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嘉華
摘 要: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一書中對綱領中平等的權利、教育、分配等問題的深刻批判,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平等觀,認為只有差異化的權利才能使人們得到平等的結果。本文分別對馬克思對平等教育、分配問題的批判進行探討,強調現實主義觀念的重要性,并從理論層面到具體的教育、分配層面分析馬克思主義平等觀對中國社會平等問題的意義。
關鍵詞:平等的權利 教育 分配 當代中國社會
一、《哥達綱領批判》對“平等的權利”的分析
“平等的權利”在綱領草案中以不同的形式不斷出現,馬克思對“平等的權利”的思考和討論也是這本書的重要問題之一。在馬克思的語境中,“平等”觀念只是一種歷史的規定,并未超出“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1]。
綱領中首次提到對平等的權利的描述——“勞動所得應當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權利屬于社會的一切成員”[2],這句話在馬克思一針見血的深刻剖析之下顯露出它的真面目——這里所謂的“平等的權利”實際上仍舊是資產階級的權利。綱領中以同一尺度——勞動,作為人們獲得回報的計量標準,卻忽略人的差異性在其中的影響。在這里舉一個例子:同樣的時間內,從事相同的體力勞動,那么小孩、殘疾人、婦女再怎么努力工作,往往也比不上健康成年男子的工作量;從事腦力勞動,有些天資聰慧的人的勞動效率往往比普通人高得多。只是簡單粗暴地以勞動量作為衡量人們勞動所得的標準的做法顯然是不可取的,這樣衡量得到的結果一定是不公平的。
即使在權利的前面冠上“平等的”字眼,但權利的本質仍是在特定條件之下只用一種特定的角度看待某些事物,這樣的按勞分配忽略不同人的差異性,僅僅只將他們當作同樣的勞動者,用同一尺度衡量所得出的平等的權利的分配方式實際上還是不平等的。這里蘊含的馬克思的價值觀念很值得思考——“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中關于按勞分配的論述蘊涵一種不同于剝削不正義的正義觀念,即由非選擇的偶然因素導致的實際所得的不平等是不正義的觀念。”[3]馬克思在看待所謂平等的權利的同時看到那些非選擇的偶然因素的影響,駁斥了從前的在人們心中看似正義的“勞者多得,天經地義”的陳舊觀念,提醒我們,人天賦的差異性,不同身份背景及不同生活環境所帶來的天然特權其實本身就是不平等的。如果要盡可能真正實現平等,則要將他們本身的天然差異考慮在內,這樣多方面衡量得出的有差異性的結果,才可能是平等的。
現實中,我國的高考政策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書中關于“平等的權利”的思考與應用。例如,在我國,不同地區的考卷不同,同一高校針對不同的省份的錄取分數線也有差異。因為各個地區的教育環境不一,不同教育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和幫助是不同的。如果說學校不區分學生的差異,僅僅以分數為考量標準,只劃一條錄取分數線的話,對于那些在教育環境沒那么優良下成長的學生來說是不公平的。
二、《哥達綱領批判》中對平等教育問題的批判
前文提到的“平等的權利”與《哥達綱領批判》中對教育問題的批判有相通之處,馬克思對教育的批判實際上是基于對“平等的權利”的思考之上的。綱領中有這樣一句話“:由國家實行普遍的和平等的國民教育。實行普遍的義務教育。實行免費教育。”[2]毫無疑問,這遭到了馬克思的譴責,他用輕描淡寫的幾句話就嘲諷了這句話的荒唐可笑,犀利地指出了這些看似正確的話語之下隱藏的不合理之處:
是不是以為在現代社會中教育對一切階級都可以是平等的呢?[2]
在美國的幾個州里“,高一級的”學校也是“免費”的,那么,事實上這不過是從總稅收中替上層階級支付了教育費用而已。[2]
以上是筆者認為最切中要害的兩句話,在當時的社會, 窮苦人家的孩子根本沒有條件讀書,困窘的家庭背景讓他們被迫失去受教育的權利,又談何平等的教育?更何況其中還存在階級問題,不同的階級儼然擁有不同的教育水平,又如何能夠說這是平等的教育?將總稅收中的一部分支付上層階級的教育費用,窮人的錢一部分反而被用于富人家庭的教育,這樣的做法難道不是使本就不平等的社會情況雪上加霜?此外,這本書中還提到“至少應該把技術學校(理論的和實踐的)和國民教育聯系起來提出”[2],反映了這部分綱領對于種種現實問題的忽視。
馬克思對綱領中所謂的“平等教育問題”的批判引發了人們的思考,他看到了當時的社會狀況,清楚社會經濟狀況才是決定教育狀況的本質。在平等的權利之后,它再一次鄭重提醒人們——平等遠遠不是看起來那么簡單的,它不是簡單的一句話或是一個標準就能夠體現或解釋的,而是需要考慮到多方面的因素。脫離現實生活、完全不考慮實際地談平等是萬萬不可取的。
在教育問題上,要真正實現教育的公平正義,給全體人民相對平等的受教育權益,我們需要腳踏實地,更全面地考慮那些還未解決的及將來可能發生的現實問題,不斷改進教育政策,萬萬不能脫離現實空談教育平等,脫離實際而生的政策無論看起來多么冠冕堂皇,都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三、《哥達綱領批判》中的平等分配問題
當下,被談論最多的問題是分配問題,如何實現公平的分配,怎樣的分配方式才是公平的,這是政府和人民面臨的一個難題。在《哥達綱領批判》一書中,馬克思從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特征出發,結合現實主義觀念,第一次區分了共產主義發展的兩個階段,并以科學的態度對這兩個階段的分配形式進行了科學設想。
馬克思指出,讓勞動者得到“不折不扣的勞動所得”是脫離現實主義的、荒謬的。綱領中所謂公平平等的分配方式對“勞動所得“”公平分配”等概念的描述是模糊不清的,原文如下“:勞動的解放要求把勞動資料提高為社會的公共財產,要求集體調節總勞動并公平分配勞動所得“”勞動所得應當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權利屬于社會一切成員”[2]。
馬克思結合對“平等的權利”的批判提出了對共產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方式的思考:他將“勞動所得”定義為勞動的產品,“集體勞動”定義為社會的總產品,指出:影響消費資料分配的關鍵因素是生產方式,生產要素的分配決定了消費資料的分配,脫離生產方式談分配是非常錯誤的。從現實主義觀念出發,社會總產品在分配到個人之前,肯定要扣除一部分用于社會正常秩序的維持、用于正常生產的維系等,在扣除用于這些方面的財富后剩下的產品才能夠分配到個人的手中,所謂“不折不扣的勞動所得”實際上是有所折扣的,馬克思以自由勞動為分配的尺度,分配的量取決于勞動者本身給予社會的,即他的勞動量。這樣的分配方式就是共產主義第一階段的分配原則——按勞分配。
從前文對平等的權利的分析中,我們知道,按勞分配并不是一個公平的分配原則,那么為什么還要實施呢?《哥達綱領批判》中提道“:我們這里所說的是這樣的共產主義社會,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礎上已經發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中產生出來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還都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所以,每一個生產者,在作了各項扣除以后,從社會領回的,正好是他給予社會的。……他從社會領得一張憑證,證明他提供了多少勞動,他根據這張憑證從社會儲存中領得一份耗費同等勞動量的消費資料。……這里通行的是調節商品交換的同一原則。”[2]
當前的社會主義正向更高級階段過渡,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要實現絕對的平等、公平正義的分配顯然是脫離社會現實的,是不可能實現的。我們應該時刻帶著現實主義的觀念思考問題,根據社會現實合理的制定分配制度。
按勞分配原則是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能夠建立的基本理論前提之一。即使它不是一個完美的分配原則,但是是過渡階段不可避免的。要想遵循馬克思所說的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的“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則,基本條件是:社會擁有高度發達的生產力,極大豐富的集體財富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已經明確將共產主義社會表述為“在保證社會勞動生產力極高度發展的同時又保證每個生產者個人最全面的發展的這樣一種經濟狀態”。[2]
在向這樣的理想前進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各種各樣的現實因素調整分配制度,或是以其他各種各樣的方式幫助在這樣的制度之下處于弱勢的人們維持社會的健康穩定。不能盲目求快地追求平等的分配,因為即使把未來“各盡所能, 按需分配”的分配原則放到現在,也可能因為與現在社會發展的現實情況不符使分配問題變得更不平等。
四、馬克思平等觀對中國社會平等問題的意義
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一書中對“平等的權利“”平等教育“”平等分配”等問題批判時形成的平等觀,對中國現實社會在平等問題方面有重要的理論指導作用。馬克思的平等觀體現了他對平等的理想性描述“,各盡所能,按需分配”是他所描述的共產主義最終階段的分配原則,但同時,他又是一個非常清醒的現實主義者,在他的平等觀中我們能夠看到理想性與現實性的融合。馬克思在平等問題上特別強調現實社會背景的重要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啟示我們要根據國情、社會發展情況制定適合我們黨和人民的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結合時代背景所孕育出來的。
馬克思的平等觀對我國的分配、教育等有重要的啟示作用,他在《哥達綱領批判》一書中對這些問題的批判,警示我們要多角度看待問題,要時刻以現實主義的觀念思考問題,他提到教育的平等面臨階級問題、學生受教育機會與水平受家庭背景的影響、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差別待遇等問題都體現了這方面的思考。
在教育問題上,我國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文盲率較高,但到今天各級教育普及程度均達到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經濟發展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視。我國在幫助貧困偏遠地區等受教育弱勢人群上作了非常多的努力。國家政府多方面考量現實狀況,不斷適宜地改革更新教育政策,取得了今天的一系列教育成果。
在分配問題上,我國現在所實行的按勞分配制度和馬克思設想中的按勞分配原則還存在部分差異。有相關文獻針對這些問題提出“有必要全面認識我國現階段的分配方式的層次性和目前存在的非勞動收入,更加注重分配中的公平問題”④的看法。政府也時刻關注收入分配公平問題,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經濟飛躍式增長。針對這樣的情況,政府應以馬克思的分配觀為指導,合理地分配生產要素,盡可能地調動各種創造財富的因素,及時調整收入分配比例,努力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增加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調節地區之間過大的收入差距規范收入秩序,達到縮小貧富差距的目的。
在關注平等問題時,要從現實主義觀念的角度出發,結合時代背景等因素,既要以馬克思平等觀為指導,又要小心考量其是否與我們的經濟狀況、生產力發展情況相適應。我國針對教育公平問題實行的各項政策、對分配出現問題時的解決方法,其實都是在馬克思平等觀基礎之上的思考、擴展及實踐,我國教育經濟狀況的巨大進步無疑是黨和政府對馬克思平等觀出色理解及實踐的最好證明。
參考文獻:
[1]何中華“.? 平等”問題的歷史規定及其超越——重讀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J]. 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段忠橋. 當前中國的貧富差距為什么是不正義的?——基于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的相關論述[J].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3(1).
[4]高翔蓮,胡家貴. 從《哥達綱領批判》看我國現階段的按勞分配制度[J]. 湖北社會科學,2007(10).
[5]陳剛.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當代意義[M]. 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8.
[6]高繼文. 新時代歷史方位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新境界[J]. 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20(2).
[7]王學平,王茜. 實踐是檢驗馬克思主義是非的標準[J]. 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6(5).
[8]賈丹丹. 中國改革對馬克思主義平等觀的堅持與發展[D]. 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6.
[9]李曉陽,張明. 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概念的歷史變革及其多重內涵[J]. 學術探索,2019(10).
[10]劉建武. 馬克思主義永葆生機活力的奧妙[J]. 毛澤東研究,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