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下,多媒體技術和移動終端設備發展迅速,為現代教育提供了一種全球的教育媒介和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現代教育的實際能效,也在影響和改變著現代教育的主流理念和思想。其中,音樂作為高校課程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提高學生音樂鑒賞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等方面意義深遠,日益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討論。新時期音樂教學課堂需要廣泛應用多媒體技術,與新型教學手段與日常教學環節有機結合,以此來提升音樂課堂氛圍活躍性,為學生創設更加適宜、舒適的學習環境,有效調動學生的主動學習性和科目積極性。但通過對部分院校音樂課堂實踐的前期調研,發現存在授課老師新媒體素養較低、科目教學與多媒體技術應用不廣、實用不強等現象,制約了我國音樂教學的整體發展水平。為此,針對上述問題,近年來學界也陸續出版了一系列關于多媒體技術與音樂教學的專項論文和期刊著作,以期在提高我國音樂教育多媒體技術應用水平方面提供有效的理論參考和策略借鑒。
《音樂教育的多媒體實踐》是由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出版,作者是中央音樂學院趙易山和張路路老師。作為研究音樂教育多媒體實踐的代表性書籍,本書基于新媒體時代背景,通過五章的主要章節內容,對多媒體課件制作、電子課件內容展示技巧、多媒體技術實際應用技術、多媒體課件實操案例和整合思路等方面進行了多維度的分析和總結,構建出理論、實操、技術合成等五個方面的研究框架,整體可讀性和實用性較強。為了更好地實現多媒體技術與音樂教學的有機結合,作者結合自身多年一線教學經驗,在書中對音樂教育中多媒體技術進行了價值定位和策略總結,并具有以下特點:
1.深度分析音樂教育中多媒體應用意義
音樂科目作為一項偏綜合性實踐的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和音樂實踐水平,能夠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將多媒體技術應用到現代音樂科目教學實踐中,可以進一步豐富現有音樂教學的表現形式,利用文字、圖片、短視頻等新型教學素材,構建出更富有感染力和表現力的電子課件,給學生帶來全方位的感官刺激。相較于傳統教學模式,多媒體音樂教學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為授課老師提供多元化的教學資源選擇,具有獨特的教學優勢。由于音樂鑒賞能力是一種抽象性的概念,如果僅僅依靠老師的課堂口頭函授,不僅很難起到良好的培養效果,而且課堂整體氛圍和實效性也較低。而通過將多媒體技術等新型應用與音樂教學實踐有機結合,借助多元豐富的教學形式來展示音樂理論知識和實操技巧,學生的科目興趣能夠被快速激發,對其他地區和民族的音樂文化會有更深層次和全面的理解,學習起來也會更加輕松和有趣。實驗證明,多媒體技術應用能夠提升學生的課堂體驗,在音樂教學實踐中積極引入多媒體技術,學生的音樂情感體驗得以滿足,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性養成,自覺參與到授課老師的教學實踐中,實現良性的師生互動和學習反饋。綜上來看,音樂教育實踐中積極引入多媒體技術應用,不僅可以為現代音樂教學提供多元化的教學形式選擇,營造良好、輕松和愉悅的現代音樂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感和體驗感。另一方面,也為現代音樂教學夯實了全新的音樂教學資源,改變著現代音樂教學的整體模式、教學策略和評估反饋機制等,有利于學生音樂鑒賞能力和綜合素養方面的有效培養。
2.系統討論音樂教學多媒體應用主要問題
雖然新媒體技術的出現為現代音樂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選擇和多元的展現形式,但受傳統教育理念和區域教育差異影響,目前我國音樂教學水平區域差異性較大,存在授課老師多媒體綜合素養較低、新媒體技術應用重視程度不足等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音樂新媒體應用水平的長足發展。受傳統應試教育影響,部分授課老師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弊端思想,對于學生的音樂理論注重培養,而忽視了對學生音樂鑒賞和表達能力的引導,僅僅是完成了大綱和章節的教學要求,學生難以形成系統性的音樂認知思維,學習積極性難以被有效激發。除此之外,部分教育團隊老師年齡較大,或接觸新媒體技術時間較短,自身新媒體理論水平和實操素養不足,無法將音樂教學與新媒體技術有機結合起來,面對院校的教學任務也只能疲于應付,流于形式,自然無法形成高效的音樂多媒體技術教學模式。除此之外,授課老師還要加強對學生新媒體使用習慣的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科學的新媒體使用習慣,熟練掌握新媒體技術運用技巧,能夠利用新媒體應用軟件、高校教學網站來進行自主的音樂學習和知識拓展,促進個人的可持續學習和發展。
3.多維總結音樂多媒體技術應用策略
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對于音樂科目的重視程度和學習積極性,首先需要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來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況,有效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性。這就要求授課老師平常要加強跟學生群體的交流互動,基于學生的年齡及性格特點,利用多媒體技術和電子課件來營造出輕松、生活化的課堂氛圍,學生在課堂中感知到自身的學習和生活經驗,與教學內容和授課老師的距離被縮進,自然而然地被音樂課堂所吸引。例如,在學習俄羅斯著名曲目喀秋莎時,授課老師可以讓學生對該曲目進行前期預習,并在課堂中播放該曲目的背景介紹、風格闡釋等課件內容,讓學生對俄羅斯民歌風格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和感受,并基于此來開展章節的教學內容。如此以來,學生對于此種導入情境能夠更好地接受和融入,課堂的參與性和積極性被有效調動,在明白該曲編設背景和目的后,加強了對歌曲本身的藝術理解和鑒賞水平,有利于學生音樂綜合素養的培育養成。另一方面,教育團隊要發掘新媒體技術在視聽方面的教學優勢,基于多媒體技術本身屬性特點,不斷拓展多媒體技術與音樂教育的合作外延和覆蓋層面。多媒體信息技術具有極強的交互性和包容性,并且相較于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在聽說讀寫培養形式方面感染力更強,形式更加多元化。利用視聽結合的形式來進行音樂課程的整體優化,不僅可以有效發揮新媒體技術等新型教學資源優勢,為學生構建出更加立體的視聽環境,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體會到音樂課程的藝術魅力,加強對科目的學習興趣和鑒賞能力。例如在學習教材中蒙古名曲萬馬崩騰,傳統教學模式中只會帶領學生欣賞曲目,學生難以對本曲目、呼麥技巧以及蒙古音樂特點進行系統性學習。而通過新媒體技術的引用,學生不僅可以直觀地欣賞該曲目,還可以通過配圖、視頻來了解歌曲的創作背景、呼麥技巧及發聲原理等多方位知識,加強了學生對蒙古歌曲的深入了解和鑒賞水平,起到了較為理想化的教學效果。最后,授課老師要利用多媒體技術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反饋,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學習音樂知識,突破以往傳統課堂的時間和空間限制。新課改標準中明確指出要不斷提升學生課堂參與感,讓學生通過音樂科目教學實踐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實現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這就需要授課老師在日常授課過程中積極引用多媒體技術等輔助手段,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并在課后安排學生通過網絡學習網站、互動平臺等渠道來進行效果反饋和實操強化。例如在學習我國傳統藝術戲劇時,授課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些經典名曲片段,并安排學生回家自主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讓學生以小隊的形式進行課堂演繹,加強了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理解水平。
相較于其他同類研究書籍,本書避免了單純式的理論探討,而是援引了國內著名音樂多媒體技術創新實踐案例,從音樂教育工作者的實際應用層面出發,做到了理論與實際的有機結合。全書在內容方面從理論、教學操作、技術應用以及策劃等多個角度入手,做到了由淺入深、由點到面的系統性分析和策略總結,整體實用性較強。此外,作者在文末部分基于音樂科目教學特點,增加了數字音樂理論發展介紹、數字音樂硬件及軟件實操指導等專項內容,十分適合廣大音樂教學工作者閱讀和學習使用,具有較高的學術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
(西安石油大學 張 帆)
本文系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2020年度課題“基于課程思政視域下的民族器樂教學實施路徑研究”(課題編號:SGH20Y1134)、2021年度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項目“基于陜西傳統音樂文化視域下民族器樂劇的價值與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021ND027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