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碧華
(廣東省佛山市中醫院三水醫院,廣東 佛山 528100)
糖尿病胃輕癱是指在糖尿病基礎上發生胃動力下降而引發的腹痛腹脹、惡心嘔吐、噯氣、食欲不振等癥,病因主要為長期的糖尿病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使胃感覺閾值及胃動力降低,最終引起胃輕癱[1]。胃輕癱屬中醫“胃痞”“納呆”范圍,其病機與脾胃升降失和、血瘀濕阻、痰濁食積有關[2]。本研究用消痞啟膈湯聯合耳穴壓豆治療糖尿病胃輕癱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60例,均為 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胃輕癱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兩組各30例。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40~75歲,平均(55.76±3.58)歲;病程2~15年,平均(9.33±1.42)年。研究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41~74歲,平均(56.86±3.45)歲;病程3~16年,平均(9.42±1.78)年。兩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糖尿病胃輕癱的診斷標準[3],年齡40~75歲,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胃腸道及肝膽胰器質性病變,惡性腫瘤,妊娠及哺乳期,合并其他部位神經病變,近2周應用其他藥物治療,治療依從性差及無法配合完成研究。
對照組口服枸櫞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成都康弘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1110)5mg,日3次。
研究組加用消痞啟膈湯與耳穴壓豆治療。藥用枳實、白術、茯苓、黨參各15g,大黃、半夏、陳皮、木香、神曲、澤瀉、黃連、吳茱萸、桃仁、川芎各10g,干姜、炙甘草各5g。日1劑,水煎后于早晚分服。另外在耳廓上取肝、脾、胃、胰、神門、三焦、糖尿病點、小腸、大腸進行耳穴壓豆[4],每次取3~5個穴位,雙耳交替逐穴替換,并囑患者每日按壓3~5次,以出現酸麻脹痛感為宜。
兩組均連續治療4周。
癥狀積分。根據脘腹痞滿、惡心嘔吐、噯氣、納差的嚴重程度進行評價,無癥狀記0分;輕度記1分;中度記2分;重度記3分。
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t檢驗,計數資料以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顯效:癥狀評分減少70%以上,恢復正常飲食。有效:癥狀評分減少30%~70%,飲食明顯改善;無效:癥狀評分減少30%以內,飲食改善不明顯。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改善情況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改善情況比較 (分,±s)
組別 例 時間 脘腹痞滿 惡心嘔吐 噯氣 納差研究組 30 治療前 2.65±0.73 2.71±0.23 2.59±0.74 2.53±0.48治療后 0.82±0.14 0.75±0.08 0.87±0.13 0.37±0.12 t 13.485 44.085 12.539 23.912 P 0.000 0.000 0.000 0.000對照組 30 治療前 2.64±0.76 2.68±0.34 2.61±0.88 2.55±0.47治療后 1.45±0.33 1.53±0.16 1.52±0.31 1.23±0.12 t 7.867 16.763 6.399 14.905 P 0.000 0.000 0.000 0.000
兩組治療前后胃半排空時間改善情況比較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胃半排空時間改善情況比較 (min,±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胃半排空時間改善情況比較 (min,±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 t P研究組 30 80.33±5.48 60.35±4.57 15.337 0.000對照組 30 79.82±6.31 68.43±5.12 7.677 0.000 t 0.334 6.449 P 0.740 0.000
胃輕癱是糖尿病較為常見的一種并發癥,鹽酸伊托必利是臨床治療糖尿病胃輕癱的常用藥物,主要作用機制為抑制多巴胺D2受體促進乙酰膽堿的釋放,同時抑制乙酰膽堿酶來抑制已釋放的乙酰膽堿分解,從而增強胃、十二指腸動力,促進胃排空,抑制嘔吐,盡管可有效改善胃動力,但易復發,且長期應用常會增加藥物不良事件[6]。
消痞啟膈湯方中大黃、枳實清胃熱、破氣消積;半夏降逆止嘔,陳皮燥濕化痰、健脾益氣,木香、黃連、吳茱萸聯用行氣止痛、清熱燥濕、降逆止嘔,白術、茯苓、黨參、炙甘草調和脾胃、補益脾氣,澤瀉利水滲濕,桃仁、川芎活血祛瘀、行氣,干姜溫中止嘔。諸藥合用,標本兼顧,共奏活血祛瘀、降逆止嘔、清熱燥濕之功[4]。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消痞啟膈湯具有保護胃黏膜、降糖、促進胃排空的作用。中醫認為耳為宗脈所聚,刺激耳穴可發揮行氣消滯、活血化瘀的作用,可有效改善脾胃功能,促進胰島素分泌,發揮調和氣血、降逆止嘔的功效,與消痞啟膈湯聯合應用可發揮協同增效作用[7]。
消痞啟膈湯聯合耳穴壓豆聯合治療糖尿病胃輕癱可有效緩解臨床癥狀,縮短胃半排空時間,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