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艷

徐仲煌,
主任醫師,教授,麻醉學與疼痛治療專業。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疼痛學組副組長,疼痛醫師協會常委,北京疼痛學會副主任,中華醫學會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委員。曾獲中國醫學科學院醫療成果三等獎、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中華醫學科技獎三等獎等獎項。北京協和醫院(以下簡稱“協和醫院”)在中國醫界一直獨占鰲頭,是醫界人士心向往之的醫學圣殿。協和醫院的大夫在患者眼中更是嚴謹、求精、勤奮、奉獻的代名詞,是最值得信任、托付健康的人。即使身在這樣一座世人特別是醫者頂禮膜拜的“醫學圣殿”,然而徐仲煌卻毅然選擇做世人眼中的“另類”,離開協和。他說,比起現在的協和精神“嚴謹、求精、勤奮、奉獻”,他更喜歡早期的協和校訓“科學濟人道”(Science for Humanity)。
“主任醫師,教授,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疼痛學組副組長,疼痛醫師協會常委,北京疼痛學會副主任,中華醫學會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委員。曾獲中國醫學科學院醫療成果三等獎、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中華醫學科技獎三等獎……”有著如此多頭銜和獎項的徐仲煌在自己的隨筆中寫道,在28年的時光里,他從大學畢業的青澀“菜鳥”,成長為一個略有成就的醫生,“如同每一個協和人一樣,都是一道經過慢火煎熬的燉菜,酸甜苦辣、百味雜陳。”
他組建了一個有1萬多名患者的公益服務群,每天都花2—3小時解答群內患者咨詢的健康問題,這項服務是完全免費的。通過前一天在群里收集患者問題,第二天請醫生在群內解答問題。醫生的勞務費用都由徐仲煌本人支付。這個公益服務群已經運營一年多了,為無數患者解決了所急所需,提供了科學專業的指導。他認為,只要秉持協和的理念,努力做好一個醫生應該做的事情,他仍是協和人。
離開協和,成立美中愛瑞腫瘤醫院的契機是徐仲煌看到了一個“怪圈”,患者從掛號、做檢查,再到拿結果、醫生問診的過程,可謂是“過五關斬六將”。病情復雜的病人,經歷過掛號的艱難、各科室間的奔波、醫生滔滔不絕的專業術語,種種心酸都可以匯集成一部長篇巨著。徐仲煌認為,目前醫療制度和治療流程中存在的問題“把看病逼成了看醫生”。
面對這個問題,徐仲煌從“多學科診療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MDT)中看到了破解這個怪圈的希望。20世紀90年代,美國率先提出了“多學科診療模式”的概念,即由來自外科、腫瘤內科、放療科、影像科、病理科等科室專家組成的工作組,針對某一疾病,通過定期會診形式,提出適合患者的最佳治療方案,繼而由相關學科或多學科聯合執行該治療方案。簡單來說,MDT好比一張大網,患者站在最中心,各學科專家就是網上的一個個繩結。有了這張網,患者被24小時全程、實時地守護著,每一點細微的顫動都能迅速傳遞到任何一個末端。
在MDT模式中,患者在治療前可得到由內外科、影像科和相關學科專家等組成的專家團隊的綜合評估,共同制定科學、合理、規范的治療方案。徐仲煌將治病比喻成燒菜。單純的膽囊結石病人,在沒有其他復雜并發疾患的情況下,僅需要半個小時的微創手術,三天就能康復出院。就好比做簡單的青菜炒肉,即使不是高級廚師也能做好。如果是膽管癌,患者需要經歷B超、CT、核磁等幾十項檢查,術后可能還需要放化療。整個就診流程要奔波于肝膽外科、放射科、病理科、檢驗科、介入科、放療化療科等科室。就好比客人點了一道佛跳墻,要備齊海參、鮑魚、魚翅、干貝、魚唇、鱉裙、鹿筋、花膠等食材。目前,中國大多醫院的多科會診式的MDT缺少了廚師掌握火候、慢熬細燉,即缺少了一個統籌規劃、實時監測的環節。
徐仲煌理想中的醫療模式是實時、全程的MDT。不讓病人在迷宮般的醫院內打轉,不讓病人在佶屈聱牙的醫學術語中掙扎,“以病人為中心”不再是口號,而是建立一個實實在在的流程,讓看病回歸到看病。這才是病人真正想要的醫療。因此,他創立了美中愛瑞腫瘤醫院,把真正意義上的MDT推向社會,變成一個可以推而廣之的醫療流程。
目前,在國外先進的大型醫院,MDT已經成為疾病治療的重要模式。英國還通過立法要求,每一位癌癥病人都需要經過MDT綜合治療。中國也在逐步探索MDT的中國實踐。2018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印發《關于開展腫瘤多學科診療試點工作的通知》,于2018—2020年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腫瘤多學科診療試點工作。
據5年來中國腫瘤登記數據,中國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仍有上升趨勢,嚴重威脅著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到2030年,實現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總體癌癥5年生存率提高15%。而多學科診療模式便是提高癌癥患者生存率的有效措施之一。《世界胃腸病》雜志曾報道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MDT診療方案有助于降低胃腸道腫瘤患者局部復發率,并使患者5年總生存期由69.75%延長至77.23%。
很多有抱負的醫院都對MDT模式進行了一些探索。徐仲煌院長認為,以往醫生在會診過程中本身獲取的信息是碎片化的,醫院很難提供完善的信息系統輔助會診;同時,由于缺乏制度、診療流程、績效考核等設計,會診過程變得更加困難。患者也不得不在這個過程中,由“看病”變為“看醫生”,疾病的整體性被割裂開來,患者不得不依靠自身整合信息。而醫生往往疲于接診本科病人,無暇顧及協助會診的病患。“如果不能從組織架構、醫療流程、績效考核等方面實現革新,MDT模式就永遠不可能誕生。”有鑒于此,以MDT模式為核心的美中愛瑞腫瘤醫院就此建立起來。
這所北京第一家私立腫瘤專科醫院,以“精準的把握,生命的承諾,讓腫瘤患者獲得最佳治療療效”為理念,匯集了來自協和、美國匹茲堡大學、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等近百位腫瘤專家醫生,面對中國腫瘤患者5年生存率只有30.99%的困境,他們想要改變醫生們“單打獨斗”的無助,搭建不同專業間溝通的橋梁。通過國際化、個性化的團隊協作模式參照普惠制的公立收費標準,接軌國際腫瘤診療技術標準,以達到讓患者痊愈、醫者更強的理想目標。
為了保證與國際前沿接軌,美中愛瑞腫瘤醫院與美國匹茲堡大學達成了深度戰略合作:由美國匹茲堡大學選派腫瘤學教授,常駐中國半年以上;美中愛瑞腫瘤醫院每兩周提供一次病例,與對方三名以上專家實現遠程會診;獲得由來自匹茲堡大學的技術、藥物支持等;當患者出現疑難雜癥病例時,實現轉診;等等。雙方也在加強人才交流,不斷開展學術討論。針對中晚期腫瘤等疑難病例,美中愛瑞腫瘤醫院與美國匹茲堡大學成立國際腫瘤復雜病例多學科高級專委會,匯聚中美腫瘤專家資源抵御晚期惡性腫瘤疑難復雜病例診治挑戰。
在對標國際腫瘤技術標準時,美中愛瑞腫瘤醫院配置了當前國際前沿的硬件設備,如美國GE公司的PET—CT、MRI、精準能譜CT、乳腺鉬靶、ABUS乳腺超聲診斷、微劑量全兼容血管造影系統等。醫院還借鑒國際MDT模式,引入個案管理師這一角色。個案管理師不僅僅扮演著醫生秘書這一角色,同時也是患者的貼身管家。個案管理師在構建起醫患溝通的橋梁后,不僅能更大程度地節省醫生時間,也為患者帶來了更為貼心的服務,無論是前期協調安排檢查、溝通檢查結果反饋、聯系主診醫生對癥治療,還是后期提醒復查以及隨訪,均由個案管理師提供服務。美中愛瑞定位于普惠大眾。為了減輕患者負擔,目前他們在積極接入醫保。醫院還組織成立了公益基金會幫助困難患者。
中醫藥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從遠古的神農嘗百草、伏羲制九針、岐黃論醫道,走到今天,經歷了數千年的艱難探索和發展,逐漸創立出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獨特的醫學知識體系和精湛的診療技術,憑借其出色的療效更是受到了大眾的支持與喜愛。黨的十九大提出“堅持中西醫并重,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規劃制定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堅持中西醫并重,實施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
美中愛瑞腫瘤醫院也設有中醫診療科室。徐仲煌認為,通常情況下,治療的理論體系是西醫體系。中西醫的理論體系完全不一樣,當中醫試圖用中醫的理論詮釋西醫的體系時就完全走入歧路。因為中西醫的“根”“本”是不一樣的,不能用中醫的“根”“本”衡量西醫的“根”“本”。但是,現在大部分中西醫結合治療理論是在用西醫理論衡量中醫。中醫甚至自己都屈從于西醫的理論體系。中醫急需用自己的理論解釋自己的體系。另外,中醫有“治標”和“治本”的說法。西醫大部分是“治標”的。所以,當遇到腫瘤,西醫選擇切除、對患病系統進行殺滅。中醫認為,“治本”的“本”在于氣血的整體運行。氣血運行在某些階段遇到了問題才會產生腫瘤。因此,徐仲煌認為中西醫結合最重要的就是要將中西醫之間的隔閡打通。要互相借鑒、找到共通語言,不要將中醫體系生硬地切進西醫體系里,反之亦然,而是要用實踐將兩者結合在一起。以治療腫瘤為例,中醫認為氣血不通產生腫瘤,此時借助西醫的技術將腫瘤切除,再調整氣血,這樣就將中西醫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這也正是MDT的診療模式。
草野優作為2021年新入職的日籍中醫醫師也在MDT診療模式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草野優表示,她熱愛中醫這門古老而充滿魅力的學科。中醫在中華大地發展了數千年,歷史證明它是有用的、科學的。中醫在2003年的非典、2015年的埃博拉危機、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中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生存繁衍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談到中醫和日本漢方的區別時,草野優介紹,日本漢方醫學分為循證醫學派和古方派。循證醫學派根據現代醫學的機制,重新探討東洋醫學、漢方的使用,用現代醫學的思路,探索古代醫學的科學性。因此,在她看來,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根本就是找到最合適的方法治療病患。中、西醫本身沒有誰先誰后、誰主誰次。只要能夠讓病人得到救治,中、西醫之間無謂的偏見就應該摒棄。比如,針對腫瘤病這種全身系統的疾病,需要多種科室共同治療。中醫在MDT模式中主要負責治療患者在化療后出現的副作用包括頭痛、惡心、嘔吐、腹瀉,以及免疫治療后的副作用,如皮疹。另外,隨著現代醫學的不斷發展,人們發現中醫中“治未病”思想多處與免疫學理論相吻合。“上醫治未病”最早源自《黃帝內經》所說“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治”,為治理管理的意思,“治未病”即采取相應的措施,預防疾病的發生發展。其在中醫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西醫的免疫治療是指針對機體低下或亢進的免疫狀態,人為地增強或抑制機體的免疫功能以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的治療方法。顯然,在針對“未病”治療時,古老的中醫學與現代醫學不謀而合。
草野優認為,目前中國的中草藥產品商業化比較嚴重,針對江湖騙子和中醫中的糟粕,政府部門缺少相應的管理機制。她對此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需要加大對中醫科普的力度,提高民眾對中醫的了解,讓人們能夠更客觀地認識中醫;二是要規范中醫的醫療行為,加強對中醫醫師行醫資格審查和管理;三是要在工業化生產過程中,對中藥產品進行品質化管理。
在中國學習生活了十多年的草野優發現中國醫院總是人滿為患,特別是三甲醫院總是出現一號難求的情況。她認為,中國可以借鑒日本的分診制度。日本有很多私人醫院和小診所,跟中國的社區醫院性質類似。如果是頭疼腦熱,日本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去小診所看病。為了更高效地利用醫療資源,只有小診所判斷不清楚的病,醫生才會給患者寫一封介紹信,附上癥狀和診斷情況,把患者介紹到大醫院去就診。在日本,如果沒有介紹信就直接跑去大醫院看病會被收取高額的費用。分診制確保了醫療資源能夠被更加高效地利用。另外,日本的就醫和買藥是分離的。醫生開了處方之后,患者需要拿著醫生的處方去專門獨立的藥店拿藥。這樣能有效地切斷醫院與藥品銷售之間的利益鏈條,醫生的利益只能通過更高效的診療來實現,而不是從藥品銷售中得到好處,保護了患者的權益。
縱觀惡性腫瘤治療方法的歷史發展與衍變,腫瘤外科學、腫瘤放射治療學、腫瘤化學治療學構成了現代腫瘤治療學的三大支柱。隨著對腫瘤本質認識的不斷深入,多學科診療模式應運而生。在徐仲煌院長的帶領下,眾多中國頂級醫師聚集在美中愛瑞腫瘤醫院,各司其職、分工明確,他們用各自的專業知識,編織成了一張全方位的網,將患者的健康緊緊地守護。

美中愛瑞腫瘤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