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陽
(重慶市江津區石門中心衛生院,重慶 402292)
腰椎間盤突出癥(LDH)主要采取保守治療,以緩解臨床癥狀,改善疼痛程度[1]。牽引是臨床常用方法,通過增加椎間間隙,緩解椎間盤壓力,但單純牽引治療雖能短時間內緩解癥狀,但長期效果一般[2]。針灸可起到鎮痛活血、益氣祛濕的作用[3]。本研究用針灸治療LDH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100例,均為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患者,按隨機對照原則分為兩組各50例。觀察組男31例,女19例;年齡26~73歲,平均(45.27±8.18)歲;病程1~7年,平均(5.03±1.73)年。對照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27~75歲,平均(46.76±8.47)歲;病程2~8年,平均(5.24±1.63)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LDH的診斷標準[4];②可語言交流;③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依從性差;②結核、腫瘤等原因導致的腰腿疼痛;③精神疾病。
對照組給予常規牽引治療,用電動牽引床(國械注進20182090486 電動牽引床Kinetrac DAVINCI),患者取跪臥位,將小腿放平,使大腿與牽引床保持垂直,頭部胸部與創面緊貼,腹部呈懸空狀態,臀部盡量抬高,保持腰部處于倒立狀,將牽引床的牽引力設置為超過患者體重10kg左右,可根據患者承受能力進行調整,每次牽引時間為30min,癥狀較重者1日2次,較輕者1日1次,連續治療1個月。
觀察組用針灸治療,患者取俯臥位,取大腸俞穴、環跳穴、腎俞穴、足三里穴、陽陵泉穴、懸鐘穴,酒精消毒,用捻轉提插手法將針灸針刺穴位,深度約2寸,得氣后留針25min,1日1次,連續治療1個月。
VAS評分: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疼痛感進行評估,共計10分,分數越高表示痛感越嚴重。
炎癥指標:電化學發光法測定白介素-6(IL-6)及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
顯效:可正常生活,恢復工作能力,直抬腿活動角度大于70o。有效:癥狀有所改善,工作能力基本恢復,直抬腿角度45o~70o。無效:病情未有改善,直抬腿角度小于45o。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指標及YAS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指標及YAS評分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指標及YAS評分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例 IL-6(μg/L) TNF-α(ng/L) VAS評分(分)治療前 觀察組 50 139.15±28.32 1.83±0.34 4.60±0.65對照組 50 137.38±29.05 1.85±0.41 4.40±0.58 t 0.309 0.266 1.623 P 0.758 0.791 0.108治療后 觀察組 50 109.18±18.34* 1.19±0.23* 1.20±0.33*對照組 50 122.43±23.09* 1.39±0.24* 2.20±0.29*t 4.158 4.254 16.096 P<0.001 <0.001 <0.001
LDH是由于腰椎間盤退化,導致纖維環發生部分或全部破裂,髓核突出對神經根造成壓迫與刺激,導致出現腰痛、坐骨神經痛等癥狀。好發于運動員、體力工作者,20~50歲男性[6]。研究顯示,炎癥因子在發病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與神經性疼痛關系密切,如能降低機體炎癥水平,將對治療起到積極效果[7]。目前主要采取非手術治療,主要有牽引、針灸、磁療等幫助緩解臨床癥狀。其中牽引通過伸展椎間隙,緩解椎間盤壓力,同時利于椎間周圍肌肉與組織對炎癥介質的吸收,以此起到改善炎癥的效果,但雖能短時間改善癥狀,但易復發,不利于長期治療[8]。而針灸通過對穴位刺激,起到舒筋活血、通經活絡的效果。
IL-6屬于常見炎癥因子,其可間接提升椎間盤基質降解酶水平,加劇纖維環損傷,惡化病情,同時該物質還可通過對細胞外基質蛋白多糖與機體免疫反應進行干預,加劇椎間盤退化[9]。TNF-α是一種致炎因子,其可通過激活炎性介質釋放,對神經根與脊神經進行刺激,加重疼痛程度,其水平可反映臨床治療效果[10]。
LDH屬中醫“腰痛”范疇。為氣血失調,風寒濕邪入侵所致,治療原則為通氣活絡、祛瘀除濕[11]。針灸取陽陵泉穴、三足里穴、環跳穴,有通氣活絡、活血祛瘀功效。陽陵泉穴可有效改善肋痛,除濕利膽;三足里穴屬足陽明胃經,燥化脾濕;環跳穴屬足少陽膽經,祛濕,利腰腿。
針灸治療LDH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