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亞菊
(河南省虞城縣人民醫院康復科,河南 商丘 476300)
腦卒中是以腦組織損傷為主的腦血管疾病,由于腦部神經受到一定損害,在康復過程中易產生不同程度的排尿障礙[1]。卒中后神經源性膀胱(poststroke neurogenic bladder,PSNB)是卒中后引起自主神經障礙導致的排尿異?,F象,常規治療以藥物、膀胱康復訓練及導尿術為主,效果不佳且易增加感染風險[2]。中醫外治PSNB具有獨特的優勢,療效佳且副作用小[3]。懸灸可溫經散寒、溫陽通脈、加快局部血液流動速度[4]。本研究用懸灸輔治PSNB并觀察對充盈期膀胱內壓及殘余尿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共60例,均為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29例和觀察組31例。觀察組男16例,女15例;年齡44~69歲,平均(55.69±11.13)歲;病程7~16d,平均(11.47±2.36)d;腦卒中部位為左側17例,右側14例。對照組男15例,女14例;年齡45~70歲,平均(55.88±11.37)歲;病程5~15d,平均(11.04±2.17)d;腦卒中部位為左側12例,右側17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符合西醫關于PSNB診斷標準[5],符合中醫癃閉和中風診斷標準[6-7],同意研究治療方法。
排除標準:合并有尿路腫瘤等其他尿路系統疾病,合并有嚴重糖尿病,基礎疾病多,身體狀況差,依從性差不愿意配合治療。
兩組均予以常規治療,包括服藥,制定飲水計劃,每日飲水1500~2000mL,排尿康復訓練,根據需要留置導尿。
觀察組加用懸灸治療,取關元穴、中極穴,艾條點燃后置于皮膚上約3cm處,施灸過程中艾條位置固定不移,時間5~10min,以局部皮膚泛紅為度,1日1次,5天為一療程,療程結束2天后進行下一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中醫癥狀積分以癃閉有關癥狀,排尿無力、小便點滴不暢、水腫、小腹脹滿等4項主癥或次癥進行評分,每項0~3分,總分0~12分,分數越高表示癥狀越明顯[8]。
測量排尿次數、單次最大排尿量以及殘余尿量。
檢測最大膀胱容量(MCC)、膀胱內壓力(Pvoi)。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時間 排尿無力 小便點滴不暢 水腫 小腹脹滿觀察組 31 治療前 2.01±0.47 2.08±0.58 2.51±0.41 2.46±0.48治療2周后1.68±0.53 1.69±0.52 1.74±0.58 1.67±0.47 t 2.555 2.734 5.969 6.435 P 0.013 0.008 <0.001 <0.001對照組 29 治療前 2.21±0.51 2.18±0.61 2.43±0.57 2.51±0.40治療2周后2.01±0.61 1.98±0.59 2.07±0.62 1.98±0.39 t 1.381 1.289 2.343 5.318 P 0.173 0.202 0.023 <0.001 t治療后組間 2.241 2.023 2.130 2.770 P治療后組間 0.029 0.048 0.037 0.008
兩組治療前后日均排尿次數及單次最大排尿量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日均排尿次數及單次最大排尿量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日均排尿次數及單次最大排尿量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日均排尿次數(次/d) 單次最大排尿量(mL)治療前 治療2周后 治療前 治療2周后觀察組 31 9.14±1.82 4.87±2.04*117.25±23.47 278.54±55.17*對照組 29 9.23±1.86 3.68±1.95*118.79±23.69 224.28±46.34*t 0.189 2.307 0.253 4.110 P 0.850 0.025 0.801 <0.001組別 例
兩組治療前后殘余尿量、MCC、Pxoi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殘余尿量、MCC、Pxoi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殘余尿量、MCC、Pxoi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殘余尿量(mL) MCC(mL) Pxoi(cm H2O)治療前 治療2周后 治療前 治療2周后 治療前 治療2周后觀察組 31 137.14±27.63 75.98±15.98* 195.12±39.27 288.24±56.87* 46.14±9.28 67.87±13.54*對照組 29 134.85±26.79 96.74±19.21* 194.87±38.31 258.35±53.41* 47.01±9.42 58.67±11.23*t 0.326 4.562 0.025 2.095 0.360 2.854 P 0.746 <0.001 0.980 0.041 0.720 0.006
排尿障礙易誘發腎積水等泌尿系統疾病,甚者引發腎衰,對康復進程影響較大[9]。
尿潴留屬中醫“癃閉”范疇。病因病機為外邪侵襲,飲食不節。病本在腎,病位在膀胱,與膀胱貯藏尿液生理功能密切相關,排尿正常與否和其氣化功能有關[10]。治療當以溫腎助陽,利水消腫為主。艾條中藥物成分作用于特定腧穴部位,有振奮陽氣、促進局部水液代謝、恢復膀胱正常生理功能作用[11]。《本草正》記載:“艾葉,能通十二經脈,溫中,逐冷,除濕……”腦卒中病變部位在腦部,由于中樞神經受到損傷,大腦皮質對骶髓排尿中樞抑制作用增強,形成PSNB尿潴留。藥理研究表明,艾條含有膽堿,能促進神經功能恢復[12]。關元、中極均為任脈穴位,艾灸可調節全身水液代謝水平[13]。
中極為膀胱之募穴,是膀胱之氣結聚的部位,具有調節膀胱功能的作用。艾灸中極穴能夠在局部形成強烈的熱感,以刺激會陰部神經,增加其興奮性[14]。同時還可對排尿中樞起反射性調節作用,調節逼尿肌舒縮水平,加快排尿。
懸灸輔治PSNB可降低膀胱內壓力,促進膀胱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