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寧,卞孝平,張 坤,張思宇
(河南省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內鏡診療中心,河南 鄭州 450006)
慢性萎縮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固有腺體萎縮、胃黏膜層變薄等為主要特征的臨床常見消化道疾病,多認為與長期幽門螺桿菌(Hp)感染、免疫功能異常等相關[1]。目前臨床缺乏治療CAG特異性方案,在根除Hp感染的同時強化胃黏膜屏障功能,促進上皮組織生長是現代醫學主要治療原則,但無法從根本上逆轉胃黏膜病變[2]。CAG屬中醫“痞滿”范疇,多與肝氣郁結有關,進而克伐中土,發為肝胃不和之證,治療應以疏肝益氣、健脾和胃為主[3]。本研究自擬胃萎湯輔治CAG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122例,均為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診治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61例。研究組男33例,女28例;年齡33~67歲,平均(50.23±8.21)歲;病程1~7年,平均(3.86±1.40)年;胃腺體萎縮程度小于1/3者25例,1/3~2/3者30例,大于2/3者6例。對照組男35例,女26例;年齡34~69歲,平均(51.41±8.35)歲;病程1~7年,平均(4.04±1.32)年;胃腺體萎縮程度小于1/3者24例,1/3~2/3者33例,大于2/3者4例。兩組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①符合CAG西醫診斷標準[4]:均伴有惡心嘔吐、胃脘部脹滿、疼痛等臨床癥狀,胃鏡檢查可見胃黏膜主要為白相,存在顆粒狀黏膜,皺襞變平,血管透見,存在灰色腸上皮化生結節。②符合肝胃不和型CAG中醫診斷標準[5]:胃脘脹滿疼痛,食欲減退,噯氣反酸,善太息,大便不暢,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
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且經臨床表現、胃鏡檢查、中醫四診等確診;②Hp檢查結果呈陽性;③認知、溝通能力、精神正常,可有效配合臨床治療與檢查;④知情研究并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重要器官(肝腎等)功能障礙;②合并消化道潰瘍等其他消化系統疾病;③胃黏膜組織病理學檢查存在或疑有惡變;④合并嚴重感染性疾病;⑤對本研究所用治療方案存在使用禁忌證;⑥既往胃腸手術史;⑦藥物、酒精濫用史;⑧惡性腫瘤;⑨合并血液、免疫系統疾病;⑩近2周內有抗抑酸、抗菌等相關治療史。
兩組均予以常規四聯療法治療。口服雷貝拉唑(上海上藥信誼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1292),1次10mg,日2次;口服克拉霉素(江西國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94181),1次0.5g,日2次;口服阿莫西林(上海信誼萬象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363),1次1000mg,日2次;口服枸櫞酸鉍鉀(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國藥準字H10920098),1次0.6g,日2次。另外口服維酶素片(哈藥集團制藥六廠,國藥準字H23023044),1次0.8g,日3次。
研究組加用胃萎湯治療。藥用醋柴胡5g,醋香附10g,郁金6g,炒枳殼10g,陳皮6g,炒白芍15g,白花蛇舌草15g,合歡皮10g。日1劑,水煎2次共取汁400mL,分早晚2次溫服。
兩組均連續治療3個月,治療期間不使用其他影響消化系統的藥物,禁食油膩、辛辣、生冷食物。
胃鏡分級:胃鏡檢查胃黏膜病變程度,未見黏膜顆粒樣改變、皺襞變薄等病變為0級;黏膜呈細顆粒,血管部分透見,單發灰色腸上皮化生結節為Ⅰ級;黏膜呈中等顆粒,血管連續透見,多發灰色腸上皮化生結節為Ⅱ級;黏膜呈粗大顆粒,皺襞消失,血管達表層,彌漫灰色腸上皮化生結節為Ⅲ級;即分級越高胃黏膜病變越嚴重。
血清免疫指標水平:采集外周靜脈血標本約5mL,離心后分離血清,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日立,7080)以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測定免疫球蛋白(Ig)A、IgM、IgG水平。
胃黏膜損傷修復指標水平:以ELISA法測定前列腺素E2(PGE2)、內皮素-1(ET-1)水平,以雙抗體夾心ELISA法測定丙二醛(MDA)水平。
治療期間不良反應情況。
用SPSS22.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應用Ridit分析,Z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愈:惡心嘔吐、胃脘部脹滿、疼痛等臨床癥狀、胃黏膜病變消失。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胃黏膜病變范圍縮小75%以上。有效:臨床癥狀有所減輕,胃黏膜病變范圍縮小50%~75%。無效:未達“有效”標準或病情加重。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胃鏡分級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胃鏡分級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指標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g/L,±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g/L,±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IgA IgM IgG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61 1.62±0.40 2.57±0.65* 0.96±0.32 1.85±0.40* 8.06±1.08 12.18±2.44*對照組 61 1.65±0.37 2.13±0.60* 0.90±0.34 1.47±0.45* 8.24±1.13 10.62±2.35*t 0.430 3.885 1.004 4.929 0.899 3.597 P 0.668 <0.001 0.318 <0.001 0.370 0.001
兩組治療前后胃黏膜損傷修復指標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胃黏膜損傷修復指標比較 (g/L,±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胃黏膜損傷修復指標比較 (g/L,±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PGE2(pg/mL) ET-1(ng/L) MDA(μmol/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61 203.18±20.06 270.62±24.87* 85.15±6.87 64.28±3.70* 6.16±1.07 3.58±0.60*對照組 61 201.77±19.82 251.93±25.72* 83.92±6.93 72.66±4.13* 5.97±1.11 4.82±0.67*t 0.391 4.080 0.985 11.803 0.963 10.768 P 0.697 <0.001 0.327 <0.001 0.338 <0.001
治療期間研究組出現口干2例,腹瀉2例,胸悶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20%;對照組出現口干1例,腹瀉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92%;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34,P=0.715)。
CAG屬臨床常見難治性消化系統疾病,長期Hp感染可導致胃黏膜上皮反復受損,進而出現固有腺體減少等病理性改變,及時實施有效治療是控制病情進展,降低癌變風險的關鍵。在質子泵抑制劑四聯療法基礎上聯合應用維酶素片是現階段西醫治療CAG常用方法之一,其中維酶素片是黃豆經生物發酵后精制而成的復方制劑,可有效補充B族維生素,緩解食欲不振等癥狀,同時減輕胃黏膜損傷。
中醫認為,脾胃同居中焦,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胃受損可使水谷運化失調,周身失于濡養,進而出現痞滿;而肝主疏泄,是脾升胃降原動力,可影響脾胃功能,肝木過盛則克脾傷胃,胃腑失和,氣機不暢[6]。當以疏肝和胃、健脾理氣為主要治療原則。胃萎湯由柴胡疏肝湯化裁而來。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郁金、醋香附疏肝理氣、寬中和胃,陳皮、炒枳殼理氣和胃,合歡皮解郁和血,蛇舌草清熱解毒,白芍柔肝養血。諸藥合用,共奏疏肝解郁、理氣和胃之功。研究組聯用胃萎湯治療可顯著提升臨床療效,對CAG胃鏡分級改善具有積極作用,且治療安全性良好。為分析胃萎湯治療CAG的相關機制,研究圍繞免疫及胃黏膜損傷修復指標作進一步探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血清IgA、IgM、IgG水平及血清PGE2、ET-1、MDA水平均優于對照組。CAG患者體液免疫均受到一定程度抑制,Ig含量較低,可加速病情進展[7]。此外,PGE2是促進胃黏膜修復的重要因子,具有改善微循環、保護胃黏膜作用,ET-1可刺激血管收縮,其血清水平降低可使胃局部血流供應得到有效改善,進而促進受損胃黏膜修復,而MDA屬脂質過氧化產物,其血清水平可有效反映機體過氧化損傷程度[8]。聯用胃萎湯治療可通過提高機體體液免疫功能抑制病情進展,同時通過調控PGE2、ET-1、MDA等相關因子表達促進受損胃黏膜修復,可能是其提高整體治療效果的重要機制,且與組方中各藥物藥理作用密不可分。現代藥理研究證實,醋柴胡、炒枳殼具有抗潰瘍、增強免疫功能作用,香附、郁金、合歡皮、白花蛇舌草可抗炎、抗菌,陳皮可促進消化液分泌、清除氧自由基,白芍免疫調節作用較強[9]。
胃萎湯輔治CAG效果較好,可改善機體免疫功能、促進胃黏膜修復,從而緩解臨床癥狀,且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