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欣
急性腸炎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疾病,主要由飲食不衛生及感染病毒、細菌所致,病原主要是細菌和病毒。該病的主要發病季節是夏秋季,患者的癥狀是惡心、嘔吐、腹瀉和腹痛。大部分患者是由于不清潔的飲食和食用含有病原菌的食物所致。如不及時有效的治療,會出現脫水、電解質紊亂、休克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急性腸炎的治療中,首先要調整飲食,糾正電解質紊亂,根據病情控制用藥劑量。入院后及時進行解肌、止吐、補液、調整電解質、飲食指導等常規治療;用藥治療方面,急性腸炎患者在接受常規治療的同時,可能有服藥史,會降低糞便培養陽性率,不利于臨床診斷和治療的順利進行,增加不良反應。醫師應根據患者平時的用藥習慣及病史資料,嚴格觀察患者的臨床表現,指導患者合理使用抗生素,并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的針對性治療方案。阿奇霉素抗菌譜廣,是一種治療急性腸炎的常用藥物,廣泛用于臨床[1]。本研究選擇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急性腸炎患者50 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培氟沙星組和阿奇霉素組,分析阿奇霉素治療急性腸炎的臨床效果。
1.1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急性腸炎患者50 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培氟沙星組和阿奇霉素組,每組25 例。培氟沙星組中,男16 例,女9 例;年齡21~78 歲,平均年齡(45.45±10.85)歲;病程1~7 d,平均病程(3.51±1.41)d;輕度患者10 例,中度患者9 例,重度患者6 例。阿奇霉素組中,男15 例,女10 例;年齡23~80 歲,平均年齡(45.54±11.49)歲;病程1~7 d,平均病程(3.52±1.23)d;輕度患者10 例,中度患者10 例,重度患者5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培氟沙星組患者給予培氟沙星治療,0.4 g培氟沙星加入250 ml 的5%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滴注,每12 小時1 次。阿奇霉素組患者給予阿奇霉素治療,將0.5 g 阿奇霉素加入250 ml 的5%葡萄糖溶液內,緩慢靜脈滴注,時間>60 min,1次/d。兩組均持續治療7 d。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超敏C 反應蛋白、白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α、降鈣素原、白細胞計數水平,臨床療效,副作用,退熱時間、止瀉時間、腹痛消失時間。
1.4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糞便性質及排便次數恢復正常,實驗室檢查各項指標恢復正常;有效:治療后患者的癥狀改善,排便次數減少,糞便性質明顯改善,實驗室檢查提示白細胞、紅細胞及膿細胞數量明顯減少;無效:治療后患者的癥狀、實驗室檢查結果、化驗結果均無改善。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2]。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治療前后超敏C 反應蛋白、白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α、降鈣素原、白細胞計數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超敏C 反應蛋白、白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α、降鈣素原、白細胞計數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超敏C 反應蛋白、白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α、降鈣素原、白細胞計數水平均較治療前改善,阿奇霉素組超敏C 反應蛋白、白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α、降鈣素原、白細胞計數水平均顯著低于培氟沙星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腫瘤壞死因子-α、超敏C 反應蛋白、白介素-6、降鈣素原、白細胞計數水平比較()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腫瘤壞死因子-α、超敏C 反應蛋白、白介素-6、降鈣素原、白細胞計數水平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培氟沙星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2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阿奇霉素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100.00%(25/25)高于培氟沙星組的76.00%(19/2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3兩組副作用比較 兩組治療過程均未見副作用。
2.4兩組退熱時間、止瀉時間、腹痛消失時間比較阿奇霉素組退熱時間(2.75±0.11)d、止瀉時間(3.56±0.11)d、腹痛消失時間(2.21±0.12)d 均短于培氟沙星組的(3.78±1.21)、(5.24±1.41)、(4.21±0.34)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夏季和秋季是急性腸炎的高發期,患者常誤食不潔食品,容易暴發疾病,常規檢查糞便白細胞計數正常或異常。病原菌以大腸埃希菌、沙門氏菌、嗜鹽細菌、變形桿菌、葡萄球菌為主。急性腸炎的主要臨床癥狀是臍帶痛,排便后疼痛癥狀減輕,大便多呈水樣,腸鳴聲多,病情嚴重,可出現發熱、嘔吐等,有些還可出現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急性腸炎患者應及時診治,如不及時治療可引起嚴重并發癥。當前對繼發性胃炎的治療主要采用綜合療法、乙基抗生素微生態制劑復水療法以及合理保護胃黏膜等。對黏液糞或膿血糞、出現發熱癥狀者,常用抗生素治療。但是,多數患者自行應用大量抗生素治療,導致實際的實驗室檢測陽性率較低,糞便培養沒有得到有效的價值[3]。所以臨床醫師需要對患者的癥狀進行綜合的判斷和分析,觀察患者的病史、用藥情況、飲食習慣、排便次數、排便性質、化驗結果等,并根據病情選擇適當的抗生素治療。
急癥腸炎發病快,變化快,如不及時治療,可引起脫水、電解質紊亂,甚至休克等并發癥。治療急性腸炎常用藥物有莫西沙星、環丙沙星、加替沙星等。但是,這種藥物對患者的肝、腎功能有不良影響,而且長期使用會增加腸道細菌的耐藥性,治療效果不佳。所以治療急性腸炎,首先要調整飲食,保持電解質平衡,合理選用抗生素。通過臨床研究發現,胃黏膜保護劑與二乙基抗生素復合微生態制劑治療急性腸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但在現實生活中,患者通常在入院前使用抗生素,這會影響實驗室糞便培養的結果[4,5]。
阿奇霉素是一種常用抗生素。阿奇霉素可結合腸道敏感細菌的50 s 核糖體,抑制蛋白質合成。阿奇霉素對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及病毒螺旋體均有較好的抑菌效果,臨床應用廣泛[6]。在臨床上,阿奇霉素能抑制蛋白質的合成,使藥物的作用得以充分發揮。給藥后,阿奇霉素可及時集中于多形核白細胞或巨噬細胞內,緩慢轉移到發炎部位,提高發炎部位的發炎局部藥物濃度;與喹諾酮類抗生素相比,阿奇霉素具有較長的半衰期,抗菌譜較寬,對沙眼衣原體、肺炎支原體、流感嗜血桿菌等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7,8]。大小便排出后,阿奇霉素不會對肝、腎功能產生不良影響。而阿奇霉素的代謝物則通過腎臟排出體外,對肝、腎損害較小。與其他抗生素相比,藥物副作用小,對患者的傷害小,此外,阿奇霉素能夠維持較高的血藥濃度,延長半衰期,具有穩定的抗菌作用,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臨床癥狀,取得了良好的療效[9,10]。
本研究顯示,治療后,兩組超敏C 反應蛋白、白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α、降鈣素原、白細胞計數水平均較治療前改善,阿奇霉素組超敏C 反應蛋白、白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α、降鈣素原、白細胞計數水平均顯著低于培氟沙星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阿奇霉素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100.00%(25/25)高于培氟沙星組的76.00%(19/2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過程均未見副作用。阿奇霉素組退熱時間、止瀉時間、腹痛消失時間均短于培氟沙星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阿奇霉素對于急性腸炎的治療效果確切,安全有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炎癥,縮短相關癥狀消失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