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素花
摘? 要:培養小學生的朗讀能力,是幫助他們接受外界事物的主要方式之一,教師應當在小學著重培養小學生的朗讀能力,引導學生自我思考,發掘課文中的情感,讓作者和學生實現心靈上的溝通,讓學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讀,通過文章表達自己的情感。低年級教師的教育目的,便是讓學生能夠獨立自主地完成閱讀訓練。
關鍵詞:朗讀訓練;培養朗讀能力;語文朗讀教學
一、朗讀訓練要明示方法
達成朗讀的標準目標是有方式和方法的,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首先要做到的便是“讀正確”,認準文章中的每一個“字”、每一次“詞”,是熟讀一篇文章的基礎,教師要做到讓學生認清多音字、生僻字、兒化音等等;其次對于聲調,教師也要詳細地進行講解,做到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熟知文字并正確的朗誦出來;最后要注意的就是“讀流利”,這一步教師要讓學生理解句子表達的意思,做到讓學生理解每一句話,知道如何停頓,表達通順。
二、朗讀訓練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有些學生面對困難時會有退縮心理,這時就需要教師進行鼓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參與到朗讀中,在遇到晦澀難懂的地方時,教師應該積極付出,幫助學生攻克難關,體驗成功朗讀的樂趣,教導學生正確的方法,養成他們的朗讀習慣,面對朗讀的問題時,要主動進行思考,解決不了時也應該及時向老師提問。
三、朗讀訓練要重視學生的體驗
想要完成朗讀訓練,繞不開的一個問題,就是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要在日常教課中,將文章和學生的生活體驗聯系在一起,把文章中的抽象語言,轉變為各種真實存在的場景,利用學生的真實情感,對文章進行感悟,加深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
在教學《春曉》這篇古詩時,為了讓學生感受春天的氣息,教師可以發揮語言的優勢,讓學生閉眼想象:春暖花開,鳥語花香,萬物欣欣向榮的美好場景。注重學生對場景的體驗,讓美好的場景浮現在學生的腦海中,讓學生體驗到作者身處的環境,感悟作者的內心世界,從而表達出作者的情感。
四、示范指導,完成教學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朗讀是他們第一次接觸的目標,但是他們之前并不了解“朗讀”的實質內容,這時就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朗讀教育,從識文斷字到抑揚頓挫,將朗讀的基本方式教給學生,讓他們慢慢感悟。在一開始,學生一定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困難,一些基本的停頓學生可能并不理解,這時就需要教師在身邊進行指導,讓他們慢慢掌握停頓的方式和間隔。
綜上所述,想要完成朗讀訓練的標準目標,教師要注意自己的教學方式,在教學時根據學生的特點,運用不同的教育模式,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重視學生的朗讀體驗,讓學生感悟到文中的情感,才能更好地實現“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效果。最終實現讓學生獨立自主地達成課文朗讀標準目標。
(責任編輯:莫唯然)
參考文獻:
[1]張躍萍. 小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策略[A]∥新教育時代教育學術成果匯編(2)[C]. 天津電子出版社有限公司,2019:1.
[2]潘翠紅. 試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A]∥2019年“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