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課程思政是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理念,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重要論述的重要舉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任務。文章以商貿類核心專業課報關實務課程為例,首先闡述在“立德樹人”理念下報關實務課程的教學目標,特別是課程思政目標。隨后依據報關人員崗位標準,重新整合課程教學內容,深挖課程思政元素并列舉思政教學的方法。最后以課程具體的某一知識點“進出境物品報關內容”為例講述課程思政的實施過程,為同類課程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立德樹人;報關實務;課程思政;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40-0060-04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020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的重要舉措。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是德字當頭,怎樣全面做好立德樹人工作是每位職業教師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尤其是作為專業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怎樣把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既可以增加教學內容的政治性、豐富性,又能達到育人的目的,需要進一步探索和實踐。事實上,高職院校不同學科的課程都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職業教師要善于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思想政治功能融入課堂教學的各環節,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為推動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升發揮積極作用。
一、高職報關實務課程思政教學目標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實施,特別是貿易新業態、新模式的“漸次開花”,進出境關務的需求將伴隨著進出口貿易的發展而呈現上升、多樣化趨勢。報關實務課程是高職商貿物流類專業的核心課程,課程開設的主要作用是使學生掌握海關的政策規則下各類進出口貨物通關的具體操作過程。
通過課程學習,學生能全面了解和系統掌握我國通關制度,對報關人的職責、權利有全面認識[1]。報關實務課程的先修課程一般是經濟學原理、國際貿易與金融以及國際貿易實務等課程,后續課程開設涵蓋國際物流與貨代、跟單實務、供應鏈管理等專業課。因此報關實務課程的教學目標從傳統的三維角度分析可知,知識目標層面是培養具有從事物流及報關行業必需的報關基礎知識,掌握報關業務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理解海關通關環節流程的實現過程。技能目標則是培養學生具備與進出口收發貨人磋商的能力;具有分析各類通關貨物的能力;準確填制貨物報關單的能力;正確計算進出口稅費的能力;具有解決常見關務糾紛的能力。課程的素質目標層面是培養學生具備繼續學習、能獨立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具備分析和解決關務實際問題的職業素質。
在立德樹人指導思想下,報關實務作為一門專業性的管理學學科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也應秉承課程思政的理念,因此報關實務課程的思政教學目標可以定位為:讓學生通過學習堅定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立場、養成愛國主義的家國情懷、遵紀守法,堅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信仰,明確海關管理法律體系以及追求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目標,堅定學生的“四個自信”。
二、報關實務課程的思政元素
為實現報關實務課程的教學目標,特別是思政教學目標,根據當前國家報關人員崗位的職業標準,結合課程教學標準,將報關實務課程的教學內容重新整合,共分為三大模塊,分別是報關基礎知識、報關專業操作以及報關專業技能模塊。三大模塊的課程思政元素既存在共性,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側重點,應結合具體教學內容開展思政元素的整合。
第一模塊為報關人員從事崗位的必備基礎知識、重要概念和相關法律法規。主要涉及兩個項目的內容,項目一:報關與海關管理,內容涵蓋報關原理、海關的介紹,海關對報關單位與報關的人員管理以及海關對報關單位的監管等知識點;項目二:對外貿易管制,包括我國外貿管制制度的基本內容及管理措施[2]。本模塊主要的思政元素見表1。
第二模塊為報關人員從事崗位進行的業務操作,具體指各類貨物的進出口報關流程。分為五個項目展開講授,其重點是一般進出口貨物報關流程,難點是保稅貨物報關流程。本模塊主要的思政元素見表2。
第三模塊為報關人員從事崗位工作需掌握的專業技能,具體涵蓋的項目由以下三方面構成,分別是進出口商品歸類技能,報關單填制技能以及進出口稅費的計算與繳納。本模塊主要的思政元素見表3。
三、報關實務課程思政的教學實施——以“進出境物品報關”知識點為例
(一)本次設計的課程思政目標
本次課程主要介紹進出境物品報關的基本內容,海關監管的進出境物品包括行李物品、郵遞物品和其他物品,三者在報關要求上有所不同。《海關法》規定,個人攜帶進出境的行李物品、郵遞物品,應當以自用、合理數量為限,并接受海關監督。因此,本次課程思政設計的目標讓學生了解“全面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海關”在進出境物品監管環節中的具體體現,提升學生遵紀守法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政治思想意識[3]。
(二)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實施
1. 課前:課程思政引入
通過在報關實務課程教學資源平臺上發布視頻、文獻資料等,讓學生了解黨中央治國理政“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的“全面依法治國”戰略。同時,讓學生理解建設“社會主義新海關”的舉措和內涵。2018年3月,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明確將出入境檢驗檢疫管理職責和隊伍劃入海關總署。此次改革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海關,完善我國跨境貿易營商環境,營造更便利與安全的國際貿易氛圍,實現通關更高效、監管更嚴密及服務更優質等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海關作為我國進出境監督管理機關,關檢融合機構改革后,海關職能更寬廣,隊伍更壯大,海關事業將進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海關的嶄新階段[4]。
思考問題一:如何理解“全面依法治國”戰略?
思考問題二:關檢融合后,進出境物品查驗方式跟以前有什么區別?
思政點:學生在教學資源平臺觀看視頻及相關背景材料,就以上話題進行小組式討論,提升學生法治觀念、家國情懷,感受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
2. 課中:課程思政貫穿授課過程
(1)案例導入
視頻案例素材:進出境行李物品走私20萬現金貨幣案例,違規攜帶珍稀動植物產品案例。
思政點:增加學生遵紀守法、誠信、社會責任感等。
(2)講授課程知識
任務一:掌握進出境行李物品報關內容。教師介紹我國現行的“紅綠通道”海關制度,以及在申報過程中有可能涉及的“進出境旅客行李物品申報單”的填制要求。
任務二:介紹進出境郵遞物品的報關內容。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海關對進出境郵遞物品的監管辦法,通過案例加深理解與應用。
任務三:講授進出境其他物品的報關知識。其他物品主要包括暫時免稅進出境物品、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機構或者人員進出境物品等。教師重點講授各類物品的基本概念及海關監管要求。
思政點:通過知識點講授,法律和監管政策的學習,使學生知法懂法,樹立法治觀念,弘揚法治精神,培養法律思維方式,能正確辨別在進出境物品海關監管中的違法違規行為。
(3)模擬演練
教師提前準備需要通關的物品,可以是實物也可以是象征性的文字、圖片材料等,學生現場設計通關情景,并進行角色模擬扮演,如有些學生模擬攜帶不同物品的通關旅客,有些學生模擬某海關查驗官員等。學生隨機拿到物品后會選擇不同的通關通道,填寫“申報單”,以此測試學生對本次課程中進出境行李物品通關內容的掌握程度。
思政點:學生以小組方式進行演練,可以培養團隊合作精神,通過展示,可以培養表達溝通能力。教師應提示學生在演練過程中如不按規定方式通關,有可能被定義為走私行為,強化誠實守信意識。
(4)課堂點評與拓展
不同小組展示完畢后,首先由學生小組對各表演過程,表現形式以及在模擬中所運用到的海關監管法規展示內容進行互評,其次由教師進一步指出不合規的操作,對海關的任務和權力進行相關知識點拓展教學。
思政點:提升愛國意識,增加社會責任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 總結反思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化和外貿新業態的蓬勃發展,進出境物品在實際業務中的操作越來越頻繁,本次課程需結合海關最新監管規定和要求,授課內容與日常工作、生活聯系緊密,容易引發學生共鳴。課后鼓勵學生根據所學內容制作進出境物品通關宣傳資料,如拍攝動畫視頻、做宣傳海報等,嘗試重塑師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強化職業精神。
總之,專業課是專業知識傳授的過程,同時也是思政育人的過程。高職教師應將兩者結合起來,在具體教學實施過程中做到“潤物細無聲”。對于報關實務課程,一方面,專任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深刻領會課程思政的內涵,創新教學方法,勇于探索實踐[5];另一方面要持續深挖課程思政元素,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培養高職學生的人文素質、職業道德,樹立高尚品質,更好地實現課程思政教學目標。
作者簡介:蔣晶(1981—),女,碩士,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國際貿易、高職教育。
參考文獻:
[1] 魏少婷. 高職報關實務課程思政建設探析[J]. 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19,37(01):69-72.
[2] 羅興武. 報關實務:第4版[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21.
[3] 李虹. 職業精神教育融入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必要性研究與思考[J]. 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8,35(04):144-145.
[4] 陳漢威. “課程思政”理念下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柔性化的實踐[J]. 林區教學,2021(04):5-9.
[5] 邱秋云. 脫貧攻堅背景下高職涉農專業課程思政的實現路徑[J]. 高教探索,2020(12):93-97.
(責任編輯: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