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中醫院皮膚科,四川 成都 611130)
帶狀皰疹是一種皮膚上出現簇集水皰,多呈帶狀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皰疹性皮膚病[1]。該病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初次或原發感染為水痘,多見于兒童;再次或繼發感染即帶狀皰疹,多見于成人[2]。表現為沿單側周圍神經分布的皮膚上出現紅斑、水皰或丘皰疹,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帶狀,局部刺痛或淋巴結腫大。好發于成人,老年人病情尤重。皮損的表現多種多樣,與患者機體抵抗力差異有關。本病多發于胸脅部,故又名纏腰火丹,亦稱為火帶瘡、蛇丹、蜘蛛瘡。我院皮膚科自擬乳沒行氣止痛湯輔治帶狀皰疹取得較好療效,報道如下。
共60例,均為2019年5月至2020年9月我院皮膚科就診的帶狀皰疹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30例。試驗組男18例,女12例;急性期中醫辨證分型:其中辨證為肝經郁熱型有18例,脾虛濕蘊型有12例;年齡18~70歲,平均(58.0±8.2)歲;病程1~5天,平均(3.0±1.4)天。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18~72歲,平均(60.0±8.2)歲;病程1~5天,平均為(3.0±1.5)天。兩組年齡、病程、性別等方面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診斷標準:按照《皮膚性病學》[3]中有關帶狀皰疹的診斷標準擬定。典型為紅斑、水皰或丘皰疹,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帶狀,沿一側周圍神經分布區出現,局部刺痛或淋巴結腫大。好發部位依次為肋間神經、顱神經和腰骶神經支配區域。特殊類型的有眼帶狀皰疹;耳帶狀皰疹;播散性帶狀皰疹。
中醫辨證標準:參照《中醫外科學》[4]中有關帶狀皰疹的急性期辨證標準,急性期主要分為兩個證型。①肝經郁熱型:皮損鮮紅,灼熱刺痛,皰壁緊張,口苦咽干,心煩易怒,大便干燥或小便黃;舌質紅,苔薄黃或黃厚,脈弦滑數。②脾虛濕蘊型:皮損色淡,疼痛不顯,皰壁松弛,口不渴,食少腹脹,大便時溏,舌淡或正常,苔白或白膩,脈沉緩或滑。
納入標準:①符合帶狀皰疹急性期診斷標準[5];②發病病后首診于我院,且病程不超過7天。
排除標準:①嚴重肝、腎功能不全;②妊娠期婦女;③精神病或嚴重腦部疾病不能配合治療;④既往有多種藥物過敏史。
兩組均給予基礎治療。鹽酸伐昔洛韋顆粒(四川明欣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產,批號H20010451)0.3g,口服,每日2次,用藥10天;重組人干擾素α2b凝膠(兆科藥業有限公司,批號S20010054)外用,每日4次,用藥10天。
試驗組加用乳沒行氣止痛湯加減治療。藥用乳香15g,沒藥15g,延胡索15g,郁金12g,川芎10g,當歸10g,赤芍10g,板藍根15g,馬齒莧15g,甘草6g。肝經郁熱加柴胡15g,黃芩10g,梔子10g;脾虛濕蘊加茯苓15g,白術20g,太子參15g,萆薢10g。每日1劑,水煎,分3次飯后30min服用,每次150mL,用藥10天。
VAS評分標準[6]。0分:無痛;0~3分:有輕微的疼痛,處于能忍受狀態;4~6分:疼痛并影響睡眠,勉強能忍受;7~10分:疼痛逐漸加強并且對食欲及睡眠有嚴重影響。
后遺神經痛:治療10天后疼痛未愈者繼續口服中藥及營養神經治療并門診隨訪。所有患者在治療第30天進行隨訪。記錄出現后遺神經痛情況。
參照1995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擬定標準。療效指數=(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100%。痊愈:皮疹完全消退或結痂和疼痛完全消失,療效為100%。顯效:皮損大部分消退,局部疼痛明顯減輕,療效指數大于等于60%。有效:皮疹部分消退,局部疼痛減輕;療效指數30%~60%。無效:皮損小部分消退,局部疼痛無明顯減輕,療效指數小于30%。
兩組皮疹消退時間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皮疹消退時間比較 (d,±s)

表1 兩組皮疹消退時間比較 (d,±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 止皰時間 結痂時間試驗組 30 2.25±0.52△ 3.84±0.84△對照組 30 3.91±0.65 5.63±0.12
兩組疼痛指標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疼痛指標比較 (分,±s)

表2 兩組疼痛指標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第3天 治療第5天 治療第7天 治療第10天試驗組 30 5.12±2.18 4.23±2.4 3.69±2.12*△ 2.62±1.89*△ 1.72±1.57*△對照組 30 4.92±3.12 4.46±3.1 4.21±2.93 3.72±2.68*3.02±2.13*
兩組疼痛療效比較。試驗組痊愈18例(60%),顯效6例(20%),有效3例(10%),總有效27例(90.0%);對照組痊愈12例(40%),顯效7例(17%),有效3例(10%),總有效22例(7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療效優于對照組。
兩組后遺神經痛比較。試驗組無發生后遺神經痛,對照組有3例發生后遺神經痛。
治療帶狀皰疹初期以抗病毒為主的同時首先要積極治療帶狀皰疹神經痛。氣機郁滯為帶狀皰疹初期疼痛的主要病機,氣機升降正常,陰陽調和,氣血則通暢。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氣滯血瘀則脈絡不通或通而不暢,不通則痛。治療時根據疼痛性質結合舌脈以行氣化瘀為治則,選用乳沒行氣止痛湯加減。乳香與沒藥配伍為君。出自《證治準繩》乳香止痛散,治療瘡腫疼痛。乳香善透竅以理氣,沒藥善化瘀以理血。二藥并用為宣通臟腑,疏通經絡之要藥。川芎味辛、性溫,主寒痹痙攣緩急,金瘡。李時珍說川芎為血中氣藥。當歸,味甘,溫,主諸惡瘡瘍、金瘡[8]?!兜崮媳静荨酚涊d“赤芍味酸,微辛,性微寒,主瀉脾火,降氣行血,破瘀血,散血塊,止腹痛,散血熱,攻癰疽,治療癩瘡?!崩顣r珍亦言赤芍藥散邪能行血中瘀滯。三藥相配為臣,取四物湯之意,方中去熟地變白芍為赤芍注重調血中血滯,與艾儒隸老先生倡導“帶狀皰疹活血化瘀不宜遲”觀點相符。板藍根解諸毒惡瘡,散毒去火?,F代藥理研究表明馬齒莧對多種革蘭氏陽性菌、革蘭氏陰性菌及流感病毒、蟲媒病毒、腮腺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可增強免疫功能,有明顯的解熱效果。馬齒莧可治血熱毒盛,癰腫瘡瘍,丹毒腫痛。兩藥相配符合帶狀皰疹急性期熱毒夾濕產生的丘疹、水皰,痛如火療的病證特點,為佐。甘草清熱解毒并調和諸藥為使。臨床應用時遵循“氣實不宜滯,氣虛不宜破;血實不宜澀,血虛不宜泄”的治療原則。將帶狀皰疹急性期分為肝經郁熱型,治療以基礎方加柴胡15g,黃芩10g,梔子10g以疏肝郁清肝熱;脾虛濕蘊者基礎方加茯苓15g,白術20g,太子參15g,萆薢10g以健脾除濕。根據患者氣血陰陽、邪正盛衰的不同情況辨證加減,療效頗佳。
乳沒行氣止痛湯加減輔治帶狀皰疹急性期疼痛療效較好,無不良反應,并能預防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