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東/浙江省溫州市教育評估院質量評價科科長

王旭東
綜合素質評價包含“品德表現、審美與藝術、運動與健康 、探究與實踐、勞動與技能”五個領域。近十幾年來,初中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都與高中學校招生掛鉤。絕大部分地區采取等第評價,作為高中學校錄取新生和初中畢業的前置條件。比如,普通高中錄取的初中生必須具備5B,重點高中錄取的學生必須具備2A3B。這種等第定性評價,沒有得到大家的高度重視。云南省、廣東省、山東省等少數地方已經開始探索綜合素質量化評價。2020年,云南省的體育和語文、數學中考滿分均是100分,音樂、美術、勞技各20分,信息10分,生物、物理、化學實驗操作計入中考成績。2021年,大連市中考物理、化學、生物實驗操作各10分計入中考,體育與健康60分,其中過程性評價30分。
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標,就有什么樣的教育行為。為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現象,中共中央、國務院在2020年10月發布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特別強調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和過程評價改革。初中生綜合素質采取量化評價,直接納入中考成績,成為高利害的評價,這勢必會引起學校、教師、家長、學生和社會的高度重視,勢必能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德、體、美、勞”各方面的活動。
初中生綜合素質量化評價已成為綜合素質評價改革的趨勢。為了科學、有序、穩步推進初中生綜合素質量化評價改革,筆者提出五個策略,供大家參考。
體育現場技能性中考是結果性考試,已經獨立納入中考成績,各地賦分不同,一般在30-100分之間。經過多年的實踐,體育中考評價指標的客觀性、現場評價流程的規范性,已經得到社會認可。綜合素質評價的“品德表現、審美與藝術、運動與健康 、探究與實踐、勞動與技能”五個領域評價都屬于過程性評價,不是結果性評價。例如,“運動與健康”領域評價內容與體育現場中考完全不同,應該要反映出學生初中三年的常態化體育運動的態度、積極性和參與性,要反映出學生這三年的身心健康情況。如果學生出現嚴重肥胖、高度近視等健康問題要酌情扣分;如果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體育運動習慣,有自己特長的運動項目,而且參加市、縣、校運動會并取得好名次,建議給高分。
綜合素質過程性量化評價成為當今教育評價的世界性難題。綜合素質評價量化分數納入中考成績,就屬于高利害考試。高利害考試必須公平公正,做到客觀評價。目前,綜合素質過程性量化評價指標不夠客觀,評價技術不夠成熟,評價流程缺乏嚴格的規范性,很容易出現個別評價不客觀等技術性問題,甚至出現不公平不公正等極端案例。綜合素質由“等第定性評價”改革為“分數定量評價”,是基礎教育一種跨越式、挑戰性的改革,不能隨意而為,更不能“干等”技術成熟。我們必須一邊科學研究,一邊實踐行動。
如果綜合素質評價一次性給予高賦分,一蹴而就,很容易引發社會輿情。如果評價過程中出現不良個案,則很容易導致不良輿情,也必然會影響當地綜合素質評價改革的進程。2020年,廣東省某市將研學納入中考綜合素質量化評價,由于評價技術跟不上,產生社會不良影響,導致綜合素質評價方案回爐整改。我們要隨著綜合素質評價技術的實踐和完善,逐年增加綜合素質的總分。我們要給學校、教師一個探索和完善的發展過程,也要給家長和社會一個接受和適應的心理過程。
綜合素質量化分數逐年遞增,教育局每年都應發布相關文件;當地各種新聞媒體每年都應關注綜合素質評價分值的變化,傳播、宣傳綜合素質評價改革的意義和初心,連續幾年傳播這些信息,必然會有效發揮良好的社會效應和教育效應,促進家長樹立“全面”的育兒觀和成才觀,也會強化學校和教師“全面”的學生觀和質量觀。
改革的第一年,建議綜合素質評價總分為50分,每個領域各10分。隨后,總分逐年遞增,直到綜合素質評價總分達到與語文、數學學科相同的分數。如果語文、數學滿分為100分,建議三年綜合素質分數依次為50、75、100分,各領域分別為10、15、20分;如果語文、數學滿分為150分,建議三年綜合素質分數依次為50、100、150分,各領域分別為10、20、30分。
初中三年,學校和學生都有一個共性現象。初一階段是學生“小初轉型”期,學校開設的德育、體育、美育、勞動等方面校本課程比較多,相關的學生社團活動也比較多,學生的參與面比較廣、參與的人數也比較多,也就是說,初一階段綜合素質活動欣欣向榮。初二階段是學生學業成績分化期,學校和家長非常重視學生的語文、數學、英語、科學、道法和社會等中考文化科目的學習。同時,很多學校為了爭取初三有三個月左右的中考復習時間,會加快進度實施超前教學,從而縮減德育、體育、美育、勞動等方面的課程和活動時間,也就是說,初二階段綜合素質活動悄悄撤退。初三階段,很多學校為了應試中考,就會不同程度占用德育、體育、美育和勞動課程的時間,會大幅度縮減綜合素質相關的學生活動,有些學校甚至不支持初三學生參加本校運動會、藝術節、讀書節等活動,也就是說,初三階段綜合素質活動偃旗息鼓。受傳統應試觀念的影響,隨著初中生年級提升,文化學科補習漸漸增多,綜合素質方面培訓漸漸減少。通常情況下,小學生課外補習以體育、藝術等興趣班為主,以文化學科為輔;初中生課外補習以文化課為主,興趣班為輔;高中生課外補習幾乎都是考試科目,沒有興趣班。在初中階段,初一學生補習往往兼顧文化課和興趣班,初二、初三課外補習都是考試科目。總體而言,隨著年級的上升,初中生參加綜合素質活動越來越少。
綜合素質評價成績的權重按學年或學期遞增,配合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落實,不但可以有效阻止上述現象,還能促進學校每學期規范實施綜合素質評價工作,愈加重視開展豐富多彩的綜合素質活動,讓初三學生也能參加體育節、藝術節等綜合素質相關活動;還能促進學校給予體育、藝術、勞動等課程與語文、數學、英語平等的課程待遇,激發體育、藝術、勞動等課程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還能激發學生重視綜合素質活動,并積極參與;在當前“雙減”背景下,還能促進家長讓子女從“文化學科補習”轉向“體育、藝術等綜合素質方面補習”,從而達到“雙減”的目的。
綜合素質評價權重遞增可以采取以下模型:初一學年權重20%(每學期10%),初二學年權重30%(每學期15%),初三學年權重50%(每學期25%)。根據這個模型,學生絕不會因為上一年度的“優秀”而放松當下的努力。根據這個模型,無論是初一、初二,還是初三,學校都不能占用體育、藝術、勞動等課程時間,都要開展綜合素質活動,都要為學生創造提升綜合素質的機會。只有學校和學生愈來愈重視綜合素質相關活動,我們才能真正實現綜合素質評價改革的目的。
作為高利害考試,必須遵守賦分客觀性原則。文化學科采取筆試方式,閱卷評分非常客觀,幾乎沒有出現考生的質疑申訴。綜合素質評價屬于過程性評價,在實踐操作中,不管是學生自評、同學互評,還是教師(班主任)評價,都很容易出現主觀性評定。主觀性評價很容易出現不科學和不公平公正的現象。某市規定重點高中錄取的前置條件是學生必須具備2A3B及以上,為此,有些學校為了提高重點高中的升學率,會把綜合素質A等評給可能上重點高中的優生,而這些優生的綜合素質表現未必優秀。曾經出現一個案例,有位學生平常學業成績很一般,結果中考出現“黑馬”現象,高于當地最好的重點高中分數線,但是由于綜合素質評價沒有2A,被重點高中拒錄。家長提出申訴,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卻無法提供綜合素質評價的證據和數據。
必須研制綜合素質各領域評分標準和評分細則。包括學生做了什么,做到什么程度,給多少分;沒有做到什么,沒有做到什么程度,要扣多少分。例如:獲得縣級一等獎10分,二等獎9分,三等獎8分;校級一等獎8分,二等獎7分,三等獎6分。近視500度,扣2分,近視400度,扣1分;嚴重肥胖扣2分,一般肥胖扣1分。體育課缺勤五分之一扣1分,缺勤四分之一扣2分,缺勤三分之一評為“不合格”。
評分標準和評分細則要做到“結果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綜合素質評價的目的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綜合素質培養活動,盡量吸引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各種各樣的校內外有益活動。綜合素質評價不強調結果,重在過程性、形成性評價,活動參與的過程、體驗、收獲比結果更為重要。所以,必須把學生相關課程和活動參與的過程作為前置條件,出勤評價具有一票否決的地位。應明確規定學生必須保證一定的出勤率,才能有資格獲得滿分。一個學生如果平常幾乎不參與音樂課及其相關活動,那么期末即使是獲得市縣級音樂某項目比賽一等獎,也不能給予高分。
評分標準和評分細則要體現“全面發展和個性特長發展相結合”。綜合素質評價的目的是引領學生和家長重視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希望學生每個學期都能對照各領域、各項目評價內容,規劃自己的項目參與和學習,改進自己的態度和努力程度,爭取各領域滿分。例如,審美與藝術領域包含音樂、美術、舞蹈和工藝制作四個模塊,如果該學期同時開設美術和音樂兩個模塊必修課,那么學生必須保證兩個模塊都達標,否則,就沒有資格拿到滿分或者高分。也就是說,同一個領域開設多門必修課,只有所有必修課都達標的前提下,才可取其中最高分;如果其中一門必修課不合格,則取其中最低分。同理,同一門必修課包含多個項目,也應采取這種評分規則。例如,美術模塊包含畫畫和書法兩個項目,只有畫畫和書法項目都合格了,才可以取其中最高分,或者取其平均分;如果畫畫不合格,那么美術模塊評為不合格。課程項目特別優秀的學生,可以申請免試,但是不可以免修。
高考是選拔性考試,是基于常模的考試,全體考生考試分數呈現正態分布,有利于各檔次高等院校錄取不同層次的學生。所以,高考必須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明顯的區分度。
中考是畢業考和升學考“兩考合一”的考試,是標準考試和常模考試相結合的考試。對于低分段學生而言,中考側重于課程標準的考試;對于高分段學生而言,中考是側重于選拔性的常模考試。從教育測量學角度分析,中考文化學科要實現兩個區分,一是把能畢業和不能畢業的學生區分出來;二是把上重點高中和上普通高中的學生區分出來,也就是把不合格的學生和優秀的學生區分出來。初中生綜合素質評價屬于中考,必須把綜合素質表現“不合格”和“優秀”的學生區分出來。因此,在評分細則上要設置好這兩個區分點,沒必要對不同層次學生實施全面區分。綜合素質量化評價要在合格和不合格層次拉開適當的分數差,在優秀和中等層次拉開適當的分數差,體現區分度。
綜合素質評價的目的不是簡單地評估學生綜合素質水平和程度,而是通過綜合素質評價,引領學生積極參與綜合素質相關活動,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在合格和不合格之間設置高區分度,引導每一個學生都必須達到合格,同時要創新建立“補修、補考”機制。如果因學習過程不合格(主要原因是出勤),補修課時要高于缺課的課時數兩倍,最低不低于四課時。因學習效果不合格,需要補考一次。補考、補修后成績有最高限制,補考、補修不能給予滿分,從而引導學生認真對待綜合素質常態化活動。在優秀和中等層次應設置高區分度,引導學業優秀學生繼續重視綜合素質活動,不要過度聚焦文化課補習。
很多區縣教育局在每年春季都會發布當年的高中招生政策,規定應屆初中畢業生綜合素質評價內容、評價方法、分數權重、評價流程和相關表格等,要求學校按文件細則給每一個學生六個學期做綜合素質評價,并在規定時間上報評價結果。
這種評價方案滯后的行政行為是不科學的。表面上看,含有六個學期的過程性評價,本質上就是最后一個學期一次性的結果評價。評價方案滯后,不僅僅失去了評價的導向功能,而且讓學校無法依據“官方標準”實施過程性評價,只能在初三最后一個學期收到教育局“最新評價方案”后,補做前面五個學期的評價。一次性做三年六個學期的評價,很多事情都淡忘了,班主任和老師也可能發生變化了,評價的信效度必然很低,也很容易產生人為造假。這種沒有實質性過程評價的綜合素質評價,是為了評價而評價,是形式主義的評價,是沒有促進意義的評價。
五個領域評分標準和評分細則必須提前公布,應“三年一貫制”。區縣教育局每年要對剛入學的初中生公布綜合素質評價辦法,類似高考政策要提前公布,并且保持三年不變。如此,學校才能更好地按官方標準規范、真實、科學、有效地開展綜合素質評價,每學期都可以真實實施過程性評價,同時發揮評價指標的導向性,保障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相關權益。由于每一學期一次量化評價,評價機制嚴密,評價時間及時,評價結果信效度高,而且可以在技術上消除作假現象。
實施初中生綜合素質量化評價,充分發揮考試評價的導向功能,能引導大家高度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育,能引導教育局加強綜合素質相關科目的師資建設和硬件投入,能引導學校開足開齊德育、體育、美育、勞動等課程和活動,大力大量開展學生德育、體育、美育、勞動等方面的活動;能引起學生和家長的高度重視和積極投入,最終促進每一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落實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是我國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重要內容。綜合素質評價改革前途光明,但綜合素質量化評價技術困難重重,我們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