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思安/山東省昌樂縣丹河小學校長

田思安
近幾年,隨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不斷推進,教育以其特有的行業性質呈現出在興國、強國中的價值與地位,在民族振興、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與魅力。教育已成為國之重器、最大民生,教育公平的呼聲日益高漲,優質均衡發展的國策應運而生。而地理區位的差異、民居民風的不同、政治經濟生態圈及居住群體的差別,以及對有關政策理解與落地程度的不同等,讓城鄉教育產生了一定的差距。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以區域內教育的優質均衡助推公平教育,鄉村教育振興成為了重要的課題。
鄉村教育振興是一篇大文章,涉及政策制定、規劃布局、資金保障、人力資源、生態建設、內涵發展等方面,呈現出政府主導的必然與必須。近幾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及各級黨委、政府先后制定并推進規劃布局調整、城鎮化建設、破解大班額、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創建等系列教育決策改革,讓鄉鎮學校的校舍煥然一新,辦學條件極大改善,教師年齡結構不斷優化。鄉村教育振興,迎來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機遇期。
面對這一機遇期,如何有效實施與推進?筆者認為,首先需要進一步提升對鄉村教育振興重要性的認識,強化各級黨委、政府的主導地位,堅定教育優先發展特別是鄉村教育發展之位,倡導樹立社會尊師重教之風,強化家庭履職盡責之態,培植鄉村教育振興合力。在這個過程中,一是要強化政績考核,將鄉村教育振興納入各級黨委、政府履職盡責、政績考評的重要指標,追求以行政之力改變教育生態,促進教育變革,解放教育束縛;二是要凝聚群團組織、社會力量的教育之力,聚焦社會生態及家長素質,讓家庭教育有機融入鄉村教育振興;三是要發揮政府部門協同作用,以編辦、人社、財政、發改、公安等有關部門的積極配合與大力支持,深化政策導向、重構機制體制、強化安全保障,以盤活隊伍、整合資源形成鄉村教育振興區域聯動機制。同時,教育系統自身要遵循規律科學管理,遵守規則規范辦學,尊重校長活力辦學,以合力共生變革原有布局、生態、條件及機制等,以推動與實現鄉村教育量的調整、質的發展、形的改變。山東省濰坊市作為教育改革示范區,曾通過政府主導大力推行校長職級、縣管校聘,發放鄉鎮教師崗位補貼、增設基層中小學正高級教師崗位,啟動鄉村教育“強鎮筑基”行動,開展城鄉教育一體化建設等,有效盤活了鄉村學校的生態與活力,讓鄉村教育振興走上健康保障之路。

讀書節“圖書漂流”活動

讀書節

讀書節“圖書漂流”活動

遠足活動
當前,我們處于以人為本的時代。“以人為本”顧名思義就是把人作為根本,作為一切的出發點與追求點。堅守與遵循以人為本,追求對以人為本的責任、使命、情懷與擔當,主動摒棄政績觀、功利觀及知識本位論,追尋基于生命的個體體驗與成長生態,讓“學校人”真正成為教育的“根”與“本”,這是推動鄉村教育振興的根本所在。
理念決定認知,思想決定行動。要改變鄉村學校現狀,推動鄉村教育振興,首先要建立與時代發展相匹配的正確的認知觀與教育觀,以思想的變革催生與喚醒鄉村教育振興的內生動力。常言道:環境造就人。在區域優質教育生態培植中,地方教育主管部門起著決定性作用。以人為本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更是學生全面成長的需要。作為地方教育主管部門要率先堅持以人為本,樹牢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治校育人的使命化、生態化、專業化與體系化,培植以人為本的教育生態。
同時,抓住學校管理者關鍵少數,以管理帶隊伍,讓每一位教師建立學生作為人的全面成長的根本認知,在傳授知識、培育能力、鍛造素養的過程中,充盈和潤澤人的精神世界。讓每一個人實現獨具稟賦且獨一無二的成長,以實現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的神圣使命與職責。
近幾年來,昌樂縣教育主管部門致力于涵養以人為本的教育生態,立足學校辦學,成立了教育督學隊伍,定期入校進行辦學指導或開展駐校督導,讓學校管理者專心專注、用心用情辦教育。立足教師隊伍,以假期全員培訓聚焦專業能力與專業素養,不斷引領教師徜徉于教學研究,激活教師專注教育的“一池春水”。立足學生成長,大力倡導“陪伴教育”,以課后延時服務的多元課程規劃,讓學生獲得全面而個性化的成長;聚焦特殊教育群體,以導師制、精準幫扶,讓每一名“困難學生”獲得健康陽光成長……置身其中的昌樂丹河小學,重新定位人的行為、狀態與素養,聚焦人的“體魄、情感、精神”生命體三元素,建立了系統的育人結構與育人體系,讓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扎實落地,“自主自信 自能自強”的學風、“經全緯特 修德立行”的教風、“享受責任 能本發展”的校風蔚然形成。
文化治校是現代學校治理的重要標志與特征。文化,以其獨有的價值在學校高品質辦學中彰顯出不可替代且至關重要的“魂”的魅力。有研究者指出,學校本身就是文化,文化走多遠,學校就能走多遠。基于學校文化場域,以文化認同與文化自覺孕育辦學活力,催生行穩致遠與高位運行的辦學愿景,成為諸多有識之士的共識與愿望。但文化治校的主體在學校,核心在文化的科學建構與全面推進。筆者認為,一所學校在走向文化治校的進程中,應堅持以“學校人”為核心元素,從人的思想認知、價值趨向、行為表現等維度進行一體化引領,以實現“學校人”思想與行動的一致性。同時,學校文化的建設也必須要遵循文化建設的規律與體系,以理念層、視覺層與行為層的立體化建設,實現“學校人”對文化的植入、融入與內化,從而形成文化自覺,達到文化治校。
目前,鄉村學校的管理者普遍存在對學校文化建設的認識不足,有的囿于辦學規模人員偏少而“無法”追求文化治校,有的受地域生態及師資隊伍的專業力與專注度制約而“無力”進行文化治校,還有的堅持以教學質量為政績表現而“無心”實施文化治校,更有甚者在思想認知中認為學校文化建設是“洋味、務虛”,而“羞”于開展文化治校……即便個別校長有文化治校的認識與覺悟,但受個人境界與水平的局限,往往缺乏對文化的深刻解讀與系統建構。筆者認為,文化治校是學校內涵發展提升的重要路徑,也是學校打造特色、培育特質人的有效方式。面對鄉村學校的現實與現狀,以文化治校實現鄉村教育振興是重要的路徑。筆者在主持昌樂丹河小學工作期間,堅持創生文化,提出“能本”概念,即“一切以人的本能自覺為出發點,在價值實現、潛能釋放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行為、狀態和素養”,并以此為核心元素,圍繞課程、課堂、活動及黨的建設進行一體化推進,走出了“探索能本概念,追尋能本思想,建構能本體系,培育能本特質人,推動學校能本發展”的文化治校之道,實現了學校獲得年度十項榮譽稱號的可喜成就。
教育的核心是以人為本,教育的目標任務是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當前,國家正大力倡導教育公平,積極追求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鄉村教育作為教育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勇立潮頭、奮勇向前,以政府為主導、教育為主力、學校為主體,通過多元聯動、協同發展,讓鄉村教育在振興之路上邁向幸福與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