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賢
摘? 要:創新的課堂既重視預設的科學性,又關注生成的有效性。教學生成的過程是探索的過程,也是師生共同探究的過程。探究之路,需要有預先設計的路線,還需要有臨場發揮和及時調控的創新路線。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預設;生成
一、“預設”與“生成”的內涵
“預設”與“生成”問題一直以來都是教師研究課堂教學關注的焦點之一。所謂“預設”,是指預測和設計,是教師課前對課堂教學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設想和安排;而“生成”則是指生長和建構,是師生在教學情景的交互作用中、在師生對話互動中產生了超越教師預設方案的新問題和新情況。預設與生成在教學過程中是辯證統一的。沒有預設的課不能稱為好課,沒有生成的課堂同樣不能稱為好課,課堂的生成還來自教師的預設。而這種預設不僅指教師對教材的認識,對教學的設計,還包括教師對課堂的調控以及教學思想的體現。
二、課堂教學中“預設”與“生成”的實踐策略
有人說:“預設太多會限制學生的思維,從而影響課堂的生成?!币灿腥苏f:“關注生成會影響教師的預設,從而影響課堂的教學效果。”本文認為:預設和生成兩者是相輔相成和不可分割的。比如某老師在讓學生用小棒搭建2種圖形時,就特地預設了能搭建成功和不成功的長方體和正方體(12分成3組長短不同的小棒,12根長短一樣的小棒,11根小棒,有一根與其他11根都不相同的小棒),每個組都要展示自己的作品,11根小棒的組拿的是一個殘缺的圖形,組長說我們組還需要一根和黃色一樣長的小棒,有一組的組長說雖然我們有12根小棒,但是這根很明顯跟其他的3根綠色的長短不一樣也搭建不成一個完整的長方體。這樣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有的組能搭建成功,有的組不能搭建成功,這樣大家交流得出要搭建成功長方體和正方體必須滿足的條件。
課堂教學活動是非預設的、動態變化的,即使教師備課再充分,也難以設想到課堂上會出現的各種情況。這些變化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教學資源。動態的教學資源往往會成為教學的新的生長點,使課堂煥發出生命和活力。教師在教學中,應以先進的教學觀念為指導,以動態的教學資源為基礎,成就一堂生動有趣的數學課。
在圖形搭建這堂課中,搭建完2種圖形后一個學生提問:正方體是不是長方體呢?這雖然不是教師的預設,但是有學生提出來了,就是一個很好的教學資源,所以教師就先不判斷,讓學生自己想,立即就有學生說是,也有學生說不是。教師可讓各組討論,最后得出結論: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因勢利導地組織起適合學生參與自主創新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產生了自己的學習經驗,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實現了課堂教學上的突破。
這堂課上,教師不僅對教學的動態資源進行了深度挖掘,更是在先進教學觀念的指導下,對教學策略做出了迅速的調整。這一改變展示的更多的是一種教學觀念:教學的起點不應該由老師來定,而應該讓學生自己來定,之后確定自己的教學方法,讓課堂表現出了令人驚喜的生機與活力。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應樹立全新的課堂理念,即課堂是動態生成的、充滿變化的,是師生、生生互動交流的、富有個性的情景化場所。教師要根據課堂的變化隨時調整課堂的節奏、內容、進程,利用衍生的課堂資源動態處理課堂,使課堂真正成為“人”的課堂。
(責任編輯:鄒宇銘)
參考文獻:
[1]白媛. 小學數學課堂中預設與生成相互轉化的研究[D]. 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6.
[2]毛建青. 淺議小學數學教學中預設與生成的關系[J]. 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5(0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