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雨東
摘要:豐富多彩的音樂劇在我國越來越流行,其特點是故事完整、劇情跌宕起伏、視覺新穎,借助舞臺演繹出來,既迎合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審美,又貼近人們的現實生活,深受大眾喜愛。本文從音樂劇藝術中“演”“唱”的關系出發,探討了音樂劇表演與演唱的和諧統一及情感技巧的運用,不斷地提升音樂劇的藝術創新力。
關鍵詞:音樂劇? 表演? 演唱? 關系
中圖分類號:J8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20-0164-03
音樂劇是新世紀新興的一種音樂舞臺藝術,也叫歌舞劇,是歌劇體裁類型的一種。音樂劇是將音樂和劇情對白結合在一起,音樂舞蹈貫穿始終,借助舞臺呈現給觀眾,其舞臺布置大膽夸張、氣派豪華、場景華麗,帶有文化性和娛樂性。音樂劇劇情完整、脈絡清晰、劇情內容扣人心弦,也充滿戲劇性,表演者通過表演與歌唱,可以完美的將故事情節演繹出來,故事內容表達的有人們的愛恨情仇,也有對現實生活的諷刺,直擊觀眾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帶給觀眾一場視覺盛宴,因此音樂劇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和吸引力。
一、音樂劇的產生及發展
(一)音樂劇的產生背景
英國創造的第一部音樂劇是《乞丐的歌劇》,距離已經有兩百多年了,歐美國家創造音樂劇比較活躍,并且發展壯大,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而我國音樂劇的發展起步較晚,20世紀30年代傳入我國,當時并沒有在音樂藝術領域流行起來。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國與美國關系緩和,美國給予我國兩部音樂劇的制作許可權,我國才開始研究音樂劇藝術,同時打開了中國與美國音樂劇合作交流的大門。20世紀80年代,一些音樂劇作品在我國舞臺上呈現,例如《芳草心》《搭錯車》等,同時也開啟了相互借鑒與學習的模式,外國音樂劇團會來我國進行巡演,我國也會翻演外國音樂劇作品,中西方的音樂劇作家從交流中互相學習,創造了更多、更好的音樂劇作品。
(二)音樂劇的發展歷程
音樂劇能夠在世界范圍內受到廣泛關注,離不開世界各國對于音樂劇所注入的本土色彩,這其中英、美兩國的貢獻較為突出,其原因是兩國受到古典音樂的影響較少,音樂創作的思維相對迎合時代的發展。以美國音樂劇為例,很多本土化的元素與本土音樂均被融入到音樂劇之中,在形式上,表現出帶有爵士樂風格和濃郁本國風情的特點,在內容上,體現出本國民族化和本土化特點,使得整體煥然一新。此后,世界各國均對音樂劇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創新的角度則涉及到音樂劇的方方面面。
到20世紀80年代以后,我國音樂舞臺上能看到越來越多的音樂劇表演,每個大型藝術團都盡其所能的利用自身優勢,創作出軍旅題材、童話題材等多種類型的音樂劇。雖然我國音樂劇相比于西方國家起步較晚,但一直不斷地在摸索學習中前進,也形成了帶有我國本民族文化的風格,從不同程度上推動了音樂劇藝術在我國的發展進程,也為現在音樂劇的快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音樂劇藝術中“演”與“唱”關系
(一)“演”與“唱”是呈現內涵的兩種形式
“演”是音樂劇“形”的藝術表現。音樂劇的“形”體現為表演者的表情神態、肢體動作,給人一種最直觀的感受,觀眾在觀看音樂劇表演時,會根據“形”的表現來理解整部音樂劇的藝術內涵及表達的深刻含義。為演繹出精彩的音樂劇,表演者就不能單單的表演相關角色的外在形式,而要反復研究劇本,領悟人物角色在劇情結構上起到的關鍵作用,進而賦予人物內在的情感及內涵,展現更為自然的音樂劇。
“唱”是音樂劇“神”的藝術表現。音樂劇的“神”可以指演唱者在表演時表現出來的精氣神,也可以指演唱者的歌唱實力,從實質上講,“唱”是演唱者內在功力的展現。音樂劇演唱者通過對“唱”的訓練,讓表演者的內在歌唱實力漸漸提升,由內而外的表現出來,進而讓演唱者的外在表演能力也有所提升,給予劇情人物肢體動作、身體形態的新活力,形成一套自己獨一無二的表演風格,讓觀眾感受到音樂劇的魅力。
“演”與“唱”是呈現內涵的不同形式。“演”是呈現音樂劇內涵的一種形式,整部音樂劇藝術表現成功與否,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唱”。音樂劇表演者要想在舞臺上“演”出更好的作品,就需要掌握音樂劇作品“唱”的精髓,在唱功實力俱佳的基礎上才能表演出更優秀的作品,讓“演”與“唱”兩者關系達到“形”“神”合一,情感上與臺下觀眾形成共鳴,這樣才能呈現出一部優秀的音樂劇作品。
(二)融匯貫通是完整呈現內涵的唯一途徑
“演”與“唱”兩者的融合是完整呈現音樂劇的關鍵。音樂劇藝術表演者要深刻認識到只有將“演”與“唱”兩者相結合,才能呈現出更好的作品。表演者的表演就是賦予音樂劇新的生命力,也是對音樂劇的再次創作,所以表演者就要重視“演”與“唱”融匯貫通的關系,讓一部嘆為觀止的音樂劇呈現在大家面前。
厚實的歌唱實力是表演者精準拿捏音樂劇藝術中“演”與“唱”的基礎。為使音樂劇有更好的表演效果,表演者要加強表演技能的訓練,領會表演的基本技巧,通過不斷的練習,將音樂劇表演、歌唱、舞臺藝術融為一體,帶給觀眾一場美的享受。經過多次練習,表演者會形成“演”與“唱”有效結合的內在認知。在舞臺上,音樂劇的“演”不再是觀眾喜歡一部優秀音樂劇作品的唯一標準,還包括音樂劇的“唱”,兩者完美融合在一起,才能展現音樂劇藝術的生命力。
“演”與“唱”的有效融合有利于展現音樂劇藝術的魅力。音樂劇藝術表演者在平時可以對“演”與“唱”展開針對性訓練,這樣為“演”與“唱”的融合打下堅實的基礎,也有利于最終的舞臺效果呈現。音樂劇的融匯貫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做大量的針對性練習,需要音樂劇表演者熟讀劇本,了解劇情簡介,脈絡清晰,最后再對劇情人物的情感認真思考,細膩揣摩。只有對人物關系及人物內心情感反復揣摩,才能更好的塑造人物形象,更好的表達整部音樂劇故事情節的深刻含義,讓觀眾能透過表演本身了解音樂劇所表達的內涵。音樂劇的“演”與“唱”通過表演者完美表現出來,將帶給觀眾美好的審美體驗,也將為音樂劇藝術的創造增加新動力。
三、音樂劇藝術中演唱技巧與表演的運用
(一)注重情感的技巧體系建立
音樂是情感表達的藝術。有些音樂劇表演者單純的學習樂理知識和表演技巧,雖然注意到了音樂劇的相關理論,卻忽視了音樂劇聽眾的審美體驗。音樂劇中有完整的故事情節,應該被賦予其感情,如果只追求音樂劇的樂理知識,顯得太過生硬,賦予其情感之后就有了靈魂,讓音樂劇中的人物躍然紙上,活靈活現,更能打動人心。“演”“唱”兩者融合發展,表演者加入自己的情感,使音樂劇中的人物形象更為立體與豐滿,更能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情感表達對音樂劇表演非常重要。情感的培育是對音樂劇劇情人物進行塑造和表現靈魂的重要過程。特別是在音樂劇表演過程當中,更需要進一步注重培育音樂劇的情感表達,才能夠為音樂劇的發展打下夯實的基礎。
注入情感煥發音樂劇新活力。音樂劇融入情感,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劇情內容更加色彩斑斕,劇情結構更加有層次,音色變化更加多樣,也更加迎合大眾審美口味。音樂劇注入表演者的情感,能拉近觀眾與演唱者的距離,兩者更容易產生互動,也更能產生共鳴,展現了音樂劇獨一無二的感染力與爆發力,因此在音樂劇中加入表演者的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也要注重情感的技巧體系建立,讓音樂劇得到持久的發展。
(二)顆粒化練習的學習方法
音樂劇想要在“演”與“唱”中呈現出更好的演出效果,表演者要運用顆粒化練習方法訓練音色、音準、節奏感等,以達到更好的演出效果。音樂劇演唱者不能只演繹一種風格的音樂作品,要挑戰不同風格的音樂劇作品,這樣才能全方位、多角度的理解音樂劇的內涵,更好的表達音樂劇的情感,把每一部音樂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傳達給觀眾,也為音樂劇演唱者準確地表現每一部作品的音樂劇風格奠定堅實的基礎。
顆粒化練習方法是音樂劇演唱者訓練自身音色的基礎方法。音樂劇的“演”“唱”練習的諸多方法中,最常用的是顆粒化練習方法,而音色的訓練對于音樂劇表演者是至關重要的。音樂劇演唱者要把自己的自然音區音色訓練好,在此基礎上,向外增加自己的音域,這也有利于加強中聲區音色,擁有一個正確的呼吸方式,增加深氣息的支撐,使咽、喉、頸部的肌肉放松下來,有利于所有發聲器官的靈活運用、協調統一,有利于控制好發聲力度,擁有一個松弛、自然、和諧、優美的音色。
顆粒化練習方法有利于音樂劇演唱者提高音準、樂感能力,加強節奏感。一些音樂劇表演者在表演中既歌唱又舞蹈,在大幅度的動感音樂劇演唱時,音準節奏就很容易出問題,這就要求演唱者增加對音準、樂感、節奏感的訓練。為適應節奏型的音樂劇表演,音樂劇表演者要選擇更多優秀的、具有代表性的、帶有節奏型的曲目進行訓練,提高其音準、樂感、節奏感的精準性。
(三)“演”“唱”并重的發展方向
在歷史長河中,表演給人一種最直觀的感受,直接表達人們的喜怒哀樂,隨著音樂劇藝術的不斷發展,音樂劇藝術中的“演”與“唱”在表演藝術中起著重要作用。表演者歌唱實力的展現需要表演來烘托,“演”是表演者的外在表現形式,“唱”是表演者內在實力的體現,兩者都體現了音樂劇重要的內涵,只有兩者相互融匯貫通,才能為觀眾呈現出更好的演出效果。
“演”“唱”并重齊發展,增加音樂劇完美演出效果。音樂劇表演者知道了“演”“唱”兼備對于音樂劇表演效果至關重要的道理,但是做到完美展示音樂劇“演”“唱”合一很難。“演”“唱”并重的發展,要求每一位音樂劇表演者提高“演”“唱”能力,充分綜合運用自己的聲音、形體、大腦、情感等來創作優秀的音樂劇作品,推動音樂劇表演者的“演”“唱”能力齊頭并進發展。
(四)關鍵器官的運用及細節處理
音樂劇藝術表演離不開手勢的配合。音樂劇演唱者憑借各種手勢動作配合音樂的舒緩程度,既可以增加演唱者在歌唱過程中的技巧依托,又可以給予觀眾視覺上的美感。音樂劇演唱者要根據音樂劇表達的內容確定相應的手勢,使得音樂劇劇情脈絡清晰、整體搭配協調,從而增加音樂劇表現力與感染力,更容易讓觀眾進入到音樂劇劇情中,也更能感同身受。如今,手勢的運用已經成為音樂劇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一場完美的演出需要在優秀的演唱基礎上,搭配一些得體的手勢動作,設計一些手勢細節,使音樂劇表演錦上添花。
音樂劇藝術表演離不開眼神的配合。在音樂劇演唱者進行演唱時,觀眾除了進行聽覺上的享受外,還要運用視覺進行觀察。一旦音樂劇演唱者的動作表演出現空缺,觀眾會立即把視線聚焦在演唱者的眼睛上,這是人的下意識動作。音樂劇演唱者通過眼神與臺下觀眾交流,眼神能體現出表演者的表演實力,因此音樂劇表演中眼神訓練是必須的。音樂劇演唱者要仔細體會作品內容,通過眼神或身體其他部分器官表達出來。音樂劇演唱者通過對音樂劇的演唱,再配合眼神的運用,能夠給觀眾提供一場有神、有情的音樂劇演出。
四、結語
音樂劇的發展受文化因素與外來因素的影響,只有將“演”“唱”融匯在一起,達到“形”“神”合一,形成自己的演出風格,體現出音樂劇的特有價值,音樂劇才能向好的方向發展。在音樂劇的演唱表達上,注重“演”與“唱”相輔相成的關系,提高演唱技巧方面的能力,加強演唱技巧與表演的運用,讓音樂劇的魅力無限擴大。總之,一個優秀的表演者要領會音樂劇的核心,即“形”“神”兼備,這樣讓觀眾感受到音樂劇的綜合性魅力。音樂劇優秀作品創作題材源于大眾生活,用來滿足觀眾的精神需求,因此音樂劇演唱者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演唱技巧,注重情感技巧體系的建立,從而提升音樂劇藝術表演的魅力。在音樂劇演出中,要時刻保持良好的舞臺風度和積極樂觀的心態,用心去演唱,把音樂劇藝術的美展現給觀眾,從而傳達音樂劇藝術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梁卿.論音樂劇唱段的演繹思維——基于戲劇表演的視角[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20(04):124-132.
[2]王哲.舞臺行動規律在音樂劇表演中的應用探討[J].藝術評鑒,2020(14):170-172.
[3]王慧慧.簡析音樂劇演員的舞臺語言訓練[J].北方音樂,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