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詩武



一、項目背景
白河縣地處陜西東南秦巴腹地,是南水北調重要水源地,境內山大溝深,經濟落后,屬國家深度貧困縣。近年來,政府舉全縣之力確保打贏脫貧攻堅戰(2020年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推行縣域總分館制體系建設是實現基本、均等、公益、免費公共文化服務保障和“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有效途徑。但政府在公共文化建設服務領域投入十分有限,布點很難全面到位,加上基層鎮村基礎條件參差不齊,缺房子、缺人員、缺經費的情況十分普遍,致使體制內總分館推進速度不快、質量不高、效能不顯。留守機構、監獄、企業、武警部隊和新建社區等許多場所都急需閱讀設施,但多數仍是閱讀的真空地帶,相當一部分基層群眾讀書看報仍十分不便。
二、項目意義
主動與社會各界廣泛合作,深度共建不拘一格的體制外閱讀服務點,與體制內總分館形成“兩條腿”走路,共同構成遍地書香、廣大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便捷優質免費的公益閱讀服務的良好局面。此舉充分落實和體現了“兩法一條例”關于“要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適用性”之精神要求。
三、項目目的
通過與社會力量廣泛合作深度共建體制外閱讀點,達到擴大覆蓋范圍、擴充服務群體、提高館藏使用率,讓各個場所各類群體都能享受公益閱讀服務,進一步濃厚書香白河氛圍的目的。
四、項目基本思路
本著民辦公助、互利雙贏、公益免費和哪里最需要就往哪里建和送的原則,按照圖書館提供圖書設備(定期更新)和技術指導、社會組織或個人提供場地人員和管理服務的模式,在城鄉擇優選取位置好、空間大、人氣旺、懂管理、服務好,特別是愿意為本單位職工及周邊群眾提供免費公益文化服務的熱心機構或企事業單位作為共建對象,簽訂共建協議,明確雙方權責,共同打造“雙贏綜合體”,制定以獎代補機制,與體制內分館一同評比,獎優罰劣,通過閱讀學習來引領和帶動當地的新民風建設。2017年開始試點,2018-2020年大力推進,計劃到2021年底突破20個。
五、項目現狀與效果
試點以來,由于該做法操作性強、互利雙贏,迅速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每年收到共建申請10余個,不到3年已先后在留守兒童托管中心、看守所、非公企業、武警消防部隊、酒店、景區、商場、社區、學校、敬老院、供銷社等單位共建體制外閱讀服務點23個。該做法以《社會化合作讓書香充盈白河城鄉》《陜西省白河縣有了22個館外閱讀服務點》《美麗邊城 處處書香》為題,分別被安康日報、文化藝術報、圖書館報、中國文旅網和陜西日報等多家媒體和平臺報道,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數據測算和民意調查顯示,我縣遍布城鄉、便捷優質的館外閱讀服務點的數量正在快速接近體制內服務點數量,其服務效能已遠遠大于有限的體制內陣地服務。過去體制內總分館一個月讀者接待量僅有5000人次,現在體制外服務點平均每月讀者入館量在8000人次以上,成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戰線上的一支強大的編外生力軍。
六、項目亮點與經驗啟示
五大亮點:一是變過去“以我為中心”為“以讀者為中心”,即哪里合適哪里人多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建和送,使服務更精準更人性化;二是變“靜態僵化”為“創新搞活”,即把靜躺的資源動起來用起來;三是變“重藏輕用”為“藏用并重”,即讓每一本藏書都能找到讀者,讓每一位讀者都能找到愛看的書,真正發揮館藏作用;四是變“坐等上門”為“主動出擊”,即讓資源和服務下沉,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五是變“一人獨唱”為“社會合唱”,即讓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提供公共文化服務。
兩點啟示:一是聯合共建力量大,數量眾多的體制外閱讀服務點的建立,有效緩解了政府在體制內總分館建設中存在的場館數量有限、布點不盡合理、經費投入和人員編制不足等方面的問題和困難,充分發揮了社會力量參與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無限可能和巨大效能,體現了“全民閱讀靠全民、全民閱讀為全民”的全民性質,極大地豐富和改善了全民閱讀的條件,有效促進了民眾閱讀習慣的養成和當地的新民風建設,為貧困地區高質量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找到一條有效途徑;二是“兩條腿”走路穩健效顯,過去僅體制內總分館“一條腿”運行服務,因各種原因效能十分有限,如今擇優建成的體制外“另一條腿”,環境好服務優內需大,效能顯著,潛力巨大,“兩條腿”走路自然比“一條腿”跳蹦要穩健得多、效果好得多。
三項記錄:一是創下了全國首個公共圖書館與星級酒店共建閱讀吧的記錄;二是創下了全省首個公共圖書館與供銷系統在基層共建農家書屋助推脫貧攻堅的記錄;三是創下了全省首個大批聘用民間鄉賢擔任基層館長的記錄。
(安康市白河縣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