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土雄
(廣東省湛江市坡頭區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廣東 湛江 524059)
中風的發生主要與氣血內虛、正氣不足、勞倦內傷、情志刺激等密切相關,當氣血上行于腦時,則會引起血溢腦外[1-2]。中風多發生于中老年群體,且大部分患者在治療后均會留下不同程度上的后遺癥,而偏癱最為常見[3]。中風后偏癱臨床多采用康復療法,以促進肢體功能恢復,改善其生活治療,但單一的康復療法干預效果欠佳,而中醫技術常選擇毫火針,其能通過刺激穴位來改善其肢體微循環,有利于肢體功能恢復[4]。本研究用毫火針聯合綜合康復療法治療中風后偏癱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76例,均為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單一組和聯合組各38例。單一組男20例,女18例;年齡48~76歲,平均(60.37±5.33)歲;病程25~142天,平均(70.38±6.98)天。聯合組男22例,女16例;年齡48~78歲,平均(60.40±5.37)歲;病程28~148天,平均(70.50±7.12)天。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為陰虛風動型,主癥為偏癱、口舌歪斜、偏身感覺異常、神識昏夢、難以言語,次癥為眩暈、頭痛、瞳神變化、目偏不瞬、共濟失調。具備2個主癥或1個主癥、2個次癥;②首次發病,并未恢復期;③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處于急性期昏迷;②因其他原因引起的肢體功能障礙;③合并心肝腎功能不全;④繼發性癲癇、癡呆或精神疾病。
兩組均用綜合康復療法。①康復訓練:訓練內容有坐起、翻身、床上活動、平衡、站立-坐立、步行、關節被動活動等,在護理人員的指導、協助下開展訓練,并以循序漸進為主要原則,訓練強度需結合患者的耐受程度進行調整。同時,指導患者開展進食、穿衣、刷牙洗臉等日常生活活動訓練。②良肢擺放:協助患者選取健側臥位,并將肘、腕、手指各個關節盡量向前伸展。隨后將上肢向頭頂上舉100o。健側下肢選擇自由體位,指導患者將患側下肢略微屈曲,并置于支撐枕上,身體與床面呈90o。當選擇患側臥位時,患側肩前伸,并將肘關節伸展,前臂外旋,膝關節屈曲,而健側下肢則置于支撐枕上。患者體位需每2h更換1次。③神經肌肉電刺激:使用神經肌肉電刺激儀給予患者康復治療,主要選擇患側上肢肱二頭肌、下肢股四頭肌進行,對頭部顳區、頸動脈、基底動脈、病灶頭皮發射區進行刺激,每次20min,日1次。
聯合組加用毫火針。上肢取手三里、曲池、肩髃、合谷、外關、大陵、極泉,下肢取足三里、陽陵泉、昆侖、解溪、環跳。用酒精燈對毫火針進行消毒,并采用垂直方式進針,進針深度為2~5mm,留針10min,每周治療3次。
兩組均治療1個月后統計療效。
肢體功能:采用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進行評估。①FMA:評估內容包括上肢運動和下肢運動,<50分為嚴重肢體運動障礙,50~84分為明顯肢體運動障礙,85~95分為中度肢體運動障礙,96~100分為輕度運動障礙。②ADL:評估內容有大便、小便、修飾、如廁、吃飯、轉移、穿衣、上下樓梯、洗澡等項目,總分為0~100分,分數越高說明日常生活能力越高。
生活質量:采用卒中影響量表(SIS)進行評估,內容有身體問題、記憶思維、日常生活能力、手功能、交流、情緒、行動能力和社會參與8個項目,為了便于計算將各項目粗積分轉換為標準分100分,分值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好。
兩組干預前后FMA、ADL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FMA、ADL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干預前后FMA、ADL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FMA ADL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單一組 38 60.74±5.33 83.74±6.09*45.39±4.67 55.29±5.08*聯合組 38 60.70±5.30 97.25±6.28*45.31±4.62 63.78±5.47*t 0.03 7.72 0.06 5.69 P >0.05 <0.05 >0.05 <0.05
兩組干預前后SIS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SIS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干預前后SIS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時間 身體問題 記憶思維 日常生活能力 手功能 交流 情緒 行動能力 社會參與單一組 38 干預前 39.55±3.08 70.25±5.46 40.29±5.10 31.09±2.33 75.33±5.09 51.38±3.35 40.54±2.33 25.01±2.05聯合組 38 39.50±3.04 70.21±5.43 40.25±5.08 31.05±2.30 75.30±5.05 51.32±3.31 40.50±2.30 25.03±2.06 t 0.06 0.03 0.03 0.06 0.02 0.06 0.06 0.03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單一組 38 干預后 44.07±3.15*75.06±5.05*45.63±5.20*36.82±2.45*80.29±5.14*56.37±3.45*46.38±2.41*28.69±2.11*聯合組 38 53.11±3.28*83.66±5.37*57.69±5.29*45.62±2.53*91.99±5.26*67.98±3.57*57.98±2.89*33.67±2.32*t 9.94 5.83 8.13 12.49 7.95 11.69 15.41 7.94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中風后偏癱屬中醫“癱證”“痙病”等范疇。陰陽失調為中風后偏癱(陰虛風動型)的主要病機[5-6]。治療應以活血化瘀、通經活絡、溫陽散寒為主要原則。
毫火針有溫經通絡、行氣活血、化瘀散寒作用[7-8]。還能改善四肢血液循環,使腦部灌注量、血氧供給增加,從而減輕腦部缺血、缺氧癥狀。同時,在相應穴位的刺激下,能有效解除肌肉痙攣,使其纖維緊張度、感覺神經卡壓降低,從而改善肢體功能。毫火針聯合綜合康復療法能在肢體得到有效鍛煉的基礎上疏通其經絡,進一步改善其肢體功能。毫火針聯合綜合康復療法還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