄉村自治激發治理主體的自覺行動,參與鄉村法治培育鄉土社會的行動規則,參與鄉村德治重塑故鄉熱土的文化體系,具有和諧鄉村治理環境,促進鄉村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形成的作用。面對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構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的新要求,新鄉賢群體更應主動作為,凝聚起鄉村共同體的文化認同,充分發揮其鄉村自治、法治和德治功能,提升鄉村治理水平,推進鄉村振興的縱深發展。
參考文獻
[1]肖唐鏢.近十年我國鄉村治理的觀察與反思[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6).
[2]費孝通.中國紳士[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3]費孝通,吳晗.皇權和紳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