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凱
(江蘇省江陰市人民醫院,江蘇 江陰 214400)
胃食管反流屬于臨床最常見的一種消化道疾病,其是指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從而引起燒心、胸痛、反酸等癥狀,同時反流也會引起咽候、口腔、氣道等鄰近器官組織損傷,出現一系列食管外表現,如慢性咳嗽、哮喘、特異性肺纖維化等,對患者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1]。本研究用清熱和胃方輔治胃食管反流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100例,均為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我院門診收治的胃食管反流患者,根據單雙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35~60歲,平均(45.53±5.85)歲;病程5~0天,平均(17.45±2.67)天。觀察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34~61歲,平均(46.11±5.92)歲;病程5~32天,平均(18.15±2.79)天。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參照胃食管反流診治指南中關于胃食管反流診斷標準,結合胃鏡檢查確診。中醫診斷標準參照胃食管反流疾病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中的診斷標準,即包括主癥、次癥、舌脈等確診病惡性腫瘤[2]。
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者;②年齡18~70歲;③兩周沒有服用過GERD相關藥物治療者;④均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器質性疾??;②藥物過敏史;③臨床資料不全;④不愿參與研究。
兩組均口服雷貝拉唑鈉(江蘇豪森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0330)20mg,每天2次;口服枸椽酸莫沙必利片(江蘇豪森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0315)5mg,每天3次。
觀察組加用清熱和胃方治療。藥用姜半夏、陳皮、炒枳殼各6g,黃連3g,炒黃芩、炒白術、黨參、炒谷麥芽、蘇梗、焦神曲、炙烏賊骨各10g,煅瓦楞子15g。制成中草藥顆粒制劑,每天1劑,加200~400mL開水,沖化,分2次于飯后1h服,即上午與下午各1次。
兩組均治療2周。
用本院自制的工具量表對臨床癥狀進行評分,即燒心、胸痛、反酸、反流,每項0~3分,分數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
不良反應包括頭暈、腹瀉、食欲不振、惡心等。
應用sf-36工具對生活質量進行評價,對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等進行評分,分數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高[3]。
臨床癥狀全部消失,內鏡檢查結果顯示食管黏膜恢復正常為治愈。臨床癥狀改善,內鏡檢查結果顯示食管黏膜改善2級為顯效。癥狀有所改善,內鏡檢查結果顯示食管黏膜改善1級為有效。臨床癥狀及內鏡檢查結果無變化或病情加重為無效。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時間 燒心 胸痛 反酸 反流觀察組 50 治療前 2.05±0.92 2.00±0.71 2.51±0.43 2.40±0.43治療后 0.85±0.25 0.55±0.21 0.95±0.24 0.54±0.15對照組 50 治療前 2.03±0.15 2.01±0.72 2.50±0.45 2.41±0.31治療后 1.35±0.30 1.47±0.75 1.72±0.22 1.13±0.29兩組治療后t 9.0536 8.3526 16.7233 12.7779兩組治療后P <0.05 <0.05 <0.05 <0.05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分,±s)

表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心理功能 生理功能 社會功能 情感職能觀察組 50 92.34±1.57 93.15±2.57 90.54±3.15 89.14±3.15對照組 50 84.54±4.36 84.64±4.58 83.45±4.44 80.01±5.17 t 11.9019 11.4580 9.2092 10.6638 P<0.05 <0.05 <0.05 <0.05
不良反應比較。兩組均出現輕微的頭暈、腹瀉、食欲不振、惡心,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胃食管反流是因十二指腸或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一種疾?。?]。隨著人們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的不斷變化,增加了胃食管反流發病率,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胃食管反流后會出現失眠、腹脹、早飽、腹痛、吞咽困難等癥狀。常規治療效果并不理想。研究發現用清熱和胃方聯合雷貝拉唑鈉治療可提高臨床療效。
胃食管反流屬中醫“痞證”、“胃痛”等范疇。清熱和胃方中陳皮、蘇梗、炒枳殼可理氣、疏肝、燥濕、健脾化痰,炒谷麥芽、焦神曲、炒白術可滋養胃氣,護中焦,炙烏賊骨、煅瓦楞子能抑酸止痛[6]。
綜上所述,清熱和胃方輔治胃食管反流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