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飛虎,邵靜靜,周時偉
(河南省漯河市中醫院,河南 漯河 462000)
腦癱為常發于小兒時期的中樞神經障礙綜合征,其病變部位在于腦,可累及四肢,并使患兒出現智力缺陷、行為異常、語言障礙等一系列癥狀。目前治療方法已基本成熟,主要包括作業治療、運動治療、病因治療等,且伴隨醫療技術的逐步進展,神經干細胞移植技術開始應用于腦癱的治療,但由于手術技術不夠成熟,且普及率相對較低,使得康復治療仍為主要手段[1]。本研究用針灸推拿結合運動療法治療腦癱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78例,均為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患兒,分為兩組各39例。觀察組男24例,女15例;年齡2.5~7歲,平均(4.13±0.86)歲;病程1~16個月,平均(7.95±1.43)個月;單純痙攣型12例,手足徐動型6例,共濟失調型4例,混合型8例,遲緩型9例;輕度26例,中重度13例。對照組男23例,女16例;年齡2~7歲,平均(4.09±0.87)歲;病程1~15個月,平均(7.92±1.48)個月;單純痙攣型13例,手足徐動型5例,共濟失調型6例,混合型7例,遲緩型8例;輕度24例,中重度1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①持續存在的中樞性運動障礙;②運動和姿勢的發育異常,運動發育落后,抬頭、翻身、抓物、坐、爬、跪、立、走、跑,運動發育里程碑,比正常同齡兒,落后3個月以上。③神經反射出現異常;原始反射消退的時間較長,正常反射出現延遲,包括特殊的Vojta姿勢反射出現異常,出現病理反射,姿勢異常,上肢容易內旋后背,頭后背,以及屈髖、屈膝、尖足。步走時是剪刀步,包括足內翻、足外翻、膝內翻、膝外翻、膝過伸這些異常姿勢。④肌張力和肌力異常,肌張力低下患兒很松軟,肌張力增高的患兒頭背屈、肢體硬、打挺等。具備4項必備條件及有腦癱癥狀,再結合病史以及經腦部MRI、CT等頭顱影像學佐證則診斷為腦癱。符合《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中“五軟”“五硬”“五遲”的診斷標準。頭項軟、手軟、腳軟、身軟、口軟,頭項硬、口硬、手硬、足硬、肌肉硬,頭傾,手足痿弱,齒生不齊,發生不黑,行走坐立,要人扶掖,胎稟不足。
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②年齡3~11歲;③通過中醫倫理學批準;④伴有不同程度的運動功能障礙;⑤可配合完成治療。
排除標準:①有出血傾向;②合并繼發性癲癇;③伴有心肺器質性病變;④針灸部位存在缺損或皮膚感染;⑤患兒一般情況差,需要監護或搶救;⑥合并先天性精神異常或其他嚴重基礎疾病,影響本次研究結果;⑦腦炎或腦外傷所致機體功能異常。
兩組均用運動療法。第1部分為對患兒的神經發育情況、運動發育情況進行評估,找出致病原因和主要病癥所在,為治療明確方向;第2部分為設計個性化訓練方案,針對患兒的實際情況,設計符合患兒的訓練方式,主要采用抑制原始反射和異常運動模式,并誘發出正常反應與運動功能的訓練方法;第3部分為按發育規律訓練,根據正常兒童的生長發育順序及規律促進運動發育,如從粗大運動到精細運動由肢體近端到遠端,由上到下的發育規律進行康復治療,采用Bobath法為主的運動療法,通過不同部位的調節和支持促使患兒從不同方向完成抬頭、翻身、坐姿、爬行、跪、站立和行走;還可靈活應用Vojta法、上田法等運動療法。1日1次,每周治療6天,休息1天。治療3個月。
觀察組配合針灸、推拿治療。①針灸:仰臥位取穴以人中、頂前斜線上段、合谷、曲池、人中、額中線、太溪、太沖、足三里、解溪為主,俯臥位取穴以頂顳后斜線上段、肩髃、委中、腎俞、環跳、承山、昆侖、大腸俞、四神聰為主,上肢運動障礙者可加減取內關、手三里及后溪穴位,下肢運動障礙者取絕骨、中封、陽陵泉穴位,同時艾灸腎俞、七海、腰陽關及身柱穴。用28~30號粗細、1.5~2寸長的毫針,常規消毒后,以“通督調神”針法為主,針刺穴位用補法為主,并根據具體病情兼用瀉法,快速進針,頭穴平刺入穴,快速捻轉。得氣后留針20~30min。1日1次,治療3個月。②推拿:取肩髃、肩髎、曲池、印堂、神庭、上星等穴。施以點按手法,仰臥位點按肩髃、肩髎、曲池等穴,彈撥攣縮肌肉并活動關節;俯臥位點按印堂、神庭、上星等穴,背部沿脊柱從至陽到命門的督脈諸穴順序點按,按揉脊柱旁開,力度皆由輕到重。推拿45min左右。1日1次,治療3個月。
用粗大運動功能量表( GMFM)[3]行后肢體運動功能評分情況。用Barthel指數( BI)[4]行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對中醫癥候分主、次癥候進行評分,主癥主要包括發育遲緩、筋脈拘痙等,根據癥狀嚴重程度分為記為0、2、4、6分;次癥主要有反應遲鈍、言語遲緩、吞咽困難、口角流涎等,根據癥狀程度分別記為0、1、2、3分。采用智力發育指數對智力水平進行測量,并與正常發育的兒童進行比較。
肢體運動功能用粗大運動功能量表(GMFM)為評價標準,對臥位和翻身、坐、爬和跪、站、走跑和跳等運動項目進行評定,每項采用4級評定法,按動作為完成情況分別給予0、1、2、3分,總分為162分,分值與肢體運動功能呈正相關。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數( BI)[4]進行評定,共包含轉移、行走、進食、修飾、大小便控制等內容,總分為100分,分值與日常生活能力呈正相關。
顯效:中醫臨床癥狀及體征顯著改善,中醫癥候積分減少70%以上,智力接近正常人或智力明顯好轉。有效:中醫臨床癥狀及體征有所改善,積分減少30~70%,智力低于正常兒童但有所好轉。無效:中醫癥候及體征無改善甚至加重,積分減少不足30%,明顯智力障礙無好轉[5]。
觀察組顯效21例,有效1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2.31%。對照組顯效13例,有效14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69.23%。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686,P=0.01)。
兩組干預前后肢體運動功能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肢體運動功能評分比較 (分,±<斜體> s )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肢體運動功能評分比較 (分,±<斜體> s )
組別 例 干預前 干預后 t P對照組 39 46.90±3.75 55.24±4.08 9.399 0.000觀察組 39 46.98±3.71 66.29±4.17 21.606 0.000 t 0.095 11.829 P 0.925 0.000
兩組干預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干預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干預前 干預后 t P對照組 39 30.69±2.81 45.06±3.92 18.606 0.000觀察組 39 30.65±2.87 63.85±4.71 37.591 0.000 t 0.062 19.149 P 0.951 0.000
腦癱是由多種因素引發的腦損傷,可出現不同程度的中樞神經運動功能障礙。發病機能與先天性腦發育障礙、生后窒息吸入性肺炎、顱內出血、營養不良等相關。通過采用運動療法,如關節活動度、肌張力、協調性訓練,以促進其肢體運動功能改善,但整體療效不夠理想[6]。
腦癱屬中醫“五遲”、“五軟”、“五硬”等范疇。多由腎陽虛衰、先天性胎稟不足,或熱毒侵襲等所致。針灸療法可起到疏通經絡、補益肝腎、改善人體微循環等作用[7]。頭針如額中線、曲池、合谷;昆侖、四神聰、腎俞等穴位可形成良性刺激,有利于豐富大腦皮質供血、增強腦組織攜氧能力,并促進受損神經元修復與再生等。研究認為腦癱腦組織壞死區的周圍有相當范圍的可逆性損壞區,血管內小血栓形成或管腔變細,血流灌注不足導致腦神經細胞的功能喪失,但尚未發生壞死,而針灸可使腦血流量改善從而調節大腦皮質功能,達到改善病理狀態恢復臨界細胞的功能,起到治療目的[8]。推拿法通過點按穴位能夠起到調和氣血、調節臟腑、疏通經絡及平衡陰陽的作用,從而使患兒體質得到改善,且能夠進一步提高其機體免疫力等;同時推拿按摩可直接刺激神經組織與肌肉并營養神經肌肉,進而加快其彈性的恢復、消除關節攣縮等,最終使活動性得到顯著改善。將針灸推拿與運動療法相結合可獲得更滿意的康復效果。
按摩推拿結合運動療法治療腦癱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