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天碩
摘? 要:期末復習歷來是較為復雜的課型,原因是知識量非常大,需要處理的問題又很多,學生感覺十分枯燥。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對于復習課更是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教師也經常帶著學生逐題練習,盡管有些題目已經訓練過多次。所以,復習課如何促使學生把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調動出來,將其緊密結合在一起構建成一個知識體系,并且不斷引導學生認知是需要教師認真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復習課;數感;問題引領
對于期末復習來說,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認為其較為復雜,學生認為復習課就是練習課——枯燥,教師認為復習課太過復雜不好駕馭——內涵豐富。其實上復習課的困難體現在這幾個方面:第一,復習課要將所學過的知識結構化。第二,要抓住單元知識的核心,注意知識間的聯系。第三,要兼顧知識的生長為后續的學習做鋪墊。第四,保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復習的實效性。那么,低年級應從以下方面出發,在復習課中做好上述幾點:
一、理清教材定核心
在北師大版的一年級上學生關于數的學習分為“數的認識”和“數的運算”兩個方面。首先認識的是1—10以內的數,從生活實際引入通過一一對應逐漸抽象出數學符號,使符號具有現實意義。而后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最為基本的數量關系——加,賦予加含義的同時認識加法的本質“+1”,感受加法是一個逐漸累積的過程。與此同時,認識加法的逆運算——減法,借助加法的部分與整體關系認識減法就是“已知整體求部分”,感受計數單位一個遞減的過程,至此對數感培養從對數的認識發展到了對關系數量關系的理解。學生對數的認識關鍵在于對位值的理解,借助“捆”和“計數器”感受不同的數字在不同的位置所表示的意義,從此也走向了對數更為抽象的認識。在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的時候則是一個非常抽象的過程,是數學運算本質的體現——計數單位的累加,支撐這個知識發展的就是數的認識本質——位值(十進),所以說關于“數”是一年級上中非常重要的知識。
基于此,在期末復習階段以“既告訴別人是11,又不能說出11”為核心問題引領學生完成對“數的認識”和“數的運算”兩大部分的復習。把數(shǔ)計數單位的過程和滿十進一融合,借助小棒和計數器鞏固對數意義的理解。學生表示11的過程中梳理比較大小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到比較大小是在比較包含了多少個計數單位。借助生活情境表述11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將抽象的加法算式形象化,借助小棒或計數器理解加法的計算道理,鞏固對運算模型的認識。
二、問題引領織構建
數認識的核心就是對數的意義理解,加減法的核心是計數單位個數的累加或遞減。然而數運算是以數的意義為認知基礎,二者共同的核心都是位值。
數的意義不僅包括和現實物體的一一對應關系,還有數的有序性和數有大小幾個方面。所以這節課抓住11逐層喚醒學生對已有知識的認識,同時鞏固對數意義的理解。
環節一:賦予抽象數學符號的現實意義。此環節從表示11開始,學生借助原有的經驗會將當初的錯誤認識逐層暴露的同時重新建立認識。
課堂實錄:
教師:我們看這個小朋友的,他說11是由兩個一組成的數,談談你們的看法。
學生1:不對,兩個一也可以組成二啊。
學生2:應該說是前面1個一,后面1個一才對。
學生3:不一樣,第一個是1個十,第二個是1個一。
學生4:我是把10根小棒為一捆,再單獨放一根,就表示11了。
學生5:我是用計數器表示的這里的1個一包含了10個一,也就是10個一是1個十。因為這個1在十位,那個1在個位。
教師:從一根一根的數十根小棒到把十根小棒變成一捆,再到用一個小珠子表示這一捆小棒,最后只用了1表示,這里面誰起了作用?
學生:是數位……
學生6:它是10后面的一個數……我們看直尺……
學生7:它比12小1個……
環節二:抓住結果想過程,喚醒學生對整體和部分關系的認識。
學生1:有10個紅氣球和1個藍氣球,一共有多少個氣球。
教師:為什么用加法解決?
學生2:因為求的是一共,就是合起來的意思。
教師:為什么10和1合在一起就是11?
學生1:這個10就是這捆小棒,1就是單獨的1根,合在一起就是11。
學生2:這是計數器,這個10就是在十位放一個珠子,1就是在個位放一個珠子,所以10加1等于11。
教師:多好的數位啊,只有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相加,個位加個位的,將來還會學習十位加十位的。這個小朋友通過這種形式表述11,還有嗎?
……
11既是一個數也是結果,如果看成數就會喚醒學生對位值的理解,如果看成結果就會喚醒對加法和減法的認識。特別是在直尺上認識的時候數的有序性和數的比較大小又一次呈現了出來,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位值。
三、構建聯系做鋪墊
在此前的環節中既喚醒了對數意義的理解,又加強了對算理的理解。將數意義和加法的幾個維度逐層呈現,同時又逐一織好知識網重新印在學生的頭腦中。正如前面所述“數的認識”和“數的運算”領域的核心都是位值,因此在喚醒后最為重要的是構建聯系,以便為后面繼續認識數和運算奠定基礎。
課堂實錄:
教師:我們在前面的復習中始終沒有離開過一個工具——計數器,因為這上面有數位。如這里有三個珠子,你都可以表示哪些數?
學生1:都放在個位就是3,都放在十位就是30。
學生2:十位放1個,個位放2個表示12。
學生3:十位放2個,個位放1個表示21。
教師:這些下學期我們就會學習到的。所以數位幫助我們認識了好多的數,我們在比較數的大小的時候也和數位有關系,比如16和17誰大?
學生:17大,因為17比16多1。
教師:在進行運算的時候為什么相同數位上面的數相加減呢?
學生1:因為個位表示它們有多少個一,十位表示有多少個十。個位相加10個一就可以向前進位變成1個十。
學生2:要是十位也滿十了怎么辦?
……
低年級的復習課難在孩子沒有任何梳理知識的經驗,必須依靠教師做好大問題式的探究。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不僅不會感到厭煩枯燥,還能夠不斷激發學生的元認知。教師在不斷喚醒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網絡,建立知識間的聯系,為后續的學習奠定基礎。所以,復習課不僅是梳理,還有喚醒。喚醒學生的已有認知,包括已有知識、已有經驗和思想方法等。如何將這些零散的點串起來使其形成一條清晰的主線是復習課必須要呈現的思想。
(責任編輯:胡甜甜)
參考文獻:
[1]馮玉蘭. 談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錯題資源的巧妙利用[J]. 科普童話,2020(24):2-3.
[2]張安軍,蔣榮清. 融會貫通,形成思想,欣賞數學——期末復習課的教學實踐及反思[J]. 中學數學,2018(02):37-41.
[3]冒金彬. 基于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小學數學命題新走向——以如東縣小學數學六年級期末測試命題為例[J]. 新教師,2019(11):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