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詩輝
(河南省杞縣中心醫院中醫內科,河南 杞縣 475200)
肩周炎主要表現為肩部疼痛、肩關節活動受限、怕冷、肌肉萎縮與痙攣等,若不及時有效治療,病情會進一步惡化,可嚴重影響肩關節功能[1]。本研究用條口透刺承山穴聯合撥穴通絡推拿手法輔治肩周炎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94例,均為我院2018年6月至2020年8月接收患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成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7例。研究組男26例,女21例;年齡48~70歲,平均(58.69±5.21)歲;病程1~6年,平均(3.61±0.85)年;左肩16例,右肩18例,雙肩13例。對照組男25例,女22例;年齡48~68歲,平均(57.93±4.85)歲;病程2~6年,平均(4.02±0.97)年;左肩17例,右肩20例,雙肩1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診斷標準: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痹證”、“肩周炎”等范疇。
納入標準:7天內未應用抗炎止痛藥治療,簽訂知情協議書。
排除標準:合并肩關節骨折或韌帶損傷,伴嚴重頸椎病,伴惡性腫瘤,合并肩關節結核,合并類風濕或風濕性關節炎,由其他原因引發肩周疼痛,伴有心血管疾病嚴重,合并腎、肝功能異常嚴重,合并造血系統功能異常,合并感染性病變,伴有精神疾病或者認知障礙而無法配合治療。
兩組均口服吲哚美辛腸溶片(上海華源安徽錦輝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4021617)25 mg,每天3次,連用1個月。予以常規肩部功能鍛煉,即面壁爬墻、摸耳練習、體后拉手、扶頸后伸、彎腰懸肩等,每天3次,每次15 min,鍛煉強度以可耐受為最佳。
研究組加用條口透刺承山穴聯合撥穴通絡推拿手法。①條口透刺承山穴。對進針部位實施常規消毒,用一次性無菌針進行針刺,于患肩同側下肢條口穴作為進針點,針尖朝承山穴方向行透刺手法,于得氣后,行大幅度提插捻轉手法,同時征詢患者是否有強烈酸脹麻等感覺,以及是否有針感傳至肩部;針刺期間指導患者實施肩關節外旋、內收、外展、后伸、前屈等多個主動活動鍛煉,每個活動分別進行3次,強度均已可耐受為度,待活動完畢后立即出針;每天1次,5天為一療程,休息2天實施下一療程。②撥穴通絡推拿手法。采用坐位,于側肩臂行滾法等相應放松手法數次往返,在曲池、天宗、肩貞、肩井穴按壓30~60s。雙手握住腕部或托出肘部,將肩關節作為軸心行環轉運動,幅度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實施伸扳肩,自前方扳至背后,逐漸用力后伸患臂,一手繞住肘部,另一手扶住肩部,自胸腔朝對側伸拉;站在患者肩外側,并用雙手握住腕部上方,將患肢提起,采用提抖方式斜向上牽拉,經搓法對肩部到前臂反復搓動;力度均以患者可耐受為佳,每天1次,5天為一療程,休息2天后實施下一療程。
兩組持續治療4個療程。
肩關節功能采用Constant-Mirley肩關節功能評分評估,其內容包括疼痛程度(15分)、關節活動度(40分)、肌力(25分)以及日常活動(20分)等,總分為100分,分值越高則肩關節功能越好。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度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AS)評估,總分為0~10分,其中10分代表劇烈疼痛,0分代表無疼痛。
血清炎性因子,包括白細胞介素-10(IL-10)、P物質(S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前列腺素E2(PGE2)。取晨起空腹5mL外周肘靜脈血,離心取血清,經酶聯免疫吸附法對IL-10、SP、TNF-α、PGE2水平進行檢測。
依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肩部疼痛消退,肩關節功能已完全恢復或基本恢復為治愈。肩部疼痛有所減輕,活動功能有所改善為好轉。癥狀無改善為未愈。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肩關節功能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肩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肩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分,±s)
時間 組別 例 肌力 關節活動度 日常活動 疼痛程度治療前研究組 47 16.25±1.23 19.37±2.63 7.14±1.12 5.30±0.90對照組 47 16.77±1.40 19.64±2.82 7.53±1.30 5.53±1.04 t 1.913 0.480 1.558 1.147 P 0.059 0.632 0.123 0.255治療后研究組 47 22.95±0.95 34.25±2.57 17.12±1.25 13.83±0.55對照組 47 19.56±1.01 28.65±2.33 14.45±1.13 10.18±1.14 t 16.761 11.067 10.863 19.770 P <0.001 <0.001 <0.001 <0.00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 t P研究組 47 8.14±0.90 2.47±0.78 32.639 <0.001對照組 47 8.40±0.78 4.47±1.03 20.853 <0.001 t 1.497 10.612 P 0.138 <0.001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
IL-10(ng/L)治療前研究組 47 208.24±20.23 35.19±5.57 375.21±41.71 9.87±1.26對照組 47 203.93±22.43 34.39±5.66 370.04±40.15 9.58±1.43 t 0.978 0.691 0.612 0.252 P 0.331 0.492 0.542 0.802治療后研究組 47 122.95±15.69 15.23±2.36 203.58±30.78 30.46±3.51對照組 47 156.55±20.18 19.25±3.37 275.47±34.08 18.92±3.18 t 9.012 6.699 10.732 16.704 P<0.001 <0.001 <0.001 <0.001時間 組別 例 PGE2(ng/L)TNF-α(ng/L)SP(mg/L)
肩周炎屬中醫“痹證”范疇。病變部位在于肩部經脈與經筋,為正氣不足引起營衛漸虛以及筋骨衰頹,加上局部感受濕邪風寒,或勞累過度,或外力挫傷等,氣滯血瘀,氣血運動不暢,進而引起肩關節腫脹粘連,最終發病。治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3]。
針刺條口穴能激發陽明脈氣,振奮陽氣,起舒經理氣及和胃通絡之功,使氣血調暢與陰陽調達。手、足太陽經脈經過肩背部,針刺承山穴可激發太陽經氣,起一穴兩用之效。《靈樞·始終》言“病在上者下取之”,基于四肢均為諸陽之本,因此條口透刺承山穴能激活經絡氣機,調動機體陽氣,起調暢氣血與疏通筋脈之效。針刺同時指導行施肩部主動活動,促進“運動針感”形成,可減輕疼痛度,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肩部活動功能。推拿通過按、揉和局部分離、彈撥等刺激患肢處肩關節軟組織,減輕軟組織痙攣和滑膜筋粘連程度,放松韌帶肌肉與關節,同時還可促進局部組織微循環,增加血氧供給量,加快炎性物質吸收與有害物質排出,減輕關節腫脹,提升肌力,促進關節韌帶彈性恢復,改善肩關節活動范圍與能力。此外,在特殊穴位予以按摩及往返彈撥,產生酸麻脹感與觸電感,達到消散解聚與通經活絡之效,以減輕疼痛度與擴大關節活動范圍[4]。
肩周炎發病機制尚未明確,多傾向于慢性炎性學說[5]。條口透刺承山穴聯合撥穴通絡推拿手法治療后炎性因子顯著改善。TNF-α可促進炎性細胞釋放炎性介質,增強中性粒細胞與單核細胞黏附性,誘導其他炎性因子分泌,加劇炎性反應,參與至疼痛發生、發展和轉歸;SP引起神經源性炎性反應,增加血管通透性,且其存在痛覺傳遞效果;IL-10屬于重要抗炎因子,可抑制炎性細胞黏附,同時阻滯炎性因子合成和釋放;PGE2存在較強致痛作用,和炎癥、疼痛存在密切關聯,尤其是在慢性炎癥反應期間,PGE2釋放可增強感受器興奮性,抑制神經興奮閾值,從而提高患者對于疼痛敏感性,同時可增強緩激肽、組胺等多種致痛因子對于神經末梢致痛效果[6-7]。說明條口透刺承山穴聯合撥穴通絡推拿手法可改善炎性因子,減輕疼痛度,促進病情轉歸。主要與條口透刺承山穴、撥穴通絡推拿手法均具有抗炎效果有關。
條口透刺承山穴聯合撥穴通絡推拿手法治療肩周炎可提高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