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菲
摘要:中等職業學校信息技術學科新課程標準的發布,對教師的師德修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從終身學習、要有學科觀和素養觀、成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者等三方面探討信息技術教師的學科素養的問題。
關鍵詞:中職;信息技術;學科素養
為貫徹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大中小學教材建設的意見》,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深化中職學校“教師、教材、教法”改革,教育部發布中職學校信息技術等10個公共基礎課課程標準,并于2020年3月30、31日進行課程標準培訓。2020年8月27日由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研制組徐維祥等三位老師對信息技術新課程標準做了進一步的介紹。
2009版課程教學大綱實施以來,信息技術已日新月異,計算機考證等考核內容也與大綱要求漸行漸遠。今年發布的中職學校課程標準,給我們中職教師的教學再次明確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課程是以學科核心素養為主軸系統設計的。根據新的課程標準,結合中職教學的特點,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中職信息技術教師學科素養。
一、常學常新,終身學習
作為中職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師,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現代,更是需要不斷地去了解新的信息知識,勇于探索創新。
1、新教材。
新課標的出臺意味著新的教材,要學習新教材,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信息技術課程分基礎模塊和拓展模塊,增加了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信息安全、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技術等相關前沿的內容。老師要學習了解新的知識點,讀透新教材,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了解信息技術發展趨勢,了解信息社會的相關文化、道德和法律常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知識不是一成不變的,尤其是信息技術更是一日千里,瞬息萬變。比如,2009版的《計算機應用基礎》一個章節介紹了計算機的發展趨勢,詳細講述了2009年10月我國研制的“天河一號”。但從2009年到現在,我國的超級計算機也在不斷地發展,從“天河一號”的躋身世界前列到“神威太湖之光”的超算世界領先地位。所以每次上這一節課前,我都會去搜索相關資料,只為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我國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增強民族榮譽感。教材只是教材,我們要不斷地汲取新的前沿信息,拓展思維,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與時俱進地感受社會的變化,培養他們適應時代要求的信息素養能力。
要明白教材是我們的教具,要用學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根據地方資源、學校特色、專業需要和學生實際情況,可以適當調整教材的順序,教學重難點,自主確定拓展模塊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時數。
2、新教法。
以學定教,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以展為本,以學評教,以學論教。
教師不能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培養者,學生人生的引路人。因此,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被動的學習變成主動的探索。新課標要求結合職業崗位要求和專業能力發展需要,著重培養支撐學生終身發展、適應時代要求的信息素養,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發展本專業的核心素養,培養適應職業發展需要的信息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地創建數字化學習情境,充分運用新的信息技術手段、數字化教學資源和網絡化、智能化的教學環境,創建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情境,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強化學生的創新能力。
3、新評價。
評價不僅為了更好地學,也是為了更好地教。
新課標要求學業評價基于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展開,促進學生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生與創新和信息社會責任的教育。評價要注重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傳統的教學評價主要以學科測試、考試的方式進行。新的課標要求評價結果重點聚集學生信息化素養與職業能力的發展變化,同時應以恰當的反饋方式呈現評價結果。
評價方式、內容、標準可以多種多樣,要注意根據教學的情境適當運用,要科學合理,注重評價的信度和效度,要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從學生學習的內容、實踐應用、自主學習和協作創新等方面進行全面和綜合性的考核,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為教師提供教學思考。
二、要有學科觀、素養觀
新課標要有機銜接義務教育,合理對接高中相應課程的課程標準,分為基礎要求和拓展要求,以此保障中職學生就業必要的知識、能力和素養,并為學生升入高一級學校和未來可持續以展奠定基礎。
新課標的這一標準,要求教師要有學科觀和素養觀。什么是學科觀?什么是素養觀?學科的本質是什么?學科的育人價值是什么?我們要先了解這一系列問題。
學科觀:學科的本質是強調學科的基本概念、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訴求。碎片化的知識點,缺乏跨學科整合與專業融通的思維。
素養觀:學科的育人價值是強調學科與跨學科知識、技能的運用,超越具體學科知識與技能,是對傳統單一技能和單純能力培養的突破。
改革開放以來課程目標從雙基目標到三維目標到現在的學科核心素養目標。新的教學目標不再是單一學科知識和技能,也不是單一能力,是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要求的綜合體,是三維目標的一種超越,強調育人為本,綜合素質。面對新的要求,教師也應以一種“空杯”的心態去接納,去學習。教師不能是為教而教,而應是站在一個更的層次去思考,以學科觀、素養觀去了解學生專業的需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而設定教學目標。每個地方、每個學校、每個專業,甚至是每一個時間段的學生的教學目標應是不同的。如何設置學習目標,是我們每一個教師不段思考的問題。要根據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內涵和主要表現形式,結合學科內容與特點,提出該學科課程實現的育人具體目標。
三、要做課程資源的開發者
課程資源是課程實施的必要條件。課程資源不僅包括文本資源,還包括數字資源、地域特色資源等。中職學校的教學資源相對中小學系列學校的會偏少,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地方、學校、專業和學生的特點不斷開發不同的課程資源,要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跟蹤信息技術的發展動態,具備適用性,進代性。
文本資源是教學活動的重要資源,包括教材、參考書、課外書等。在此之前,我與學校另外兩位老師就參考教材精心編制了《計算機應用基礎實訓指導》的校本教材。該教材目標定位就是培養中級技術技能型人才,體現“做中學”“做中教”的教學方式,突出了地域性、應用性和實用性。
數字化資源。庚子之初,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我校教學方式從線下轉為線上。在此過程中,每一個教師都是資源的產生者,他們制作了一系列的數字教學視頻,其中不乏精品。如今教學恢復正常,我們應該不忘初心,繼續思考、制作新的數字化資源。
地域特色資源是新課標提出來的新概念,如何利用本地區的信息技術相應企業、市場、產品等,結合課程內容,搜集專題性的課程資源,繼而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綜合運用能力是對我們中職信息技術教師提出的新的考驗。
想到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句話中的后半句:變局中開新局。不僅是課程標準在變化,信息技術也在不斷快速變化中,“變”是信息技術發展的常態。做為中職信息技術的教師,要不斷地更新我們的知識量,及時了解前沿信息技術的信息,不斷學習,不斷地改進教學方式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要有學科觀、素養觀,以培訓應用性中職人才為目標。要成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者,時時思索改進教學資源。
參考文獻:
[1]中等職業學校信息技術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