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州蛟龍轉鼓第六期學員培訓畢業典禮舉行
7月31日下午,陜西省級非遺項目乾州蛟龍轉鼓第六期學員培訓畢業典禮在乾縣王村鎮大王村蛟龍轉鼓傳習基地舉行。乾州蛟龍轉鼓協會、乾縣唐韻蛟龍轉鼓演藝有限公司負責人,省、市級非遺傳承人,第六期學員及家長,大王村部分村民代表參加了活動。
畢業典禮上,與會領導對學員們近一月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全體學員表示,要繼續認真學習表演技藝,探索藝術魅力,更好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學員們還向村民進行了匯報展演。據悉,本期培訓自7月初開班以來,得到了青少年的積極響應,圓滿完成了學習任務。學習期間,學員們有幸參與了咸陽市第十二屆運動會閉幕式表演。(文/圖 曹小青)
我們的節日·七夕——閻良非遺線上傳承七夕會
七夕節也稱為“乞巧節”或“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是柔情似水的情人節,亦是傳承千年的乞巧節。2006年5月2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拔磿颗R馊艉?,須邀織女弄金梭。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2021年8月14日,又遇七夕節,閻良非遺傳承人帶來線上主題傳承活動,度過不一樣的七夕。明月皎皎,訴說綿綿愛意;鵲橋翩翩,載滿相思柔情。從線上傳承非遺、穿越時空,感受七夕的詩意和美好,見證濃濃情意,共赴浪漫之約。
西安市碑林區文化館
“我們的節日·中秋”系列活動圓滿結束
由西安市委文明辦、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主辦,碑林區文化和旅游體育局承辦,碑林區文化館、碑林區雁塔路小學協辦的“我們的節日·中秋”系列活動分別在雁塔路小學、鐵五小學成功舉辦。此次系列活動加深了學生們對中國傳統節日的認識,激發了他們熱愛傳統文化的熱情,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觀念深入他們的內心,提高了保護非遺的自覺意識。
活動特別邀請了彩貼剪紙省級非遺傳承人魏伊平,向同學們講解剪紙的歷史、發展現狀,并現場展示栩栩如生的剪紙作品。同學們對剪紙表現出極高的熱情,在魏老師講解剪紙方法和技巧后,同學們按照示范樣圖并發揮想象,動手制作出一幅幅精美的中秋剪紙作品。
此次活動還邀請了碑林棉絮畫、皮影雕刻、楊氏太極拳、戲曲藝術等項目的非遺傳承人,帶著各自的技藝走入校園,將更多的非遺文化展現給在場的每一位同學?;顒又欣蠋焸優閷W生們講解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碑林棉絮畫、皮影雕刻的非遺老師,帶領學生們創作以中秋節為主題的手工作品。在老師的指導下,同學們完成了一件件精美的手工作品,讓人愛不釋手,充分展現了學生們敏銳的觀察力和超強的動手能力。楊氏太極拳和戲曲藝術讓他們感受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特點及其中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大家在寓教于樂的氛圍中度過了一個特別而有意義的中秋節。
銅川市群眾藝術館:赴銅川新區錦繡園小學開展“非遺(戲曲)進校園”活動
戲曲進校園”的主要目的不是要培養千千萬萬的戲迷或戲曲表演的從業者,而是要通過這種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藝術載體向孩子們普及傳統文化、歷史知識、道德理念等,幫助未成年人全面發展?!皯蚯M校園”為學生架起了文化上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讓孩子們自覺地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從優秀傳統文化中獲得思想涵養和價值支持。
活動中,銅川市群眾藝術館戲曲干部、文化志愿者張曉莉用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語言為學生們介紹了戲曲基礎知識,通過劇情介紹、曲段賞析、戲曲常識普及、經典唱段教學、戲劇程式化動作模仿等教學環節,以靈活多樣的方式進行師生互動,寓教于美,受到廣大師生的喜愛與好評。
錦繡園小學200多名師生興致盎然地參與了戲曲傳習活動,學生們認真聆聽,對戲曲傳統文化表現出了極大興趣。在互動環節中,學生們踴躍上臺,親身體驗,零距離感受戲曲的表演之美。通過“戲曲進校園”活動,廣大師生了解了戲曲常識,親身感受到了戲曲的魅力,進一步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增進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
“傳承非遺文化 喜迎全運盛會”足不出戶遇見非遺之美——雁塔民間鑼鼓
為進一步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西安市雁塔區文化館閉館期間公共文化服務不打烊,特推出線上優秀非遺作品展。
雁塔民間鑼鼓是雁塔區農村傳統群眾性文娛活動,其鑼鼓金石之聲和獨特風格的社火在西安市郊農村、長安區等地久負盛名。鑼鼓是音響強烈、節奏鮮明的樂器。在戲曲中,鑼鼓的伴奏配合能起到增強戲曲演唱、表演節奏感和動作準確性的作用,更能烘托和渲染舞臺氣氛,因此,鑼鼓是傳統民俗文化中必不可少的樂器。傳承曲目有《鴨子拌嘴》《老虎磨牙》等。其代表人物安志順致力于搶救、繼承民間打擊樂,不斷將雁塔民間鑼鼓推向國內外藝術舞臺,被國內外媒體贊譽為中華鼓王,充分彰顯了西安民間打擊樂源遠流長的文化魅力。
蓮湖區土門街道非遺工作站揭牌
7月31日上午,蓮湖區土門街道非遺工作站揭牌,將為群眾免費提供學習非遺的平臺,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融入群眾文化生活?,F場,蓮湖區土門街道非遺工作站與陜西省民間藝術促進會簽訂項目合作協議,引入八名工藝美術大師,將開設剪紙、核雕、蛋雕、玉雕、瓷雕、泥塑等非遺教學課程。非遺工作站設有大師工作室、教學區、作品展示區、觀影休閑區、圖書閱覽區等。
市民陳先生說:給我們市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讓我們以后有機會多學習這些非遺知識。今年,蓮湖區土門街道非遺工作站計劃成立四個教學班,開設核雕、蛋雕、剪紙、泥塑等免費課程,培訓學員150人,擬與三家幼兒園、兩所小學、兩所中學簽訂研學合作協議,免費提供非遺項目研學活動,計劃到今年年底受教育人數達到2000人次。土門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沈敏亮表示:我們將針對社區居民、在校學生等不同人群,開設一些適合他們的免費非遺課程,讓非遺傳統文化走進社區、走進校園,把我們的傳統文化更好地弘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