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明
卵巢上皮性腫瘤是臨床常見的女性生殖系統惡性腫瘤,且該病癥病發初期較隱匿,缺乏明顯的臨床癥狀,大部分患者經確診時,其病情已發展至中晚期,病死率較高,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量。而手術治療是有效措施,主要是為了確定疑似診斷,且在晚期疾病情況下盡可能切除患者原發或轉移病灶,對患者生存周期的延長有重要意義[1,2]。而腫瘤細胞減滅術是治療晚期上皮性卵巢癌的常用措施,腹膜后淋巴結轉移是該病癥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是否在腹膜后切除淋巴結存在一定爭議。初次腫瘤細胞減滅術需最大限度的切除原發腫瘤與轉移腫瘤,使其殘留癌灶<1 cm,或達到無肉眼殘留病癥[3,4]。為進一步探究淋巴結切除對患者手術治療效果的影響,本文以本院2015 年1 月~2018 年10 月收治的200 例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晚期上皮性卵巢癌腫瘤細胞減滅術中淋巴結切除對患者預后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 年1 月~2018 年10 月收治的200 例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行腫瘤細胞減滅術治療,依據患者腹膜后淋巴結切除情況分為參照組(淋巴結未切除)和研究組(淋巴結切除),每組100 例。參照組患者年齡最小34 歲,最大72 歲,平均年齡(51.62±7.22)歲;病理類型:漿液性癌52 例,黏液性癌15 例,子宮內膜癌23 例,透明細胞癌3 例,其他腺癌7 例;國際婦產科協會(FIGO)分期:ⅢC 期85 例,Ⅳ期15 例。研究組患者年齡最小35 歲,最大70 歲,平均年齡(50.65±3.55)歲;病理類型:漿液性癌50 例,黏液性癌14 例,子宮內膜癌25 例,透明細胞癌5 例,其他腺癌6 例;FIGO 分期:ⅢC 期81 例,Ⅳ期19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均經臨床病理學確診為原發性上皮性卵巢癌;②經婦產科聯盟手術病理分期為ⅢC/Ⅳ期;③術前行肺部增強CT 檢查,術中探查,均未發現腹膜后的淋巴結腫大情況;④經初始腫瘤細胞減滅術干預達到滿意的腫瘤細胞減滅標準;⑤治療過程中接受紫杉醇脂質體+卡鉑方案化療;⑥患者資料完善。
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惡性腫瘤或癌細胞擴散者;②接受除手術、化療以外的治療干預者;③患有精神疾病、意識障礙與溝通障礙者;④合并嚴重肝腎等功能不全者;⑤中途退出,隨訪期間因其他疾病死亡或未回應者。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在入院后行婦科檢查、增強CT 檢查與腫瘤標記物檢測等多項檢查,全面評估患者病情,由經驗豐富的2 名或2 名以上的婦科醫師商討治療方案,然后均行初始腫瘤細胞減滅術,研究組同時行腹膜后淋巴結切除,參照組未進行淋巴結切除,兩組患者術后均進行紫杉醇脂質體+卡鉑方案化療,3 周為1 個療程。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相關指標、并發癥發生情況、生存情況。
1.3.1臨床相關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與住院時間。
1.3.2并發癥 記錄兩組患者輸尿管損傷、腸梗阻、髂外靜脈損傷、深靜脈血栓與腹腔感染的發生情況。
1.3.3生存情況 隨訪2 年,記錄兩組患者復發、死亡情況,并記錄中位PFS、中位OS。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中位數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臨床相關指標對比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長于參照組,術中出血量多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相關指標對比()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相關指標對比()
注:與參照組對比,aP<0.05
2.2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高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n(%)]
2.3兩組患者生存情況對比 隨訪2 年,研究組患者復發率為84.00%(84/100)、死亡率為52.00%(52/100),與參照組的83.00%(83/100)、55.00%(55/100)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36、0.181,P=0.849、0.671>0.05);研究組中位PFS 為32 個月、中位OS 為52 個月,與參照組的31、53 個月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1.252、1.521,P=0.212、0.130>0.05)。
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是臨床常發的惡性腫瘤疾病,具有較高的病死率,且隨著腫瘤免疫性研究的逐漸深入,人們對腫瘤淋巴結的認識逐漸加深,而腫瘤引流淋巴結,即腫瘤細胞提高淋巴管可到達淋巴結,可在機體中發揮重要的抗腫瘤免疫作用[5]。淋巴結切除是有效阻斷腫瘤淋巴轉移的路徑,但也降低了抗體腫瘤的免疫功能,為避免日后腫瘤治療出現障礙,積極保護患者免疫器官功能是醫師實施手術前必須考慮的條件,因此手術治療時是否切除患者淋巴結需慎重考慮[6]。但有部分學者認為,在患者腫瘤晚期,隨病情發展,其腫瘤引流淋巴結的免疫性質轉變,對腫瘤免疫耐受,繼而成為腫瘤細胞組織轉移中轉站,同時腹膜后的淋巴結屬于化療藥物的盲區,對化療并不敏感,鑒于此針對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治療,可將患者腫大轉移淋巴結切除[7]。臨床大部分醫師認為實體瘤是否將區域淋巴結切除,主要由腫瘤的轉移方式、淋巴轉移對患者預后的影響與淋巴結轉移陽性率等因素決定[8]。若患者腫瘤細胞轉移以淋巴轉移為主或淋巴轉移率較高,可實施淋巴切除治療;若患者腫瘤轉移并不是臨床轉移且淋巴結陽性率不高的實體瘤患者,可不實施淋巴結切除治療[7]。而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是否進行腹膜后淋巴結切除是目前臨床研究的熱點。
本研究結果中,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長于參照組,術中出血量多于參照組,并發癥發生率高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中位PFS 為32 個月、中位OS 為52 個月,與參照組的31、53 個月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患者行淋巴結切除,手術時間延長、術中出血量增多,且并不影響患者生存預后,因此對于淋巴結切除是否能改善患者生存周期,仍存在爭議。
綜上所述,在晚期上皮性卵巢癌腫瘤細胞減滅術中進行淋巴結切除不僅會延長手術時間、增加術中出血量,甚至會提升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且對患者PFS、OS 等生存情況無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