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亞春,陳儉波
(1.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20級碩士研究生,江蘇 南京 210023;2.江蘇省常州市中醫(yī)醫(yī)院南院區(qū),江蘇 常州 213000)
肩關節(jié)周圍組織出現(xiàn)慢性炎癥而引起以肩部疼痛、肩關節(jié)活動受限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疾病,稱為肩周炎[1]。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50歲以上中老年群體中肩周炎患病率約為3.5%[2]。我們用溫針灸及刺絡放血拔罐治療肩周炎取得滿意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共96例,均為我院收治患者,以完全雙盲法分為兩組各48例。對照組男27例,女21例;年齡46~73歲,平均(59.4±11.3)歲;病程3~52個月,平均(26.4±18.5)個月。實驗組男28例,女20例;年齡45~74歲,平均(59.7±11.8)歲;病程3~53個月,平均(27.5±18.8)個月。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西醫(yī)符合《肩關節(jié)周圍炎(ZYYXH/T378-2012)》[3]中相關診斷標準:①因受寒、外傷等因素引起;②肩部疼痛,按壓疼痛明顯,關節(jié)活動受限,病程持續(xù)時間長短不一;③影像學檢查下急性期各項指標一般呈陰性,慢性緩解期可見肩部骨質疏松,伴有鈣化征。中醫(yī)屬《中醫(yī)骨傷科常見病診療指南》[4]肩周炎寒濕痹阻證:①肩部竄痛,有沉重感,遇風寒疼痛加劇;②舌淡苔白,脈弦滑。
納入標準:①符合西醫(yī)、中醫(yī)診斷標準;②病程大于等于1個月;③知情同意;④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排除標準:①合并肩袖損傷、肩部骨結核等;②肩痛癥狀因頸椎病、痛風等所致;③合并全身感染性疾病;④近2周內接受過藥物、關節(jié)松動術等治療;⑤存在針灸、拔罐禁忌證;⑥存在精神障礙。
兩組均用溫針灸治療。患者取健側臥位,取肩前穴、肩髎穴、肩髃穴、肩貞穴、阿是穴等。肩前痛加三間穴,肩外側痛加中渚穴,肩后痛加后溪穴。穴位消毒后取華佗牌無菌毫針刺入穴位,得氣后取2.5~3.0cm長的艾條套于針柄上,艾條下端與皮膚間距控制為4cm左右,并在中間墊紙板以隔熱,待艾條燃盡后取針。每日針灸1次。
實驗組加用刺絡放血拔罐治療。取患側3~5個疼痛點,消毒后用三棱針點刺,刺入深度1~2寸,待皮膚出血后,在治療點扣上火罐,留罐5~10min,每2日拔罐1次。
兩組均10次為一療程,1個療程結束后休息2日再繼續(xù)治療,治療2個療程。
采用關節(jié)活動度(ROM)評分標準評定肩關節(jié)活動度:①前屈:前屈角度大于等于150°計10分,角度在120°~149°范圍內計8分,角度在90°~119°內計6分,角度在60°~89°內計4分,角度在30°~59°內計2分,角度小于等于29°計0分;②外展:計分方法同前屈;③內旋:內旋角度大于等于60°計8分,角度在40°~59°內計6分,角度在20°~39°內計4分,角度在10°~19°內計2分,角度小于等于9°計0分;④外旋:計分方法同內旋;⑤后伸:后伸角度大于等于45°計6分,角度在30°~44°內計4分,角度在15°~29°內計2分,角度小于等于14°計0分。總分范圍0~42分,得分越高則肩關節(jié)活動度越大。
采用牛津大學肩關節(jié)評分(OSS)評估肩關節(jié)功能,包括疼痛(4個條目)、生活功能(8個條目)兩部分,各條目評分1~5分,總分范圍12~60分,得分越低則肩關節(jié)功能越好。
參照《肩周炎診斷療效標準》[5]制定寒濕痹阻證肩周炎證候積分標準,其主癥有肩痛、肩沉,根據(jù)癥狀“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0分、2分、4分、6分;其次癥有畏風、畏寒,根據(jù)癥狀“無”、“有”分別計0分、1分。
肩痛消失,中醫(yī)證候積分下降80%以上,肩部可自如活動為康復。肩痛明顯減輕,中醫(yī)證候積分下降60%以上,肩部活動范圍增大為改善。肩痛有所緩解,中醫(yī)證候積分下降40%以上,肩部活動范圍稍增大為減輕。未達到“減輕”標準為無效。
兩組肩關節(jié)活動度及功能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ROM、OSS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ROM、OSS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ROM評分 OSS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8 23.89±7.42 31.67±5.66 49.93±8.92 28.26±6.18實驗組 48 23.92±7.46 37.92±3.95 49.97±8.94 19.22±4.36 t 0.020 6.274 0.022 8.281 P>0.05 <0.05 >0.05 <0.05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 t P對照組 48 9.18±3.69 5.52±2.74 4.479 <0.05實驗組 48 9.23±3.71 2.04±1.43 10.087 <0.05 t 0.054 6.289 P>0.05 <0.05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肩周炎屬中醫(yī)“肩凝”、“漏肩風”等范疇。寒濕痹阻證為常見證型。《素問》言:“寒氣入經而稽遲,……,則氣不通,故猝然而痛。”精血不足,腠理疏松,加之風寒侵犯,血凝脈阻,筋脈失于濡養(yǎng),拘急而痛,久之寒邪浸于關節(jié)而致屈伸不利。治療應以祛風除寒,舒筋通絡為主[6]。針刺腧穴可疏通經氣、活絡關節(jié),艾灸能活血祛瘀、調和陰陽。刺絡放血拔罐有活血驅寒、溫經止痛作用。
溫針灸所取穴位肩前穴為經外奇穴,有疏筋活絡之功,主治肩臂痛、偏癱等;肩髎穴歸手少陽三焦經,有通絡止痛之效;肩髃穴有祛風理氣,通利關節(jié)的作用;肩貞穴為本經入肩部第一穴,可散結消腫;阿是穴無固定位置,其為壓痛點,以痛為腧,溫針灸該穴位可疏通經氣、祛除毒邪。刺絡放血能將血液中含有的緩激肽、5-羥色胺等致痛因子釋放出來,同時借助拔罐時負壓作用使新鮮血液流向病灶處,修復受損組織;拔罐能改善病灶處微循環(huán),解除局部血液黏滯狀態(tài),松解粘連,從而達到緩解痙攣、滑利關節(jié)的目的。
溫針灸及刺絡放血拔罐治療肩周炎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