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莎莎
(河南省蘭考縣中醫院老院區康復科,河南 蘭考 475300)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引起腰腿痛常見病因之一,屬于臨床多發性以及常見性疾病,發病率可達5%,突出位置是以腰4~腰5、腰5~骶1為主,為90%~96%[1-2]。臨床將LDH分成3期,即急性期、緩解期以及康復期,其中急性期患者癥狀較重、疼痛較為劇烈[3]。據統計,采用針灸、推拿等保守治療LDH效果較好[4]。本研究用通督補腎活血針法聯合刺血拔罐治療LDH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98例,均為我院2018年2月至2020年6月治療患者,分為兩組各49例。研究組男24例,女25例;年齡40~61歲,平均(50.27±4.95)歲;病程3~7 d,平均(5.36±0.82)d;體質量指數18.1~22.3 kg/m2,平均(20.19±0.95)kg/m2。對照組男26例,女23例;年齡38~62歲,平均(49.96±5.52)歲;病程3~7 d,平均(5.11±0.90)d;體質量指數18.2~21.9 kg/m2,平均(19.97±0.87)kg/m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診斷為LDH急性期,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標準。
納入標準:無其它脊椎病變。
排除標準:伴有凝血系統功能嚴重異常,伴有全身感染性病變,合并先天免疫功能異常,伴有嚴重精神疾病、認知障礙,妊娠期或哺乳期。
兩組均用通督補腎活血針法治療。取俯臥位,常規消毒,用一次性無菌針灸針,自下朝上斜刺進人中穴,予以提插捻轉,局部有脹沉感為宜。直刺后溪穴、束骨穴,予以提插捻轉平補平瀉法。針刺腎俞穴、復溜穴,在得氣后予以提插捻轉補法。深刺到腰陽關穴到腰椎間隙,提插捻轉得氣。直刺風市穴到骨膜后稍上提,提插捻轉,使針感經經脈上下傳導。留針約30 min,每天1次,每周5次,持續3周。
研究組加用刺血拔罐治療。取俯臥位,消毒,取委中穴,用中號三棱針叩刺2~4下,深度2~3 mm,到皮膚出血約1mL,用閃火法予以拔罐,留罐約8~10min,出血量5~10mL,結束后采用濃度2%碘伏對創面予以消毒,后取創可貼貼于創面,每3天1次,持續治療3周。
采用視覺模擬評估量表(VAS)評估疼痛程度分值為0~10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劇烈。
采用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DI)評估腰椎功能,內容包括步行、提物、坐位等10個項目,分值為0~50分,分值與腰椎功能呈反比。
血小板活化功能,即α-顆粒膜蛋白140(GMP-140)、血小板壓積(PCT)、血小板分布寬度(PDW)。
臨床治愈:直腿抬高試驗呈陰性,臨床體征消退,腰腿痛等多項癥狀消退,可正常工作。顯效:直腿抬高試驗與70°接近,腰腿痛等多項癥狀基本消退。有效:直腿抬高試驗較治療前改善,活動略微受限,癥狀以及臨床體征部分消失,能擔任較輕工作。無效:未達到“有效”標準。
兩組療效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ODI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ODI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ODI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1周 治療3周研究組 49 37.76±5.14 25.39±3.01 16.10±2.47對照組 49 36.81±4.82 28.56±3.42 20.72±2.33 t 0.944 4.871 9.524 P 0.348 <0.001 <0.00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1周 治療3周研究組 49 6.44±1.24 4.32±1.01 2.45±0.72對照組 49 6.48±1.41 5.35±1.12 4.13±1.06 t 0.149 4.781 9.177 P 0.882 <0.001 <0.001
兩組治療前后GMP-140、PCT、PDW指標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GMP-140、PCT、PDW指標比較 (±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GMP-140、PCT、PDW指標比較 (±s)
時間 組別 例 GMP-140(μg/mL) PCT(%) PDW(fL)研究組 49 7.91±1.78 36.99±6.47 20.19±2.16對照組 49 7.90±1.69 37.12±7.25 19.64±2.45 t 0.029 0.094 1.179 P 0.977 0.926 0.242治療前研究組 49 3.05±0.69 30.01±5.51 15.12±2.23對照組 49 5.23±1.01 33.45±4.42 17.85±1.75 t 12.476 3.409 6.742 P<0.001 0.001 <0.001治療后
本病屬中醫“腰痛病”、“痹證”等范疇。《素問·脈要精微論》謂:“腰者,腎之府,……腎將憊矣。”《靈樞·五癃津液別》言:“虛,故腰背痛而脛酸。”認為腰腿痛之本為腎虛。根據經絡走行分布分析,其主要屬督脈、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靈樞·經脈》謂:“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為勞損外傷或外受風寒濕邪,致使瘀血內阻而不通,引起經脈痹阻,而不通則痛。此外,督脈失養、腎肝虧虛,不榮而痛。治以活血通絡祛邪,通督補腎健骨為主[6]。
督脈屬“陽脈之海”,可運行氣血、轉輸精髓以及濡養臟腑筋骨[7]。通督補腎活血針法強調貼骨進針或者進針抵骨。針刺人中穴可調督脈經氣,針刺腰陽關穴可舒經活絡、祛寒濕,針刺復溜穴、腎俞穴可補腎,針刺風市穴起以骨治骨效果。研究顯示,針刺至骨膜可刺激骨膜而促進局部組織蛋白的分解,分泌血管活性物,增加末梢神經遞質,降低5-羥色胺與止痛物質緩激肽含量,進而起到止痛效果[8]。委中穴處在膝關節后腘窩橫紋處中央位置,針刺委中穴可投射至脊髓節段和腰背部神經節段并分布,且于脊髓和后根神經節存在重疊位置,故針刺委中穴可起到疏調臟腑經氣以及調和氣血效果。研究顯示,針刺委中穴可促使機體分泌內源性嗎啡樣物質,起到鎮痛效果,并能改善腰部神經根微循環,加快炎癥吸收,緩解炎性反應,進而改善臨床癥狀[9]。此外,刺血拔罐可疏通經絡內壅滯氣血,調節虛實,改善臟腑功能,具有緩解麻木、通絡止痛、祛瘀生新、消腫活絡以及激發經氣效果。刺血拔罐可改善微循環,進而改善組織供血不足與缺氧狀況,減少局部致痛物水平,加快炎性反應吸收,且還能加快穴位組織血液與淋巴循環,加快炎性滲出物排泄、轉移、吸收,起到止痛效果。此外,放血時能對局部產生負壓,使新型血液流至病灶位置,稀釋致痛物濃度,增強微循環,同時加快損傷物質組織修復[10]。
以往臨床研究方向主要為疼痛緩解、腰椎功能改善等,鮮有研究血小板活化功能與通督補腎活血針法、刺血拔罐關系。椎間盤損傷或者病損之后,突出椎間盤機械性壓迫和髓核液內糖蛋白與β-蛋白質可予以神經根化學性刺激與自身免疫性反應,與此同時,釋放大量炎性物質,導致血小板活化異常,繼而產生活化因子與多種介質,而這些因子能單獨或者相互作用,并參與至炎性反應以及創傷愈合與組織損傷修復中,進而刺激破損髓核內形成新生血管,加劇病情[11]。通督補腎活血針法聯合刺血拔罐治療可改善血小板活化功能,原因可能為其抑制炎性反應、促進創面愈合效果反作用于血小板活化功能,抑制血小板異常活化。
通督補腎活血針法聯合刺血拔罐治療LDH急性期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