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亮
(河南省靈寶市中醫院疼痛科,河南 靈寶 472500)
頸椎病是常見的一組臨床綜合征,因頸椎間盤退行性病變所致,其病變分型多,如神經根型、椎動脈型、脊髓型等,其中神經根型占50%~60%,呈逐年增加、年輕化,大眾化[1]。本研究用針刺“項七針”配合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味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風寒濕型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86例,均為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到院就診風寒濕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按摸球法分為兩組各43例,對照組男23例,女20例;年齡35~72歲,平均(51.82±5.65)歲;病程0.5~9年,平均(3.86±0.93)年。觀察組男22例,女21例;年齡35~72歲,平均(52.15±5.70)歲;病程0.5~10年,平均(4.01±0.95)年。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符合西醫判定標準,存在定位性神經根性壓迫癥狀,經壓頸或臂叢神經牽拉試驗,診斷為陽性;經癥狀體征、相關試驗及影像學技術等綜合檢查,符合神經根型頸椎病判定標準[2]。
中醫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012版)》[3],符合風寒濕型:頸、肩及上肢麻木、疼痛,遇溫減退,頸部活動不利、僵硬,頭部沉重感,舌淡紅,舌苔薄白,脈弦緊。
納入標準:①符合相關診斷標準;②無精神分裂癥或認知異常;③能清晰描述疾病,表達自己意愿;④知情同意,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伴脊柱或脊髓損傷;②脊柱結核、椎體融合疾病;③伴心、肝、腎等臟器疾病;④急慢性感染、凝血異常或血液疾病;⑤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兩組均給予針刺“項七針”治療。俯伏坐位,局部消毒,0.30mm×40mm一次性毫針(無錫佳健醫療器械),取穴雙側風池穴、雙側完骨穴、雙側天柱穴、風府穴。風池穴針刺:向鼻尖斜刺1.5~2.5cm,風府穴針刺:向下頜刺入1.5~2.5cm;其余穴位直刺1.5~2.5cm。針刺得氣,平補平瀉法,留針30min,期間做1次行針,2日針刺1次,6次為一療程,共2個療程。
觀察組加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味治療。藥用黃芪、葛根、雞血藤各30g,白芍、川芎各12g,赤芍、大棗、獨活各10g,生姜6g,川牛膝15g。痰濁甚加半夏、厚樸各10g,氣血兩虛甚加白術、制何首烏各15g。由醫院科室統一煎煮,取藥汁200mL,分2次服用,1次100mL,1天2次。連續4周。
癥狀體征評分:頸肩串痛麻木、上肢或手部串痛麻木、頸部僵硬、頸肩活動受限,評分計0、2、4、6分,分別對無、輕、中度、重度。
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表(VAS)[4],總10分,分為4個等級:0、1~3、4~6、7~10分,從無到重度,評分隨疼痛加重而增加。
血清學指標:采集晨起空腹靜脈血3mL,離心10min,3500r/min,留取血清,酶聯免疫吸附檢測(北京奧維亞生物技術產),包括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白介素-8(IL-8)及P物質。
臨床治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頸肩、上肢活動恢復,臂叢神經牽拉試驗為陰性。顯效:癥狀體征評分減少70%以上,頸肩、上肢活動改善。有效:頸肩、上肢活動增加,癥狀體征評分減少30%~70%。無效:臨床癥狀、體征、頸肩活動無改善或加重。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體征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體征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體征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頸肩串痛麻木 上肢或手部串痛麻木 頸部僵硬 頸肩活動受限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3 5.02±0.86 1.63±0.35 4.91±0.72 1.51±0.43 4.35±1.01 1.27±0.46 4.21±0.89 1.16±0.46對照組 43 4.91±0.85 2.57±0.47 4.85±0.76 2.62±0.55 4.27±0.96 2.35±0.58 4.16±0.91 2.53±0.52 t 0.597 10.519 0.376 10.426 0.376 9.567 0.258 12.940 P 0.552 <0.001 0.708 <0.001 0.708 <0.001 0.797 <0.001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及相關實驗室指標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及相關實驗室指標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及相關實驗室指標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VAS(分) IL-8(pg/mL) hs-CRP(pg/mL) P物質(ng/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3 8.05±1.37 2.64±0.95* 61.27±10.89 28.56±8.65* 12.04±2.51 5.32±1.01* 30.14±5.85 12.40±2.48*對照組 43 7.93±1.40 4.05±1.24* 59.89±11.43 40.85±9.70* 11.95±2.48 8.35±1.38* 29.68±5.91 18.89±3.74*t 0.402 5.919 0.573 6.201 0.167 11.619 0.369 9.484 P 0.689 <0.001 0.568 <0.001 0.868 <0.001 0.718 <0.001
神經根型頸椎病屬中醫“痹證”“頸肩痛”等范疇。《素問》謂:“病在骨……骨髓酸痛……名曰骨痹。”《諸病源候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成痹。”《傅青主男科》曰:“風寒濕三氣……客于皮膚肌肉……或痛或麻木。”故明確指出痹證原因,風寒濕型是該病主要類型,其本質是為本虛標實,機體肝腎不足、筋骨勞損,外邪陳趁虛而入,客于經絡、關節與肌肉,氣血運行阻滯,導致頸項僵硬、上肢疼痛麻木及頸部旋轉、屈伸活動障礙。因此中醫治療以祛風散寒、除濕止痛、溫經通絡作為治療原則。“項七針”選用風池穴、完骨穴、天柱穴及風府穴,其中風府穴屬于督脈腧穴,針刺取之起到補腦益髓、開竅通絡之功;風池穴有經氣行此達到頭部,針刺起祛風活血補氣、醒腦開竅之功;天柱穴屬多氣多血腧穴,針刺有疏通氣血、醒腦開竅、疏經通絡、濡養腦竅之功;完骨穴針刺可調暢氣機,有疏肝利膽、補氣通絡之功。因此針刺項七針,起補氣活血、疏通經絡、醒腦開竅、止眩之功。現代藥理研究[5],項七針能解除局部肌肉痙攣,減少代謝產物的釋放,促進血液循環,增加頸肩、項部的血流速度;同時能降低交感神經興奮性,緩解腦干、前庭神經核等部位缺血、缺氧癥狀,緩解眩暈癥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來源于《金匱要略》,方中桂枝有疏風散寒、溫脈通絡、解痙溫陽之功,白芍活血化瘀、養血補氣、疏經通絡,生姜祛風解表、調和營衛、溫陽散寒,大棗補氣養血、補中安神,葛根升陽止瀉、解肌退熱、生津止渴,雞血藤活血補血、調經止痛、舒筋活絡,赤芍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川芎活化瘀、行氣止痛、祛風,獨活祛風散寒、活血除濕、通痹止痛,川牛膝逐瘀通經、通利關節。全方有通絡止痛、活血化瘀、溫陽散寒、除濕祛風功效。
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治療后頸肩串痛麻木、上肢或手部串痛麻木、頸部僵硬、頸肩活動受限評分及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說明項七針結合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治療可提高臨床效果,緩解頸肩、肢體麻木疼痛程度。項七針針刺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促進肢體血液循環。輔以中藥通絡止痛、祛風除濕散寒,可提高治療效果。由于此病與炎癥反應相關,IL-8是反映機體炎癥反應的重要細胞因子,hs-CRP是一種急性時相反應蛋白、機體炎癥反應越高,兩者表達隨之升高。P物質廣泛分布在神經纖維,屬于一種神經肽,與機體痛覺傳遞關系密切。研究顯示,觀察組治療后hs-CRP、P物質及IL-8表達低于對照組,表明兩種治療方法聯用可降低機體炎癥反應,緩解疼痛程度。藥理研究證實,桂枝含有的桂皮醛成分可擴張機體血管,有鎮痛抗炎、解熱抗菌作用[6];葛根有效成分葛根素,可擴張機體血管,改善微循環及血液流變學,保護神經功能[7];生姜具備抗炎抗菌、抗氧化的作用[8];白芍能擴張機體血管,增加冠脈及心肌血流量,降低血液黏稠度,緩解肌肉痙攣[9]。
綜上所述,針刺“項七針”聯合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味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風寒濕型可提高效果,緩解頸肩疼痛,降低機體炎癥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