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洪/深圳市南山區赤灣學校校長

王小洪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知識、信息的保存、傳輸和發展范式徹底改變。在這樣一個高度信息化的大數據時代,教育資源更加豐富,個體的學習需求也更加多元。學習方式要適應新的學習需求,學校教育也必須適應時代發展。學校教育必須突破固有教育的各種邊界,構建“全資源育人”的新圖景。在這樣的背景下,“無邊界學習”的理念和愿景應運而生,即學習將是無邊界的,呈現出個性化、本土化和全球化等特征。“無邊界學習”無疑是構建全資源育人的教育大環境的理念基礎之一。
得益于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教育教學資源的獲取變得更加便捷、高效。但是現實的學校教育資源的供給卻在內容、方式上存在著各種問題。這不僅成為制約學校教育與社會協調發展的根本問題,更是推進教育改革發展路上的重大難題。
當前,互聯網+教育的浪潮大規模席卷各個學校,滲透進學校教與學的日常中。教育信息化對于學校教育生態的改變主要集中于教育資源領域,相比傳統的學校教育資源供給,當前的教育資源內容輸入已逐漸越過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呈現出覆蓋面廣、傳輸速度快和碎片化等特征。然而,從“育人”的角度來看,學校教育資源雖然乘上了互聯網發展的東風,各種各樣的互聯網教學資源與智能化教學手段拓展了教育資源的內容廣度,但學校教育資源內容的“深度”欠缺,對于學生差異化、個性化發展需求的適應性發展不足。學校教育教學資源的供給往往是單向度的,缺乏基于學習者個性化學習需求的精準匹配,以及面向學習過程的及時調適。學習主體不具備對供給資源進行選擇的自由,其個性化學習需求依然難以得到滿足。因此,學校教育資源供給主體存在著“輸入面寬,輸出面窄”的廣度與深度之間的矛盾,主體資源的教育功能社會化尚未形成。

目前,雖然信息化資源的介入給學校教育“硬件”增添了許多亮點,但許多學校教育資源供給方式依然停滯在傳統的“封閉式”班級授課上,未能充分撬動信息技術引入帶來的資源優化效應,教育資源輸出渠道單一且封閉,缺乏開放性和多元性。教育資源供給過程呈現“粗放式”的特征,未能充分考慮學校所處的發展階段及師生的動態化教與學需要。同時,學習主體獲取學校教育資源的路徑不暢通,供給主體和學習主體之間未能形成有效鏈接,在現有的填充式輸入下難以達成開創性的學習效果。教師的信息技術資源應用能力亟待提升,未能充分整合技術工具使用與“育人”之間的關系,對于信息技術發展帶來的教學資源拓展的空間利用有限。
當前,雖然大部分學校均引入了大量的數字教育資源,但對于這些資源的管理和使用仍呈現技術人員和教學人員“涇渭分明”的分離狀態。在學校教育實踐中,常常出現教師因無法靈活運用信息技術工具而中斷課堂教學的情況,教師的專業發展活動未能充分納入對于信息技術應用的訓練。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法知識(Technologi 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簡稱TPACK)是指教師整合“技術-教學-內容”的能力,體現了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于學科教學實踐的應用能力。目前,教師對信息技術的理解和知識儲備不斷增強,但是從深度的“理解”到深度的“應用”之間還有很大的鴻溝。同時,雖然學校教育資源的圖景正在經歷一場大的變革,但師生之間的教與學關系仍未能從“靜態”走向“動態”,教與學過程中的師生交互不足,教學過程中的資源的供給主體仍以教師為主,對于學生主體性的激發不足。
《2018年度中國數字閱讀白皮書》顯示,我國數字閱讀用戶截至2018年年底總量已達到4.32億人次,人均數字閱讀量達12.4本,《2018-2019年中國數字出版年度報告》顯示,2018年國內數字出版產業整體收入規模已達到8330.78億元,種種數據表明數字閱讀時代已經來臨。而數字閱讀時代的到來直接引發了學習方式的變革,移動學習、泛在學習、混合學習等新型學習方式悄然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同時,課程改革對學生的核心素養培育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代表溝通能力、批判性思維、合作與創造力的4C教育(Communication,Critical Thinking,Collaboration,Creativity)是21世紀學生應掌握的關鍵能力。“無邊界學習”理念介入下的學校“全資源育人”圖景描繪的關鍵點,即無邊界育人體系和學習平臺的建設,多主體、多路徑、多要素組合的學校教育資源體系,將打破原有的時空界限,更好地適應新時代學生的學習習慣與風格,激發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在互聯網+教育的變革系統中,教育資源作為與課程要求、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最為密切的教育要素,它的變革是實現信息技術與教學方式改革深度融合的關鍵契機。尤其對于新代 “數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s)的學生來說,傳統的課堂教學形態已經無法完全滿足和適應他們的學習和發展需要。雖然我國已經進行了多輪旨在提升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課程改革,但目前的課堂教學形態仍然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缺乏“學而思之”和“學而辯之”的過程。“無邊界學習”理念在學校場域中的應用則有望打破這一現狀,幫助學生精準、有效地了解自己的學習風格和需要,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形成有深度、個性化的學習軌跡。

與傳統的學校資源供給體系相比,數字時代資源供給最大的不同就是將實體的紙質界面轉化為虛擬的電子界面,使師生與教育資源的交互從靜態走向動態。傳統的教育資源的主要表現形式為“界面化”的文本,師生的互動是以教材為中介的間接互動,而“無邊界學習”理念引導下的教育資源表現特征為“交互式”,直接建立起教師、資源、學生三者間的互動聯系,這意味著當前的學校教育資源能夠針對實際教學中師生的需要,展開實時的教學資源支持,提升課堂中人的要素與知識要素之間的互動。同時,“無邊界學習”意味著教育資源的傳遞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習者可以隨時隨地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進行“標記”,學校教育中個性化學習的發生具有了更大的可能性。
“無邊界學習”理念核心在于將學習的邊界打破,讓學習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具體來看,“無邊界學習”是以培養人的必備素養為目標,旨在突破固有教育框架的束縛;以現實課堂和虛擬資源為依托,意在滿足人對未來學習的個性化多元需求。“無邊界學習”理念能夠為學校教育資源供給體系的改進提供思路,進而促進“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全資源育人大環境的構建。
學校在吸收教育資源時就應當拓寬輸入面,合理利用互聯網上共享的優質教育資源,保證學校教育資源的先進性。更重要的是,面對學習主體,學校教育資源應當呈現高度開放性,否則將造成資源利用率的低下。在主體資源的輸出端,學習主體應當能夠接觸到全面的教育資源,并能在繁多的資源中做出自主選擇,自主安排學習內容。同時,應保證供給方式的多元化。需要注意的是,課堂教學仍是學校教育資源供給中最重要的方式,具備著它不可替代的價值。因此,學校應著手構建起以課堂教學為主的多元供給平臺,在保證課堂教學的核心地位的基礎上開發更多的自主學習、生生交流、師生交流渠道,使學習主體能夠更加高效地利用教育資源。
立足學校發展實際,堅持“無邊界學習”原則,推動教育教學理論創新。人類在工業化過程中為滿足人才規模化生產而創立的以“班級授課制”為基本特征的現代學校教育,是以學科分化為本質的。這一學科中心教育模式,直接導致了整體性知識的碎片化。而20世紀后半葉迅猛發展的以互聯網為表征的信息技術,尤其是而今已無處不在的移動互聯,以更加迅猛的速度、更加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的知識版圖和學習方式,知識的碎片化、圖像化,學習的膚淺化、娛樂化,給學校教育和學生學習方式帶來了巨大挑戰。赤灣學校立足于時代特征和區域特點,在充分的田野調查基礎上運用民族志方法,從學校的區域、社區實際出發,對“無邊界學習”理論在本學校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學校的具體運用展開充分理論探討。在研討中創造性地構建了以課程改革為“抓手”,以“大課堂”教學為“推手”,通過課程內容統整、課堂教學形式創新、泛互聯網化學習平臺建設三大路徑,將學習導向“無邊界”化、深刻化和超時空化。赤灣學校立足于學校層級教育教學改革發展實踐的“無邊界學習”理論體系,進一步創建了“無邊界學習”育人體制機制建構模型。
赤灣學校在“無邊界學習”的理論基礎上,在“全資源教育、全要素育人”課程觀主導下,通過頂層設計,編制了《學校課程規劃與實施方案》,并在統一規劃的綱要指導下,關注學校、社區和區域的本土特點,在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個性教學、家庭教育、社區教育四大維度,以體系化地統整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三大課程體系為根本追求,開發了12種校本課程。其中“綠色之行,文化之旅”德育研學課程獲得了2018年教育部德育典型案例表彰;無邊界學習課程統整大課堂獲南山區教育改革創新獎一等獎,并完成市級重點課題研究;海上絲路博物館課程作為南山區博物館課程的一部分,獲評深圳市好課程。優質的教學課程體系為實現以全資源教育、全要素育人為目標的“無邊界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內容基礎。
秉持“在既定教學時空內使教學內容盡可能豐富”的教學有效性原則,以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化實施為課堂教學理念,在統整課程內容的基礎上,打破課堂教學時空邊界,鼓勵教師以教育教學科研為引領,在實現校本教師專業發展的前提下,探索性地構建“大課堂”教學模式,實施“大課堂”教學,創造以教師個性化教學為引領的學生“無邊界學習”引導、啟發模式。生成了包括“初中生物結構化課程教學模式”“學本課堂語文無邊界閱讀教學模式”“無邊界體育教學模式”“中小學數學課堂結構化教學模式”“中小學生體質健康預警及干預模式”“基于移動終端的云地理無邊界學習模式”等特色“大課堂”教學模式,形成了覆蓋各學科且學科特征鮮明的統整課程“無邊界學習”“大課堂”。
赤灣學校地處改革開放前沿的國家科技創新核心區、數字產品先導區,具有先天的技術運用優勢。在數字賦能教育理念主導下,充分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智能學習技術和區塊鏈技術,以“無邊界學習”為目的,搭建“泛互聯網化”的學習平臺,并將學校與社區、學校與社會、教師與家長、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五大關系,搭載在這個融傳統社會網絡和現代數字網絡為一體的學習平臺上。通過五大關系的互聯互通、互信互建,從根本上實現了課堂內外、校園內外的融通,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統整為了一個以學生為中心、以學校為核心場域,貫通全員、全程、全方位的“學校為主,社會協同”的“三全育人”教育系統,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踐行立德樹人教育宗旨,教書育人,提供了整體性、系統化的平臺支撐。
以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目標,以立德樹人為宗旨,以育人為目的,面向學習能力提升和學生終身學習、終身發展,構建了結果評價、過程評價、增值評價、綜合評價“四位一體”的“無邊界學習”評價體系和體制機制,有效激勵“無邊界學習”。秉持“資源即課程”的改革發展理念,以全資源教育、全要素育人為根本追求,通過統整課程、創新教學、融合技術三大路徑,構建了聯通五大關系,打破了學科邊界、學年邊界、時空邊界,形成了面向“無邊界學習”的全資源全要素育人學校系統建設理論和實踐路徑、實踐模式。本研究圍繞全資源教育、全要素育人展開理論和實踐探索,對于整體性系統化構建高質量學校“育人”體系,邁向教育現代化,具有顯在的理論意義和引領價值。
自2014年開始,深圳市南山區赤灣學校便以“無邊界學習”和“終身學習”等理念為基礎,以教育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循著“轉變觀念、統整資源、創新教學、融合技術”的思想邏輯開展教育實踐探索。其目標在于突破在教育實踐中出現的五大“邊界”:工業化帶來的學科邊界;“班級授課制”帶來的學年、班級邊界;教育專門化帶來的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邊界;城市化帶來的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邊界;信息化帶來的知識整體性、系統性邊界。自2014年開展項目研究以來,本研究團隊已發表論文40余篇,編寫教材3部,獲國家級課題立項支持2項、省市區級課題支持41項,其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成果被廣泛宣傳和報道,產生了較好的學術影響。王小洪“教育科研專家工作室”,聚集了區域內外的單位成員和個人成員,相關理論和實踐模式在本區、本市、本省及廣西的多所學校得到推廣,有效促進了革命老區百色田陽民族中學的改革與發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通過“無邊界學習”實踐探究,赤灣學校實現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發展變革:第一,以學生終身發展為目標,實現學生從被動受教者向主動學習者的轉變;第二,以課程統整為途徑,推進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體系化與教師個性化課程的融合;第三,以“大課堂”教學為手段,推動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實踐課程的形態化融合,實現教師課程自主創新、課堂組織方式變革、學習內容重組、教學資源優化、教師家長社區共育的課堂教學新格局;第四,構建社會資源與學校資源融合的大教育環境,以每年組織學生走進周邊企業、社區開展體驗式學習的形式,促進項目研究、問題式探討,讓各種社會資源成為學生學習資源;第五,以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智能學習技術為支撐,構建聯通課堂內外、校園內外,貫通師生、家校、社校的跨時空網絡化學習平臺。實施七年以來,赤灣學校探索出學校“無邊界學習”育人的新路徑:首先形成了九年義務教育學校層次的“無邊界學習”理論;其次,探索基于“無邊界學習”的全資源、全要素育人的系統化學校建設方案;最后,構建覆蓋教育教學“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無邊界學習”學校教育系統,使學生教師邁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無邊界學習”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