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
根據我國《抗菌藥物臨床使用指導原則》,臨床中Ⅰ類切口手術患者并不主張使用抗菌藥物,其主要是由于Ⅰ類切口手術切口屬于清潔切口,醫生通過對患者進行局部消毒、手術無菌操作之后可以顯著避免患者發生感染的可能性[1]。而圍術期使用抗菌藥物進行預防的主要情況是用于評價抗菌藥物合理用藥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中Ⅰ類切口手術患者在手術治療期間使用的抗菌藥物常被作為測評醫療機構內使用抗菌藥物的主要組成部分[2]。
1.1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期間本院骨科內進行Ⅰ類切口手術的患者40 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將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20 例。實驗組患者年齡22~75 歲,平均年齡(46.84±9.39)歲。對照組患者年齡22~75 歲,平均年齡(45.92±9.70)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實驗經道德倫理委員會審核后批準實施。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納入標準 ①患者不存在其他器官以及疾病合并感染的情況;②患者以及患者家屬均知曉本次臨床實驗研究,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排除標準 ①患者的體溫>38℃;②患者的臨床病例信息不夠完整。
1.3方法 兩組均預防使用抗菌藥物,對照組患者未進行藥學干預,實驗組患者進行藥學干預,藥學干預詳細的內容如下。首先,醫院需要積極實施Ⅰ類切口手術圍術期預防使用抗菌藥物的管理規范以及相關措施。醫院內的感染科聯合醫務處、藥劑科、骨科等多個科室共同組成藥學干預小組,并按照2006 年中華醫學分會制定的抗菌藥物指南的內容,結合制劑情況制定合理的干預措施。根據骨科的科室特點,設定骨科Ⅰ類切口圍術期抗菌藥物的干預方法,并加大醫師、藥師的干預措施,顯著提高抗菌藥物的應用合理性。臨床醫師還需積極參與治療方法的制定,抗菌藥物處方干預小組,需定期開展骨科Ⅰ類切口圍術期抗菌藥物專項點評,針對點評工作中存在不足的地方進行追蹤,以此實現持續改進的目的。另外,臨床骨科醫師通過交接班以及查房等措施,藥師需及時解答醫師針對抗菌藥物提出的疑問,并協助醫師制定合理的用藥方案。臨床藥師需對清潔手術以及藥物使用不合理進行監控,一旦發現問題需及時告知醫師,并與醫師進行溝通,共同改進、完善。最后,醫生在手術治療的過程中還需嚴格按照無菌操作實施,以此降低患者可能出現的感染以及創傷等幾率,并注意對手術器械進行消毒滅菌,預防Ⅰ類切口患者在術后發生感染。
1.4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感染率、抗菌藥物給藥時機合理性。根據《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評估兩組患者抗菌藥物給藥時機合理性,術前1 h 內給藥,患者合理預防用藥的抗菌藥物種類需為一代、二代頭孢菌素或者克林霉素,且患者用藥持續時間≤48 h。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術后感染率比較 實驗組術后感染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感染率比較(n,%)
2.2兩組患者抗菌藥物給藥時機合理性比較 實驗組抗菌藥物給藥時機合理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抗菌藥物給藥時機合理性比較 [n(%)]
抗菌藥物主要包括人工合成類以及由真菌或細菌等微生物代謝產生的抗菌藥物,其具有抑制或者消滅細菌等微生物的作用[3]。由于臨床骨科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的創面比較大,患者需要的治療時間以及愈合時間比較長,針對骨科Ⅰ類切口圍術期醫生常采用抗菌藥物對患者進行防感染干預[4]。Ⅰ類切口手術治療中最常見的病原體是葡萄球菌,醫生需要考慮到細菌耐藥的實際情況,從而合理選擇預防抗菌藥物,顯著提高臨床預防使用抗菌藥物的合理性[5]。而評估預防用抗菌藥物的合理性,其主要的評估指標為以下幾點。①預防用抗菌藥物的適應證,通常情況下Ⅰ類切口手術治療并不建議患者使用抗菌藥物[6],但是,當患者存在以下幾種情況時則需要對患者預防使用抗菌藥物:a.Ⅰ類切口手術患者符合預防使用抗菌藥物的指征,其主要包括器官移植、感染后果嚴重等情況,如開顱手術、心臟手術等手術時間≥3 h,且范圍較大的Ⅰ類切口手術[7];b.高危患者進行手術治療,患者遠端存在高血壓、免疫功能低下以及營養不良等情況[8]。②預防用抗菌藥物的種類選擇:醫生需要根據Ⅰ類切口手術預防用抗菌藥物的原則進行分析,通常Ⅰ類切口手術抗菌藥物常首選第一代頭孢菌素,而人體腹腔、盆腔等部位的手術則選擇二代頭孢菌素,一些手術復雜、容易引起感染的手術則選擇三代頭孢菌素[9]。③合理性評價。對使用Ⅰ類切口手術預防用抗菌藥物的患者,按照醫院外科圍術期抗菌藥合理使用評價標準進行[10]。與此同時,預防用藥針對不同類型的手術切口,其使用抗菌藥物的時間也存在著顯著的不同[11]。通常需要在患者72 h 之后停止給藥,且延長患者的給藥時間也不能降低患者發生感染的可能性[12]。根據《抗菌藥物指導原則》來看,對于進行Ⅰ類切口手術的患者,醫生常會選擇患者手術前0.5~2.0 h 給藥,部分醫生也會選擇對患者進行麻醉的同時給藥,促使患者的手術切口充分暴露時局部組織內已經實現可以殺死手術過程中侵入細菌的藥物濃度[13]。若患者進行手術的時間>3 h,或者患者進行手術的時間超過使用藥物的2 倍半衰期以及術中出血過多,都需要追加1 次抗菌藥物[14]。
對于Ⅰ類切口圍術期患者,由于此類切口手術屬于清潔手術,醫生需要按照無菌操作技術對患者治療,所以Ⅰ類切口患者并不需要預防應用抗菌藥物[15]。臨床常針對免疫能力較差、創面較大、治療時間較長的情況,為了預防患者出現感染,才會限定抗菌藥物的應用。雖然,抗菌藥物在臨床中可以預防患者出現感染,但仍需注意使用頻率以及劑量,以免影響預后。因此,對骨科Ⅰ類切口圍術期患者使用抗菌藥物進行藥學干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實驗結果顯示,實驗組術后感染率5%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抗菌藥物給藥時機合理率9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5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骨科Ⅰ類切口圍術期患者進行藥學干預預防使用抗菌藥物,可以提高抗菌藥物使用的合理性,降低感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