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海,李 明
(1.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北海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浙江 紹興 312000;2.浙江省紹興心和大藥房中醫診所,浙江 紹興 312000)
頸源性肩周炎的發生與頸椎退行性、頸椎骨質增生以及頸椎周圍軟組織粘連有關,常見于中老年群體,以頸肩部位疼痛、肩關節活動受限為典型癥狀,屬中醫“痹證”范疇,針灸治療可提高治療效果[1]。我院用針灸輔治頸源性肩周炎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62例,均為我院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患者,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各31例。實驗組男16例,女15例;年齡35~75歲,平均(43.52±1.32)歲;病程1~3個月,平均(2.01±0.11)個月。對照組男17例,女14例;年齡34~78歲,平均(43.51±1.38)歲;病程1~4個月,平均(2.05±0.14)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診斷標準:參考《診斷學》中頸源性肩周炎臨床診斷標準[2],肩關節疼痛且疼痛向肩胛部、頸肩部放射,肩關節活動受限。頸肩部X線、CT檢查顯示頸椎椎體增生且椎間隙狹窄呈陽性表現。
納入標準:首次頸源性肩周炎發作入院就診,患者同意。
排除標準:近3個月頸肩外傷以及急性肩頸部損傷,其他頸椎外科疾病致肩關節疼痛、活動受限,伴嚴重心、腦、肝、腎等臟器疾病。
兩組均用阿司匹林腸溶片(石藥集團歐意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3023635),舒林酸片(寧波大紅鷹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40091)100mg,每天口服1次。舒林酸0.2g,早晚各口服1次。
實驗組加用針灸治療,取肩貞穴、肩峰穴、臂臑穴、曲池穴、外關穴,肩貞穴直刺1~1.5寸,肩峰穴直刺2.5~4寸,臂臑穴向上斜刺0.8~1.5寸,曲池穴直刺1.0~2.5寸,外關穴直刺0.5~1寸。針刺得氣后留針30min,每隔10min行針1次,隔日針灸1次。
兩組均兩周為一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
用疼痛VAS量表,0~10分,0分無痛,1 ~3分為輕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10分為重度疼痛。
用SPSS21.0統計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頸肩部疼痛感VAS得分為0分、肩關節活動正常為顯效。頸肩部疼痛感VAS得分在1~3分、肩關節活動接近正常,受限較小為有效。頸肩部疼痛感VAS得分超過3分,肩關節活動明顯受限為無效。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臨床療效滿意情況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滿意情況比較 例(%)
頸源性肩周炎屬中醫“痹證”范疇。為正氣不足,風邪入內,阻滯經脈所致。針灸治療以通絡散結,促進氣血運行為治療原則。肩貞穴屬手太陽小腸經、肩峰穴入心肺兩經,取肩峰近端取穴。臂臑穴、曲池穴屬手陽明大腸經,均有清熱解表、疏經通絡作用。外關穴歸手少陽三焦經,具有祛瘀通絡的作用[3]。研究顯示,針灸通過刺激皮膚感受器形成神經反饋,繼而對腦部產生刺激,通過促使腦啡肽的合成與釋放,達到緩解疼痛、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的目的[4]。
針灸輔治頸源性肩周炎有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