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國內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高素質人才需求量明顯提升,而高等院校作為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理應肩負起為國家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這一重任。思政水平是考核新時期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標準,而紅色文化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資源之一。在建黨百年這一背景下,紅色文化可以在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環節有著更加廣闊的發揮空間。基于此,文章深度分析在建黨百年視野下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環節引入紅色文化的實踐策略,供廣大教育界同仁參考。
關鍵詞:高校教育;紅色文化資源;建黨百年;實踐策略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40-0127-03
習近平總書記在建黨百年大會上提出全體黨員同志要提升政治觀念、大局觀念、核心觀念以及看齊觀念,做到對黨忠誠、為黨盡忠、為黨分憂。而這一思想也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高度契合,是紅色文化引入思政教育環節的重要支撐。紅色文化當中包含大量的物質資源以及精神資源,可以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愛國意識與奉獻精神,是思政教育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同時對高校學生價值觀念形成、世界觀念形成、身心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在建黨百年背景下,紅色文化可謂是高等院校思政教育資源的不二之選。
一、在高校思政教育環節引入紅色文化重要性
(一)豐富思政教育內容
紅色文化在國內分布極為廣泛,主要包含非物質資源以及物質資源兩大種類,極具地域特色,可以有效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紅色文化使思政教育內容更具生動性、形象性,彌補了傳統思政教育工作理論性過強這一問題,轉變傳統刻板印象,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更具有實踐意義的優質資源,為思政教育工作順利開展奠定堅實基礎。與此同時,紅色文化當中包含愛國主義思想,并且已經形成完善的體系,在高校學生的道德意識建立與價值觀念建立環節有著重要影響,將其引入到高校思政教育環境,可以顯著發揮紅色文化的作用與優勢,引發高校學生共鳴,有效拓充思政教育工作,使思政教育更加具有實踐意義,發揮紅色文化的引領功效、凸顯愛國主義精神、艱苦奮斗精神。除此之外,高校學生在以往的學習環節對紅色文化有所了解,因此也為紅色文化導入提供了便利條件,是思政教育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1]。
(二)實現思政教育目標
立德樹人是思政教育工作開展的目標,注重對高校學生人生觀念、世界觀念以及價值觀念展開培養與教育。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為國家發展、社會發展培養可靠而穩定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社會主義接班人。而紅色文化首先可以讓全體高校學生真正了解中國歷史,明白自身肩負的責任與義務,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環節,對中國革命歷史展開正確解讀,能夠幫助學生感受先輩的偉大精神,感受共產黨員的革命情懷,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在紅色文化的感召下,形成良好的政治觀念與思想觀念,樹立民族自信心與民族榮譽感。其次,高等院校思政教育與紅色文化有一定的契合性,而紅色文化具有感染力,將其引入到思政教育環節,可以有效發揮思政教育作用與思政教育價值。與此同時,紅色文化以及紅色精神也在思政教育環節得以體現,高校學生在紅色文化的感召下,可以自覺生成良好的價值觀念,成為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者。最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應當注重提升學生的政治認同感,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與政治覺悟,而紅色文化可以起到連接現實與歷史的作用,可以使高校學生掌握中國歷史,明確中國發展道路,并且認同中國發展道路,形成良好的民族榮譽感與民族自信心,自覺成為社會主義發展的建設者[2]。
(三)顯著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首先,紅色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重要體現,得到黨中央的高度重視, 各級政府部門相繼出臺文件支持紅色文化發展,而在思政教育環節引入紅色文化可以享受紅色文化所帶來的優惠政策,實現非物質文化資源與物質文化資源有機融合,顯著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實效性與針對性。其次,目前國內紅色文化宣傳工作如火如荼,紅色文化旅游業處于蓬勃發展狀態,此類物質文化資源對思政教育工作開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與意義。將紅色文化與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機融合,可以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優質的教學場所,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實效性,拓寬思政教育手段、思政教育內容,實現思政教育改革,使高校學生在實踐活動當中掌握紅色文化要點與思政理論教學要點。最后,紅色文化需要得到先進事跡的支持。目前社會多元文化發展,高校學生由于社會經驗不足,容易受到負面信息與不良信息的影響,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正是幫助學生建立良好行為觀念與價值觀念的重要力量。通過紅色文化的導入,可以使高校學生感受到老一輩革命家艱苦奮斗的精神與無私奉獻的精神,這正是當代高校學生所欠缺的優質思想,是高校思政教育效率的重要保障[3]。
二、高等院校學生教育與紅色文化融合現存問題
(一)融合形式單一
單從思政授課模式分析,目前國內思政教育工作通常以講座或者課堂教學的形式開展,由高校教師進行理論知識傳授,而學生通常處于被動接受狀態,教學內容也多為基礎思政知識。文化教育需要秉承歷史賦予的使命,不能與時代發展脫離,若是不將時代發展設定為自身發展需求,就會導致文化育人效果不佳、欠缺創新動力與發展動力等問題,紅色文化也不例外。在思政教育環節引入紅色文化,教育人員應當注重與時俱進,在關注紅色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吸收新時期發展內容,找準高校學生發展需求,傳遞時代賦予紅色文化的優質精神。就目前形勢而言,紅色文化在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環節滲透效果不佳,各項優勢與作用沒有得到有效凸顯,思政教育課堂雖然使學生掌握并且了解了紅色文化事跡,但在此環節學生仍然處于被動接受狀態,主觀能動性沒有得到有效激發,欠缺必要的內部驅動力。長此以往、循環往復,必將使學生陷入疲勞狀態,甚至產生抗拒心理,難以完成理論知識內化[4]。
(二)教學吸引力欠缺
首先,目前高校學生正在面臨巨大誘惑與發展選擇,這是多元文化所帶來的巨大挑戰,而高校學生作為社會新思想的前沿群體,更加熱衷于探索新鮮事物,具有極強的適應能力,紅色文化與現代生活有著一定的時空壁壘。相較于更接地氣、傳播速度更快、傳播范圍更廣的大眾文化而言,紅色文化略顯嚴肅,內容也相對固化, 摻雜在快餐式閱讀資料當中,難以有效凸顯其價值與作用。即便目前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當中具備一定的紅色文化特征,但沒有注重新時期背景,因此教育效果不佳,難以滿足紅色文化教育初衷,多數探索仍然停留在表層,過于注重技術創新與技術改革,而忽略了紅色文化的滲透效果,對紅色文化理解程度不足,同質化問題嚴重[5]。
(三)受到多元文化沖擊
目前高校學生多為“00后”或者“90后”,是現代化技術新媒體平臺的重要擁護者, 這雖然為高校思政教育帶來了一定的創新機遇,但由于高校學生受到多元互聯網文化沖擊,在思想觀念與價值觀念方面受到一定的影響,為思政教育活動開展帶來了巨大挑戰。首先,在新媒體平臺與互聯網技術興起這一背景下,鋪天蓋地的互聯網信息,極大程度削弱高校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與重視。除此之外,由于互聯網信息良莠不齊,部分負面信息容易對學生的三觀帶來一定的影響,使學生處于應接不暇的狀態。不僅如此,各類新媒體平臺與互聯網平臺對熱門事件的分析與評價眾說紛紜,不少信息傳播者為提升點播量,刻意傳播負面價值取向,對革命英雄進行肆意抹黑、編造違背事實的歷史事件,在以上負面信息與多元文化的沖擊下,高校學生對紅色文化認同感被顯著削減。
三、在高校思政教育環節引入紅色文化的實踐策略
(一)繪制個性化教學主題,提升學生思政水平
為促進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與綜合素質發展,思政教育活動也應當注重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優勢,再結合紅色文化應用優勢,以此提升思政教育的實踐性。整體而言,紅色文化資源形式多樣且內容繁多,如何更好地應用在思政教育環節,提升思政教育實效性、激發高校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觀能動性,需要結合高校學生的思維方式以及心理特點、興趣愛好展開分析與探索,做到審時度勢、因材施教。具體而言,首先要提升師生之間的溝通效率,教師結合學生的興趣特點與專業特點來探索紅色文化導入點,繪制個性化思政教育主題,形成完善的選題材料庫,供全體學生自主參考、自主選擇。其次,高校學生可結合實踐教學主題,通過調查走訪、學術研究以及實驗報告等方式來得出實驗結果、繪制實驗報告。最后,開展多元化成果發布,舉辦實踐交流體驗會,公開分享實驗經驗,接受全體師生的共同評價與提問,通過此種方式凸顯學生主體地位,提升學生參與性,使學生在實踐活動當中感受思政價值,體驗紅色文化,逐漸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念與行為觀念,提升自身思政水平,將課堂所學到的思政教育內容應用到實踐環節,實現知行合一。除此之外,還可開展建黨百年追憶革命英雄主題活動,讓學生通過翻閱書籍、實地走訪、網絡查詢、文獻分析等方式了解先進革命事跡,并且編制成文,在主題班會當中將先進革命事跡講解出來,并且分析個人在資料收集環節的心得與經驗,在保證教學主題深刻性的同時,確保主題與建黨百年高度契合,發揮建黨百年這一時間節點所帶來的優勢[6]。
(二)樹立優質校園文化,發揮隱性傳播功能
眾所周知,校園是高校學生的重要活動場所與學習場所,將紅色文化引入到校園文化建設環節,可以有效提升校園文化的實效性,使校園文化滋潤高校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發揮隱性傳播功能。為實現這一目的,首先應當開展專題活動,高舉鮮明的紅色文化旗幟,開展紅色事跡講述以及紅色歌曲演唱,充分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使學生在活動當中感悟紅色革命精神。其次,是構建紅色學習基地與紅色學習中心,配備可供學生查閱的紅色資料庫,并且將數據庫資源以時間為主線串聯,實現可視化學習、自動化學習、數據化學習,以更加直觀的方式呈現紅色精神,使學生接受紅色文化的洗禮與滋潤。
(三)發揮現代化技術優勢,弘揚社會主旋律
在智能化時代、全媒體時代,無論是高校思政教育活動,還是紅色文化滲透活動,都應當結合時代發展需求來開展,借助現代化技術實現思政資源與紅色文化資源的有效融合。為實現這一目的,首先應當召開線上紅色活動,新媒體平臺發展不僅改變了高校學生的學習方式與生活方式,而且也為思政教育工作帶來了一定的發展契機,高等院校可以借助新媒體平臺來構建紅色文化滲透平臺,設立紅色文化專欄,專欄當中定期開展與紅色故事等相關主題活動,面向全校學生展開線上征集,定期在網站上進行優秀稿件推送,并且繪制成冊,應用于線下宣傳環節。其次,在紅色文化宣傳環節合理發展學生隊伍,由于高校學生更加明晰學生群體的喜好與接受能力,在互聯網宣傳環節擁有明顯優勢。由學生展開紅色文化宣傳,可以顯著提升教育活動的號召力,采用師生結對的方式,在全體高校團員學生與黨員學生挑選“up主”,培養其紅色文化認同感,并且邀請他們在各類互聯網平臺當中為紅色文化發聲,引導全體高校學生遵循思政方向前行。
四、結論
總而言之,在建黨百年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與紅色文化資源高度契合,二者之間具有諸多互通之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繪制個性化教學主題導入紅色文化,提升學生思政水平、樹立優質校園文化,發揮隱性傳播功能、發揮現代化技術優勢,弘揚民族主旋律,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效率提供保障的同時,也為高校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綜合素質發展奠定堅實穩固的基礎。
作者簡介:趙勝男(1985—),女,碩士,山西工程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學生日常思想工作教育。
參考文獻:
[1] 谷秋琳,藺寶鋼. 藝術介入視角下城市紅色文化遺產地展示的場所空間更新策略——以陜北為例[J]. 城市發展研究,2021, 28(02):15+20.
[2] 張姍姍. 運用新媒體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以許昌學院“紅色小課堂”紅色文化網絡育人品牌為例[J]. 傳媒論壇, 2021,4(01):175-176.
[3] 張小玲. 福建省縣級融媒體中心紅色文化的傳播現狀——以福建省各縣(市、區)新聞網紅色文化專欄建設情況為例[J]. 傳媒論壇,2021,4(11):30-31.
[4] 洪曉楠,邱金英. 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的內涵、特征、影響因素及增強對策——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為例[J]. 現代教育管理,2021(01):38-44.
[5] 向小琴. 活動型課堂視域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議題式教學實踐運用探究——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例[J]. 現代中小學教育,2021,37(06):39-43.
[6] 陳娟,鄭帥,張彥平,等. 利用校園特色資源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以華中師范大學為例[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01):81-83.
(薦稿人:郭芳,山西工程技術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