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興振

2017年以來,徐礦集團積極響應國家去產能政策,主動關閉了徐州地區的6對礦井,核減產能790萬噸。為克服因礦井關閉而產生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徐礦集團堅定不移履行國企社會責任,發掘和弘揚忠誠、堅守、擔當、奮斗、情懷的新時期“徐礦精神”,破解了產業接續、人員安置、環境治理“三大難題”,創出了老工業基地轉型、關閉礦井重生、衰老礦區生態修復“三大樣本”。
進入新世紀后,徐礦集團本部進入資源枯竭期,有16對礦井相繼關閉,礦井關閉、人員失崗,企業虧損嚴重、歷史包袱沉重、環境問題加重,曾經輝煌的百年老礦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2017年下半年以來,徐礦集團新一任領導班子認真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團結帶領四萬干部職工,聚焦主業謀發展、聚力轉型促復興,走出了一條資源枯竭型企業轉型重生的“徐礦之路”。
1.布局“六大基地”,破解產業接續難題,實現產業轉型
堅持做徐礦集團應該干、能夠干、干得好的事,實施“一體兩翼”戰略,布局“六大基地”,實現了生存空間的拓展、傳統產業的升級和外部基地對徐州本部的反哺。
推進能源戰場由東向西轉。積極到國家煤炭大基地去布局,建設了“蒙電送蘇”“陜電送蘇”“晉焦入蘇”、新疆煤電化、“一帶一路”能源服務和江蘇清潔能源六大能源基地。
推進資源利用由粗向細轉。堅持煤電化一體化發展方向,延伸煤電、煤化工產業鏈,徐州礦區主要銷售高發熱量的精煤,剩余煤泥、矸石等進入電廠利用,既有效降低了環境污染,也大幅提升了經營效益。
推進產業資源由散向聚轉。將開發存量產業資源上升到“一體兩翼”的戰略高度,以系統化思維、平臺化推進為手段,推動資源開發向整合發展、聚合發展、融合發展轉變,把寶貴的資源轉化成轉型發展的新要素、新動能和新財富。
2.發展“服務外包”,破解人員安置難題,實現人員轉型
充分發揮關閉礦井的品牌、人才和技術優勢,走出去開展服務外包,把“人員包袱”變成了寶貴的創效資源。
堅持產業化發展。把服務外包作為重要支柱產業,召開服務外包產業發展大會,出臺《關于支持服務外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集聚人才、技術、管理等優勢資源。
堅持專業化發展。成立集團公司服務外包產業管理辦公室,整合服務外包產業資源,變“散兵游勇”為專業化的“集團軍”,提高對外合作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堅持品牌化發展。將服務外包品牌作為最寶貴的無形資產和最大的競爭力,像珍惜眼睛一樣珍惜品牌,打造精品工程,培育品牌隊伍,服務外包的知名度、美譽度享譽國內外。
3.推進“企地協同”,破解環境治理難題,實現生態轉型
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做好采煤塌陷地治理和生態環境修復作為國有企業的重要責任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契機,著力將采煤礦區變為“綠水青山”“金山銀山”。
以“鄉村振興”為引領,實施壓煤村莊搬遷安置。企地攜手推進實施采煤塌陷區“鄉村振興”戰略,將壓煤村莊搬遷納入地方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綜合采取異地整體搬遷、原拆原建抗變形房屋、貨幣化補償安置等措施,因地制宜,統籌規劃,集約用地,統一建房,既降低了搬遷成本,又改善了村民居住條件。
以“保護耕地”為宗旨,實施沉陷土地綜合治理。認真踐行“保護耕地”要求,通過充填(預)復墾、綜合整治、挖深墊淺等措施,因地制宜,盡可能恢復土地原有地貌和功能。
1.創出“老工業基地轉型樣本”
圍繞煤基產業鏈,推動“六大基地”落實落地。內蒙古烏拉蓋2×100萬千瓦項目填補我國百萬級褐煤發電機組空白;焦炭貿易突破百萬噸;建成陜西首個本安智能生態礦井、年產能500萬噸的郭家河煤業,新安煤業產能由90萬噸核增至150萬噸,擁有150萬噸/年煤制甲醇項目;在南疆750萬噸/年的天山礦業是新疆最大的井工煤礦,在東疆400萬噸/年的哈密能源已聯合試運轉,在北疆300萬噸/年的紅山煤礦正在建設;建成并運營了孟加拉國第一個現代化煤礦,開發的電力運維項目遍及東南亞、南亞、西亞、中東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江蘇射陽港2×100萬千瓦機組獲得單臺建設運營管理權,光伏發電等新能源項目有序推進。
2. 創出“關閉礦井重生樣本”
服務外包產業從“零”發展到擁有14個煤礦整體托管項目。其中山西玉華礦從年產15萬噸的小煤窯升級改造為120萬噸/年的一級標準化礦井,山西蘆家窯礦從30萬噸/年小礦井升級改造為150萬噸/年的現代化礦井,并被中國煤炭工業協會評為“特級安全高效礦井”,孟巴項目被孟加拉國總理謝赫·哈西娜贊譽為“開創了孟加拉國現代化采煤歷史”。目前,徐礦集團近萬名職工服務在西部富煤省區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累計生產煤炭4億多噸。
3.創出“衰老礦區生態修復樣本”
累計投入資金47.9億元,治理采煤塌陷地22.4萬畝,配合地方政府相繼建成潘安湖、九里湖、安國湖等國家級濕地公園。其中潘安湖原為徐礦集團權臺礦和旗山礦采煤塌陷區域,是全國首個煤礦塌陷區生態修復的濕地公園,被評為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九里湖濕地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馬莊村位于原權臺礦井田范圍內,先后分兩批搬遷安置,現已成為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的靚麗名片,打造了采煤塌陷區綜合治理徐礦樣本。2017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徐礦集團的誕生地——徐州市賈汪區調研,先后視察潘安湖國家濕地公園、馬莊村美麗鄉村建設。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徐礦集團在不折不扣執行落實“規定動作”的同時,創新提出感悟“三種力量”(真理、情懷、奮斗)、實施“四立行動”(固本立根、鑄魂立心、修身立節、建功立業)的具有行業特征、徐礦特色的“自選動作”,引導全體黨員干部增強理論學習自覺性、理論理解全面性、理論運用精準性。在緬懷革命先烈中錘煉對黨忠誠的政治品德,在傳承紅色基因中弘揚為民謀福的傳統美德,在全面從嚴治黨中修養清正廉潔的思想道德,切實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不斷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學深學實、學出成效,奮力在江蘇黨史學習教育熱潮中走在前列。
站在新時代新起點上,徐礦集團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堅定“一體兩翼”總路徑,推進“六大基地”總布局,進一步深化產業轉型、人員轉型和生態轉型實踐,為推動煤炭工業高質量發展做出積極貢獻,奮力推動百年徐礦實現強起來的歷史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