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陳向國

2020年9月22日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會上,習近平主席向世界宣布,中國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雙碳”目標提出一周年之際,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原副主任解振華及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院長王毅與國家發展改革委環資司副司長趙鵬高在中國循環經濟協會主辦的以“碳中和——循環經濟在行動”為主題的論壇上,闡明了循環經濟與碳中和的相關問題,并對如何進一步發展循環經濟,推動“碳達峰、碳中和”提出建議或解決方案。
解振華在題為《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主旨演講說,中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央成立了“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組織制定并將陸續發布“1+N”政策體系。循環經濟有助于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從源頭上實現經濟發展與碳排放、污染物排放脫鉤,在我國“碳達峰、碳中和”和“1+N”政策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把h經濟助力降碳行動”將作為近期發布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中的十大行動之一。
他指出,循環經濟強調資源集約節約循環利用,通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碳排放,為“碳達峰、碳中和”做出貢獻,有的已得到實踐驗證。如工業余熱循環利用項目、生物質廢棄物發電項目、水泥等工業過程減排項目等,已納入清潔發展機制;建筑垃圾制備低碳預拌混凝土、余能回收利用、非碳酸鹽原料生產水泥、水泥生產中增加混材、生物質熱電聯產、秸稈生產人造板等已納入國家核證減排量方法學備案清單。發展循環經濟為降低碳排放提供可行路徑。2020年,我國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共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6億噸。發展循環經濟為保障資源安全提供重要支撐,還為擴大就業提供產業載體。
他介紹,當前發展循環經濟已成為主要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巴黎協定》目標的重要路徑選擇。歐盟頒布了新版循環經濟行動計劃,法國公布了循環經濟路線圖,德國將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實現2045年溫室氣體凈零排放的重要路徑,日本提出了第四次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計劃,沙特等國提出了“碳循環經濟”理念。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里曾提出“零碳電力、零排放汽車、零碳建筑、零廢物制造”等“四個零”設想,“零廢物制造”就是循環經濟。國際社會已經形成了加速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循環經濟趨勢。
他強調,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考察循環經濟項目并指出,“循環利用是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的要求,全國都應該走這樣的路”。我們應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從實現高質量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保障能源資源安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加速轉型和創新,推動循環經濟發展。他從四個方面談了如何通過創新推動發展:一是加強機制、法規和政策創新;二是鼓勵商業模式創新;三是強化科技創新;四是促進國際合作創新。
趙鵬高在致辭中指出,要深刻認識黨中央作出“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決策的重大意義。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著眼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決策是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是保障能源安全的有效途徑,是培育新興戰略產業競爭新優勢的重要抓手,是把握戰略主動,增強國際治理體系主導權的重大舉措。
他表示,“碳達峰、碳中和”任務十分艱巨,是一場硬仗,其艱巨性是由我國所處發展階段、能源結構、產業結構、技術水平等決定的。未來一段時期,要全面重塑我國經濟結構、能源結構、生產生活方式,挑戰前所未有,主要表現在:發展任務艱巨,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較短;能源結構以煤為主,替代難度大;非化石能源發展面臨多重制約;產業高能耗、高排放、低能效問題并存;綠色低碳技術創新能力亟需加強;應對氣候變化面臨巨大國際壓力。
他強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循環經濟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必由之路。循環經濟關注生產、流通、消費、回收的全過程,強調資源循環利用。目前,國家發展和改革委正會同有關部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加強“碳達峰、碳中和”頂層設計,研究起草相關文件,其中發展循環經濟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的措施,在相關的文件中都有充分體現。
趙鵬高還就“碳達峰、碳中和”近期有關工作作了報告。他說,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要堅持全國一盤棋,加強集中統一領導,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全國統籌、節約優先、雙輪驅動、內外暢通、防范風險等基本原則,正確處理好發展與減排、整體和局部、短期和中長期、政府和市場、發展和安全的關系,確?!疤歼_峰、碳中和”工作行穩致遠。
一要緊扣目標分解任務。二要堅持問題導向,深入開展重大問題研究。三要狠抓工作落實。他介紹了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主要路徑分為4個階段,即2021~2030年為碳達峰期,是戰略準備階段;2030~2035年為平臺期,也就是戰略相持階段;2035~2050年為碳排放下降期,就是戰略進攻階段;2050~2060年為碳中和期,就是打掃戰場階段。
他強調,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將實施8項舉措:一是優化產業結構。二是調整能源結構。三是節能提高能效。四是發展循環經濟,其中包括,“十四五”時期,將著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抓住產業園區“主戰場”,深入推進循環化改造,促進廢物綜合利用、能量梯級利用、水循環使用;完善廢舊物資回收網絡,推進廢舊物資回收網點與生活垃圾分類網點相融合,促進再生資源產業高水平集聚發展;推動農林廢棄物高效利用,積極發展生態循環農業,鼓勵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五是加強技術創新。六是提升碳匯能力。七是完善政策機制。八是加強國際合作交流。
王毅在主旨演講中說,要全面科學地理解“雙碳”戰略及循環經濟的作用,并建議優先制定碳中和長期戰略及各項規劃,明確重大時空布局和轉型路徑,短中長期目標相結合;要全國一盤棋,科學認識和探索氣候變化應對、碳中和轉型發展規律,準確把握開放系統和發展中經濟體的特征,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及相關結構性變革,防止一刀切,實現公正轉型;要分行業分領域分區域制定時間表、路線圖和優先序,采取適應性管理。全球范圍內,通過發展循環經濟來推動實現經濟綠色增長和氣候目標,已成為重大選擇和共識路徑,利用“N零理念”助力“碳達峰、碳中和”。
他指出,我國循環經濟發展面臨挑戰,在后全球化的復雜國際環境下,基于我國資源稟賦、雙循環及“雙碳”目標下高質量發展要求,加快發展循環經濟依然是保障國家資源安全和促進綠色低碳轉型的有效手段與重要選擇。當前,采礦流程管理粗放、冶煉加工工效不高、污染時空跨度大,資源對外依存度高,緊缺關鍵礦產資源安全風險居高不下。
王毅就“雙碳”目標下發展循環經濟給出了政策建議:以“雙碳”引領完善重點循環經濟制度,統籌制修訂循環經濟促進法、資源綜合利用等法律制度,加強可持續產品生態設計,減少碳和生態足跡,總結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經驗,因地制宜開展園區循環化改造,加強綠色供應鏈管理;完善城市循環經濟相關業務的綜合運營服務制度,要建立循環經濟的碳減排評價體系,完善碳減排貢獻核算方法,制定循環經濟的碳去除認證監管框架;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建立循環經濟行業和產品的資源效率標準標桿標識,建立碳排放監測核算/報告/核查體系,推動環境、社會與治理與有效公眾參與;加強關鍵技術研發創新,加強綠色循環產業鏈接、多源固廢協同處置技術研發創新。