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紅偉
(江蘇省豐縣中醫醫院針灸科,江蘇 徐州 221700)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屬于臨床十分常見的一種骨傷科疾病,為膝關節軟骨出現變性,軟骨下骨質或邊緣出現再生。患者多為中老年人,多因職業因素、天氣因素、膝關節損傷、氣候因素等所致,根據病因可將其分為原發性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與繼發性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兩類[1]。中醫其劃歸入“骨痹”“痹證”范圍,認為病因在于風寒入體,致經脈阻滯。本研究用中藥配合小針刀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300例,均為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接診治療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150例。對照組男70例,女80例;年齡49~82歲,平均(63.9±1.4)歲;左膝62例,右膝58例,雙膝病發30例。觀察組男69例,女81例;年齡50~83歲,平均(64.0±1.5)歲;左膝61例,右膝59例,雙膝病發3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考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骨關節炎診治指南》中針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標準;中醫診斷標準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關于腎虧虛型骨痹的標準。
納入標準:均確診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要求;均同意參與且積極配合本次治療研究。
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關節疾病的患者;②針刀禁忌者;③依從性差者。
兩組均用中藥治療。藥用熟地、山藥各15g,黃柏、丹皮、山茱萸、知母各10g,茯苓、澤瀉各6g。水煎,留汁200mL,每日1劑,早晚分服。28天為一療程,服1個療程。
觀察組加用小針刀治療。患者取平臥仰臥位,患側下肢保持屈膝狀態,腳掌和手術臺完全貼合,并在膝關節下放置適當高度的軟墊,輔助保持相應體位。根據膝關節X片判斷治療位點,并選擇髕骨、髕骨上囊、髕骨下囊、髕骨下脂肪墊、內側副韌帶、外側副韌帶、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等周圍確定壓痛點或硬結,對確認的治療位點使用記號筆作標識點。針對各標識點周圍皮膚實施常規消毒,小針刀的刀口需保持和肌肉纖維、韌帶等平行,并和皮膚垂直的情況下刺入。以小針刀對粘連、結疤、痙攣萎縮等病變組織松解,對于存在骨質增生的部位需進一步挫剝,最大程度減少病灶組織。每一標識點治療完畢后取出小針刀,并用靜脈貼對創口進行覆蓋和按壓,確認止血良好后治療下一個標識點。根據病情程度選擇標識點數量,通常為4點至6點,每周治療1次,連續3次為一療程,治療2個療程,且療程間需間隔15天。如確診為雙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則需實施交替治療,不得同時針對雙側膝關節實施小針刀治療,以免影響修養階段下肢運動功能。
評估證候,包括形寒肢冷、脛軟膝酸,晨僵。0分為無癥狀,10分為癥狀最嚴重,評分與證候表現呈正相關。
用SPSS26.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優為癥狀消失,關節正常活動,X線檢查恢復正常,良為癥狀明顯改善,關節活動輕度受限,X線檢查有明顯好轉,差為癥狀及關節活動度無明顯改善。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證候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證候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證候評分比較 (分,±s)
名稱 例 形寒肢冷 脛軟膝酸 晨僵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150 8.23±0.34 2.05±0.26 8.31±0.44 2.12±0.29 8.46±0.38 2.14±0.33對照組 150 8.24±0.31 4.19±0.24 8.32±0.43 4.25±0.28 8.47±0.37 4.30±0.35 t 0.266 74.073 0.199 64.714 0.231 54.994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指的是由于膝關節軟骨發生退行性病變,或慢性局部勞損導致的繼發性骨質增生所引起的膝關節慢性炎性病變,該病通常多見于老年人,且男女比例無明顯差異[2]。發病后以膝關節腫脹和疼痛為主要表現,嚴重時則會引發運動功能障礙,在早期階段可以選擇保守治療緩解病癥,但嚴重病變者需接受外科手術治療,否則可能引起膝關節僵硬或畸形,最終導致患側下肢運動功能完全喪失。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屬中醫“骨痹”范疇。由于風、寒、濕之邪氣侵入骨關節周圍經絡,使得氣血阻滯而閉塞,氣血不通而產生疼痛,因而骨痹的最大特點在于“不通則痛”[3]。同時,肝腑經絡主筋、腎腑經絡主骨,而膝乃是宗筋聚集之所,因此肝腎虧虛、氣血運行不暢,再加感風寒濕邪之氣,邪氣侵入經絡使氣血阻于膝關節脈絡內,遷延發展后形成邪實正虛,即為膝關節骨痹。研究認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由于原發性腎虛和繼發性血瘀引起,為本虛標實之證。由此可見腎虛是患病的基礎,血瘀則是誘發病癥的關鍵原因[4]。
研究證實,溫補腎氣中藥方劑能夠有效緩解膝關節退行性病變的程度,可用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輔助性治療。知柏地黃湯方中地黃為君藥,滋陰補腎、填精養髓;山茱萸和山藥為臣藥,溫補肝腎,秘澀精氣,健脾澀精固腎;澤瀉、黃柏、知母、丹皮為佐藥,澤瀉利濕除濁,黃柏、知母、丹皮清熱祛火,與澤瀉配合可除濕熱之毒;茯苓除脾濕,澤瀉除腎濁;且山藥滋養后天之本,可增強諸佐藥之藥性[5]。
小針刀是將針灸技術和外科手術技術結合后產生的新型手術方式,其在傳統的穴位刺激理論基礎上,引入點式手術方法,即針對穴位所在或痛點所在位置進行小范圍局部手術[6]。利用小針刀可以針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局部軟組織粘連癥狀進行松解,從而更直接地恢復關節的正常解剖結構,使關節間的力學平衡逐漸好轉。同時小針刀又具備傳統針灸效果,可有效疏通氣血運行,調整局部微循環狀態,使膝關節軟組織得到松解的同時不產生過多疼痛感。實際應用小針刀治療時還可控制局部炎性病變程度,達到雙重抑制疼痛的效果[7]。
中藥聯合小針刀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可緩解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