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波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信息技術成為現代社會不可缺少的技術之一,通過信息技術的使用不僅能夠為日常生活和工作提供便利,還能進一步拓展人們的眼界。現代教學中信息技術教學已經成為當前教育體系中的必備課程,如何實現高效的信息技術教學也成為現在高中教師面臨的最大問題。微課作為信息技術發展下的產物,在該課程的教學中具有天然的應用優勢。本文就微課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策略進行了簡單的探究,希望可以為廣大同仁提供有效借鑒。
關鍵詞:微課;高中;信息技術;教學
一、課前預習中的應用
在課前階段,首先,教師需要對課程內容以及基礎學情進行調研分析。一般來說,高中生在學習知識前對于知識點是缺乏直觀的認知與了解的,因此在預習微課的設計中,教師既要考慮到教學內容的重點與難點,又要把握對課程形式的設計,以幫助學生更便捷地理解。其次,教師需要根據分析結論設計并制作預習微課,針對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內容,教師一方面要以直觀形象的方式展現知識點,另一方面還要保證學生在預習過程中通過自主學習掌握其中的內涵,以實現預習目標。對于預習微課視頻來說,不僅要具有一定趣味性,而且要更加直觀有效,以保證微課預習的有效性。在微課視頻最后,教師要根據預習微課的內容,設計課程相應的任務書與預習檢測題,由任務書把握學生學習的方向與進度,通過檢測考察學生的自主學習成果。此外,教師則要將預習微課進行發布,通過微課平臺提示學生在課前一定時間期限內完成自主預習,并將預習檢測題完成后提交,同時對于預習過程中難以理解的內容或者檢測題中無法解答的問題,可以通過微課平臺的討論區發布,學生與教師可以共同商討與合議,提出不同的見解。此外,教師還要對預習成果數據進行統計,通過微課平臺后臺可以記錄學生預習檢測題的答題情況,由此可以展現大多數學生出現錯誤的集中方向,討論區提出的問題則具有個性特點或具備一定的難度,結合兩者可以輔助教師完成課堂教學設計的優化。
二、課中活動中的應用
微課的應用可以將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形態進行轉化,通過線上線下的聯結同步,讓學生在課前建立起完善的知識基礎,進而在課上階段,可以開展更豐富的學習、討論和探究活動。首先教師需要結合預習微課引導學生快速回顧相關知識點,并形成系統化的結構認知,讓學生從總體與細節上了解信息技術知識,同時完成課前導入的效果。其次,教師則要開展討論活動,針對學生在預習檢測題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利用微課設置情境,并通過多媒體播放的過程中,引出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點。比如多數學生存在對“編程知識”理解不夠透徹的問題,教師就可以結合學生們比較喜歡的一些游戲軟件,通過微課對其功能設計展開充分闡釋,并以此設置一個實踐項目情境,以實際案例引導學生展開探索和學習,進而實現知識的理解和內化。通過教學情境可以讓學生提起自主探索和學習的興致,并在此基礎上深化認知。同時再結合視頻效果的展示與分解,可以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編程過程中每一個環節及其中應用到的知識,由此教師將學生進行分組開展合作實踐活動,便可以促進學生之間不同想法的溝通與交流,形成更加完善理解的同時,強化學生的應用操作能力,實現深度教學的目的。
三、課后鞏固中的應用
在課后鞏固階段,微課同樣具有全面且多元化的應用功能,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可以將課后環節分為三個板塊,其一為鞏固板塊,即通過試題考核,強化學生對基礎知識的了解與應用能力。對于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而言,教師應強化作業與試題設計的多樣化與層次性,一方面要突出形式上的變化,除了客觀題與簡答題之類的形式之外,還可以提出設計方案、想象拓展等不同方式的作業內容,可以通過讓學生將課上探究中提出的設計方案進一步優化,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另一方面則要把握層次性,尤其針對高中階段的學生,要根據學生能力進行巧妙分層,能力較為落后的學生要提供較為基礎的練習資源,能力較強的學生則要進一步開展具有創新價值或探究意義的實踐活動,從而滿足不同階層學生的發展需求。其二為拓展板塊,教師可以將當前信息技術方面的前沿技術、科學論文等作為課外知識進行微課呈現,以此拓寬學生的認知視野。其三為評價板塊,學生需要通過登錄微課平臺,對自身的學習狀態與成果進行評價,并給自己制定學習規范與目標,以此作為自我約束與完善。此外,也可以對教師的微課設計、課程環節等進行評分并提出建議,由此不斷提升教師制作和設計微課的水平。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微課表現出了全方位的應用功能與優勢,教師必須全面了解微課的教學特征與效果,進而在不同環節中把握微課的功能價值,通過巧妙地設計與效果呈現,引導學生更加投入、專注地參與到學習之中,達到深度學習和高效學習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吳一寧.基于微課的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分層教學策略設計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20.
[2]吳旭.面向高中Python程序設計基礎的微課設計與實踐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