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鳳,譚炎金,鐘金瑞
(廣東省惠州市第六人民醫院住院部康復科,廣東 惠州 516211)
中風具有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的特點,并且并發癥多,常出現肌張力增高或者痙攣,上肢關節功能的活動受限制,因此需給予及時并且有效的治療[1]。中風后上肢痙攣性癱瘓常用康復訓練治療,主要是通過積極對癱瘓肢體進行主被動的活動,促進上肢肌力的提高。而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及中醫治療理念的推廣,中西醫結合的方法也廣泛用于中風癱瘓的治療中[2]。本研究用針灸聯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后上肢痙攣性癱瘓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100例,均為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收治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50例。實驗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31~85歲,平均(59.12±1.56)歲。對照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30~86歲,平均(58.96±1.52)歲。兩組年齡及性別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符合西醫《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3]的標準以及中醫《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相關標準。并且經CT或MRI等影像技術確診。②精神狀況正常且有良好交流溝通能力,可主動配合康復訓練。③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肝腎等器質性疾病的患者。②上肢關節原本就存在畸形者。③依從性差。
兩組均給予康復訓練治療。根據Ashworth痙攣分級指導不同訓練方式。Ashworth痙攣分級在Ⅰ~Ⅱ級主要早期指導為合適體位,將上肢的體位調節為肩伸展位、外展位及手指關節伸展,并且盡可能的讓體位為患側臥位。所有關節均做全范圍的關節活動。利用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療法(PNF)對多肌群及關節進行主動刺激,活動由小到大,患肢給予自遠端到近端的按摩,此外指導床上活動及對患側做被動活動。Ashworth痙攣分級為Ⅲ~Ⅳ級的患者,康復訓練則為抑制性的體位,利用抑制手法、肌肉牽拉方式使得肌張力降低,對患側肢體指導做主動活動,使得分離運動出現,依據功能恢復情況以先近端后遠端訓練,促進關節功能的逐漸恢復。訓練30~40min,1日1次,持續4周。
實驗組加用針灸治療。取曲池透少海、曲澤透少海、手三里透臂中、間使透外關、大陵透勞宮,針刺后接引電脈沖做電刺激,每次20min,1日1次。上肢拘攣用皮膚針扣刺,有出血可予以拔火罐,之后用艾灸,時間30min,1日1次。體針取腰俞、肩髃、肩前、曲池穴位進針,得氣后留針20min,并對穴位周圍進行按摩,1日1次。持續4周。
用簡化Fugl-Meyer(SFMA)運動功能量表對上肢運動功能進行評定,量表共涵蓋10項內容,總分值為36分,分值同上肢功能活動度呈正比。采用Barthel指數(BI)評定生活活動能力,量表包括穿衣、修飾、吃飯等10項內容,滿分為100分,分值同生活活動能力呈正比。
根據Ashworth痙攣分級評定,正常無痙攣為0級。基本痊愈:分級達到0級。顯效:分級提高2級但未達到0級。有效:分級提高1級。無效:分級未改變。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SFMA、BI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SFMA、BI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SFMA、BI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SFMA BI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 50 14.15±1.52 25.56±2.61*48.25±4.36 67.56±5.59*對照組 50 14.21±1.54 20.12±2.35*48.14±4.31 60.12±5.13*t 0.275 16.369 0.180 10.255 P 0.784 0.000 0.857 0.000
痙攣性癱瘓是中風常見的后遺癥,常見癱瘓部位主要是上肢,典型表現為上肢肌張力明顯增高、腱反射性亢進以及肌肉萎縮等。上肢痙攣性癱瘓不但會對上肢運動功能造成影響,而且還容易引起肌肉萎縮以及關節畸形[5]。康復訓練主要是根據痙攣分級指導上肢做主被動的訓練,對痙攣較輕者在干預上多以主動運動訓練為主,對痙攣中重度者干預上則被動運動,通過緩慢的運動刺激促進上肢肌力的提高[6]。
中風后上肢痙攣性癱瘓屬中醫“痙證”、“筋病”范疇。經絡氣血受阻,血行不暢且經脈失去濡養,而發生拘攣。治療當疏通經絡氣血[7]。針刺有助于改善氣血循環,達到緩解疼痛及改善肌力的作用。配合電刺激能提高刺激作用。研究發現,針灸可通過刺激提高脊髓前角α運動神經的興奮性,改善肌肉傳導通路感覺及運動功能,有助于解除肌肉的亢奮情況并協調肌興奮性傳導,逐漸恢復中樞神經調節功能,提升上肢肌力的同時提高肢體協調功能。
針灸聯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后上肢痙攣性癱瘓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